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經常聽到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但今天要為你介紹的這位建筑大師貝聿銘,他的家族卻足足昌盛了500年,富貴延續了15代。
明朝靠行醫賣藥為生的貝蘭堂,從浙江來到蘇州。因為特別能吃苦,再加上本身就有極強的經商頭腦,貝蘭堂開始堅持做貿易,并且很快成了江海航運領頭人。
做貿易成功的貝蘭堂,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繼續開拓其他的貿易領域。
據記載,他的商業版圖中包括了醫藥,顏料和紡織等,從此,蘇州貝氏家族的繁榮正式拉開帷幕。
乾隆時期的貝家,已經憑借貿易的成功,晉升蘇州四富之一。
貝氏家族的第十三世孫,貝潤生與貝哉安更是讓這個家族發展得更好了。
顏料大王貝潤生,是家中的長子,有著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他,開始拓展家族業務并且用私人財產在蘇州修繕了一座獅子林。
我們都知道蘇州園林,而貝潤生修建的園林,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成了無價之寶。
貝潤生一家從蘇州搬到上海,并大量購入住宅,這也讓他成為了擁有上千套資產的地產大亨。
貝潤生的私宅嘉園是典型的蘇州園林式古宅,始建于乾隆年間,后來在日本建筑師周山清平改造成了蘇州的有熊酒店。
貝潤生的弟弟貝哉安,來到上海后,因為環境的影響,對銀行和金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開始潛心研究。
當時上海沒有中國人開銀行,于是,他積累資金,創辦了屬于中國的上海銀行,并協助創辦了中國旅行社。
這樣成功的家族,并沒有因此滿足于自己的財富或者大肆揮霍財產,而是熱心慈善公益,并且還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們富而不驕,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這個家族的財富能夠持續上百年。
貝哉安的三兒子貝祖貽,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出生于“金融大亨”家庭的貝祖貽,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還曾擔任過中央銀行總裁。
在這樣的背景下,貝聿銘卻沒有選擇好走的銀行金融之路,而是選擇了他非常喜歡的建筑學。
貝聿銘生長在蘇州,他經常陪祖父母逛蘇州古典園林,貝聿銘的祖父會給他講解中國古典園林的構建,這也讓他對建筑有著強烈的熱愛。
他移民之后,家人想讓他學金融,而貝聿銘堅持自己的理想,先后去了賓夕法尼亞建筑系,又轉到麻省理工建筑系,最后在哈佛大學讀的建筑碩士。
貝聿銘一生獲獎無數,前美國里根總統曾親自為他頒獎,并把他稱作“世界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
但是,其實才華橫溢的背后,也有很多艱難的時光。他曾經被巴黎人罵了2年多,貝聿銘的隨身翻譯都被氣哭了,更有甚者還往他的鞋上吐口水,
究竟為何一位世界頂級建筑大師,會遭到這樣的待遇?
法國當時想要重建盧浮宮,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為了讓貝聿銘接下這個項目,選擇承受重重壓力,跳過招標,直接把盧浮宮前的設計交給了貝聿銘。
雖然獲得了前法國總統密特朗的支持,但是很多法國人卻對貝聿銘的設計表示不解。
大部分法國人表示,為何要找一個華人來設計法國重要的建筑,很多批評的聲音開始在法國文化名人圈傳播開來,甚至一些法國媒體還稱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為【死亡之家】。
這段期間,貝聿銘也很少出門,因為可能遇到法國民眾向他吐口水。在外界壓力和指責下,貝聿銘依舊保持著他招牌溫暖的微笑,并且沉著冷靜。
1989年,當貝聿銘的設計在法國民眾面前驚艷亮相,曾經的不滿都因為這所玻璃金字塔所驚艷。
盧浮宮因為這所玻璃金字塔,增添了很多現代的元素,整個盧浮宮改建項目結束后,參觀盧浮宮的人幾乎翻倍。很多人都寧可排很久的隊,也要在這所玻璃金字塔前拍照。
我想法國人都沒想到,這個曾經被他們唾棄的建筑,竟然會成為他們現在的驕傲,變成大家口中像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的寶石。
這次的作品讓貝聿銘獲得了法國授予的榮譽勛章,并且讓他的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也讓全世界的人認識了這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
貝聿銘曾說:“對我來說,中國就是我的根。中國文化對我影響至深,我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我設計靈感之源泉?!?/p>
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號稱建筑界的諾貝爾獎項普利茲克建筑獎,他始終強調著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不忘本的貝聿銘,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后,還拿出10萬美金的獎學金為有抱負的中國建筑師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貝聿銘在國外設計了很多有名的建筑,整個項目的預算也會盡最大可能的支出。
但是在97年香港回歸時,貝聿銘僅用了1億8千萬美元的預算建成中銀大廈,而旁邊的匯豐銀行預算有10億美元。
中銀大廈
貝聿銘用幾何設計,簡潔以及理性的線條建成了香港頗具地標性的建筑中銀大廈,它展現“中國人的雄心”。
其實,貝聿銘設計的很多作品都成了世界的地標性建筑,他善于將東方審美與現代建筑相融合,用建筑表達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原本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85歲高齡的貝聿銘接手新館設計項目。
他將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完美融合,不管是布局還是植物,他都專注把控著每一個細節。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成了貝聿銘退休前的謝幕之作。
回顧貝聿銘的一生,他留給世界很多標志性的建筑。
貝聿銘在現代建筑歷史上,設計游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現代主義風格讓建筑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
貝聿銘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讓光線來作設計”。他利用玻璃中透出的光線,憑借陽光與反射光的巧妙結合,讓空間與墻面形成了變化多樣的圖案。這種藝術表現力,讓貝聿銘的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筑歷史上,留下了姓名。
2019年的今天(5月16日),102歲高齡的貝聿銘安詳離世。他設計了世界永恒的經典建筑,他那標志性的微笑,都讓這個延續了15代的家族,被世界所認識和欽佩。
請為這位在世界聲稱“中國就是我的根”的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點贊緬懷。
李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