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喜歡歷史的讀者時常在閱讀歷史故事中看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典故,那么它究竟出自何處?它出自《史記、越世家》一文:“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末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急流勇退,離開越國而赴齊國。之后他從齊國寫信給他的老鄉,也就是越國的宰相文種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捉干凈了,獵狗就會被捕殺。越王勾踐為人陰險,工于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與之同享樂。你為什么還不趕快離開呢。
文種在收到信后不以為然,不相信會有這樣子的事情發生,但細酌之后又有所醒悟,于是便稱病不上朝,但為時已晚,最終仍未逃脫被勾踐送劍賜死的命運。
劉邦將一眾開國功臣悉數殺盡的情形使這一典故也得到應驗。
劉邦當皇帝后,為削弱韓信實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改封為“楚王”使其遠離其根據地,然后又有人在適當時候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幾個月后,將韓信誘致長樂宮以謀反之名處死。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出身貧寒,曾經給財主放牛、入廟當和尚,在元末亂世參加抗擊元朝紅巾軍并嶄露頭角。
他一方面求賢若渴,重用人才和儒士,采用謀士“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奠定霸業基礎,最終把握住時機,逐一擊潰各路起義軍和元軍,建立起最后一個漢家王朝。
另一方面,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在他晚年68歲那年,頒布對其子孫訓誡的《皇明祖訓》時,已經將當初功高元勛、宿將以及謀臣都誅殺殆盡。
朱元璋為保全江山,清除異己,開展大屠殺,制造了一個胡惟庸案,胡惟庸是一個很有才干的宰相,公布他的罪狀是擅權枉法。以后他要殺不順眼的文武臣僚,便拿胡案做底子,隨時安上新罪狀,受此案波及受誅殺者達三萬余人。這些被屠殺對象多是他起兵時情同手足的兄弟。由于害怕遭遇不測,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時,就與家人作別,到晚上平安歸家,才算渡過恐懼一天。明朝朱元璋的野蠻、殘忍和黑暗的作為再一次重現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
古代皇權自詡是“君權神授”,他們常以天子自居,對任何事情的處理事實上是沒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這是古代社會王者之道與人之本性不可共存的結果,其根源是勝者對權力集中壟斷的渴望,是人性中的惡,是皇權暴政專制不講人的權力的惡,是君貴臣輕社會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妾們被殺或自殺的宿命。這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典故留給世人的警世醒言。
在前現代社會黑暗時期、而現代社會光明未到來之前,歷史反復重演。象文種之死本可避免,但其執迷不悟,最終送了卿卿性命。假如文種之流都能像范蠡那樣有智慧,保持清醒的頭腦,看透名利場,懂得禍福相依的哲理,保全自身,避免傷害,功成而身退,攜佳人泛舟西湖而后去陶地過普通人生活那可就是人生的幸事了。
(本文參考《朱元璋傳》、《史記、越世家》圖片來自互聯網)
金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