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巴基斯坦與我國鄰土相連,一直是我國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在我國素有“巴鐵”之稱。這也體現了巴基斯坦與我國的友誼之深,交情之好。但巴基斯坦與我國的關系到底有多鐵呢,才使得人們稱呼它為“巴鐵”呢?
中國和巴基斯坦
從地理位置上看,巴基斯擔與中國山水相連,歷史淵源。從古至今,兩國之間就一直保持著交流,早在西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巴基斯擔向西延伸,打通了中部與西部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南臨阿拉伯海,東接印度,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由此可以看出,巴基斯坦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流的友好橋梁,而當今推行的“一帶一路”計劃,巴基斯坦也積極響應,全力配合,推動了中國在亞歐大陸南部等地區的發展。
巴基斯坦地理位置
隨著1951年中巴建交,中國與巴基斯坦開展了廣泛的務實合作,推動了兩國之間的優勢互補,形成了全方位全鄰域的合作格局,中國作為巴基斯坦連續五年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一直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多方面的幫助,推動了巴基斯坦經濟實力,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伊斯蘭堡
巴鐵的情誼還體現在兩國擁有相似的歷史經歷和共同斗爭歷程,這使得兩國人民惺惺相惜。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系其實一開始并非如現在一般親密,在60年代以前中巴關系一直處于中立狀態,巴基斯坦一直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中舉棋不定。但在七十年代以后,第二次印巴戰爭中美國拋棄了巴基斯坦,當時美軍以各種理由拖延暫扣,對于巴基斯坦的援救,但同時期,印度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戰斗機器,將巴基斯坦打得潰不成軍。最終東巴被迫獨立,眼看印度即將將巴基斯坦吞沒。但在這時中國站在了巴基斯坦的背后,從此以后中巴之間開始了密切的交往,而中國也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中國制造的戰斗機。
印巴戰爭
由于中國的機器幫助,使得巴基斯坦在對印度的戰斗中,使得印度空軍接連遭受了巨大的創傷。而從此以后,中巴關系開始變得越來越友好。對于當時的巴基斯坦來說,他是被美國所拋棄,又被印度所侵略,處在了空前的危機之中,而在這時,中國對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從此,巴基斯坦便改變了政策,投向了中國的懷抱。而為了報答中國對于巴基斯坦一系列的幫助與支持,巴基斯坦也在行動上作出了反饋。在中國抵抗前蘇聯的戰爭之中,巴基斯坦為了幫助中國,果斷建立出了一條通往阿富汗抵抗軍的道路,在這場戰役中,中巴合力合作,中國提供武器,巴基斯坦提供道路,從而使得前蘇聯的計劃落空。
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機
80 90年代前期美國在聯合國大會城公開表明要制裁中國,但在這時巴基斯坦勇敢地站了出來投上了堅決而果斷地反對票。巴基斯坦曾高聲堅定地回答:我們堅決反對制裁中國,這是毫無理由地干涉國家主權。敢于與其他國家對立,為中國維護權利,這是巴基斯坦首次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而這也同時對中國表達了自己的決心而對于當時巴基斯坦這一舉動可以看出,當時中巴的關系足以稱得起“巴鐵”
聯合國大會
而從近代你也可以看出,零八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國遭遇了極大的損傷,而當時巴基斯坦也支援了我國許多物資,當時他們資源的帳篷數量直接精確到10位數,而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大量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支持,應援。而在也門撤僑行動當中,巴基斯坦也派遣了坦克,飛機等幫助當地華僑同胞撤離。由此可以看出中巴關系之間其實是雙向的,并非我國一直對他國的援助,巴基斯坦其實也一直在回饋,而這樣的關系,往往是可以長久立足的。
汶川地震巴基斯坦救援物資
近些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廣與實行,“中巴經濟走廊”也成為了這幾十年來聯通了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主要干道。“中巴經濟走廊”是巴基斯坦南部海岸以及中國西部新疆相連,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條道路上,包含了中巴之間,包括了天然氣港口,機場建設,鐵路建設,經濟交流等重要項目。而隨著這條道路的建立至今,也幫助巴基斯坦提高了GDP的總值。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從而提高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中巴經濟走廊
當今時代大家一直討論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巴之間的情誼一直不曾更改,甚至逐步加深。在中巴關系之間,中國與巴基斯坦一直是處于互惠互利相互幫助,雙方都給予對方了極大的支持,鼓勵與信心,而正是這樣對彼此的信任才使得兩國之間能夠更加長遠的走下去。同時,中國與巴基斯坦在經濟,文化,政策等方面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彼此扶持著,向同一目標前進。
中國和巴基斯坦
“巴鐵”之稱,不光意味著中國與巴基斯坦關系的友好,同時也是對于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關系信任的肯定??v觀中國這么多年的歷史以及與他國之間的外交你可以發現,中國從未對任何一個國家像對巴基斯坦這樣如此的信任與親密,他就如同中國的親兄弟一般。習總書記也曾說過國家的外交是要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這一番話在中巴關系之間足以印證。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一樣的,只要你真心對待他人,他人同樣會真心回饋于你。
陳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