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臺灣2020經濟增長率2.98%,位居世界前列,且今年仍將維持上升勢頭。臺灣當局“主計總處”亦預測,臺灣人均GDP將在2021年沖破3萬美元,突破所謂“發達社會”門檻。但是,島內財媒多認為,臺“經濟數據”既有強勢新臺幣造成的“虛胖”,另外也并沒有給民眾帶來普遍的有感。據統計,臺灣工薪階層年入中位數折合人民幣11.6萬元,月入不足1萬。
臺當局“主計總處”去年12月23日公布的最新薪資中位數統計,去年受雇員工全年入息中位數為49.8萬新臺幣(折合11.6萬人民幣),即月收入為4.15萬(折合0.97萬人民幣);全年平均入息為64.4萬(折合15萬人民幣)。
不過,67.72%工薪人員收入未達平均入息,年入拿36萬(折合8.4萬人民幣)的人最多,顯示中產階級與高收入族群的薪資差距再進一步擴大。
如果你的年薪達到100萬(23.3萬人民幣)的話,這個數字超過全臺灣近97%的工薪人士。
臺“金融研訓院”2020年10月底公布的“臺灣金融生活調查”指出,15歲以上民眾,約有近3成處于風險抵抗力低或極低的狀態(27.9%)。47%的家庭收入低于80萬元(約合18.6萬人民幣),屬于潛在財務脆弱族群。
尤其在應對緊急財務風險方面,19.5%的家庭無法在一周內籌到10萬元新臺幣(約合2.3萬人民幣),15.5%的家庭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
在儲蓄方面,有3成的島內民眾幾乎沒有儲蓄,“適當儲蓄”民眾只有一成不到。
2019年,臺灣25歲以下的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只有34.9萬(約合8.1萬人民幣),在各年齡層中位居末尾。以月入而言,2018年,25歲以下者為2.81萬元(約合6500元人民幣),25~29歲者為3.85萬元(約合8900人民幣)。
近年來,島內中產階層比例有所萎縮。富裕家庭因政商關系、信息來源等優勢,在股票或房地產等領域的投資回報率亦遠遠高于一般民眾,“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在家庭收入結構方面,愈窮的家庭,薪資所得占比愈高,越有錢的家庭,股利、土地、出租等資本收益就越多。島內財富前20%的家庭薪資所得占74.97%,資本所得占18.39%;財富前1%的家庭,薪資所得占比為51.54%,資本所得卻為38.65%。最有錢的前1‰者,其資本所得占比為61.26%。臺當局“主計總處”公布的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顯示,依照五等分位法,最高20%家庭的所得,比最低20%家庭高出6.1倍。
李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