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nóng)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農(nóng)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nóng)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nóng)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yīng)該節(jié)約食物,不浪費。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 )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quán)貴下獄。唐武宗時為宰相,后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chuàng)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