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范仲淹這個名字,還一直停留在初中,主要的印象是那篇古文《岳陽樓記》及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然我也姓范,從小到大也聽長輩們提起過他,不過我也沒有認真的或者特意地去了解他。直到在高中時期,在學校一條過道的墻上我看見了一句名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大概從這一時期開始,我逐漸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范仲淹,最開始是通過網絡的途徑觀看各種百科、文章、視頻,去了解他的生平,又閱讀他的文學作品,之后上了大學,也去圖書館閱覽關于他的書籍。漸漸地,這個人成為了我的偶像,我非常的崇敬他。
明代范仲淹畫像
我們先看看歷代的一些人對他的評價,宋代歐陽修: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王安石:“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蘇軾:“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后,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詣,軼后空前。”黃庭堅: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朱熹: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呂中: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羅大經:國朝人物,當以范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元好問: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況鐘:“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歷代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
蘇軾畫像
在這里要講一下一個故事,范仲淹的生卒年是989-1052年,蘇軾的生卒年是1037-1101,范仲淹去世時,蘇軾才大約15歲,范仲淹在世時,蘇軾是沒有見過他的。蘇軾也很崇敬他,蘇軾還寫有一篇散文《蘇軾私識范仲淹》,這里面說道慶歷三年(1043年)蘇軾在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著石守道寫的《慶歷圣德詩》給老師看。蘇軾就在旁邊偷看,并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蘇軾問先生其中贊頌的那十一個人都是誰,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么用?”蘇軾說:“(如果)他們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對蘇軾說的話感到驚奇,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蘇軾,并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杰。”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范仲淹已經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蘇軾讀碑文以至于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已經十五年了,卻沒有見到他一面,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
歐陽修畫像
這一年蘇軾考中選士,被歐陽修賞識,通過歐陽修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蘇軾,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這以后第三年,經過許郡才認識了范公的二兒子現在的丞相范純仁。又過了六年,才在京城見到范公的三兒子范純禮。又過了十一年,就與他的小兒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當官,都是一見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遺稿(給我),囑托我作序。又過了十三年,才能夠寫出它來。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指韓琦、富弼、歐陽修),都能夠跟從他們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托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嗎?沒想到蘇軾先生,也這樣崇敬范公。
范仲淹像
我們來看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會受到歷朝歷代那么多人的尊崇了?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父親范墉歷仕武德武信武寧三軍節度掌書記。989年范仲淹出生,990年,父親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
范仲淹讀書非常刻苦,簡直就是玩命啊!在范仲淹少年時期,曾在醴泉寺(位于今山東鄒平境內)讀書,為了節省開支,他堅持每天只煮一碗粥,冷卻后劃為四塊,然后撒一點鹽和菜末,每天早晚各吃兩塊,這樣的日子他堅持了三年,成語“劃粥斷齏”說的就是這個。之后范仲淹偶然得知自己姓范不姓朱,便毅然辭別母親,帶上琴劍,外出求學。
范仲淹苦讀
范仲淹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
范仲淹進士及第后,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負責審訊、處理一些訴訟、案件的官職,隸上州者從八品,隸中、下州者從九品。)。鑒于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復姓,恢復范仲淹之名 (一說,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喪后方更名 )。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筑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苦難深重。于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范公堤示意圖
天圣三年(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寧陵縣,當時的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早就聽聞范仲淹的才學名聲,便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宋代最高學府)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干的好極了,書院學風煥然一新,范仲淹也聲譽日隆。
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達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極為贊賞,晏殊便向仁宗推薦范仲淹,范仲淹被任為秘閣校理,負責整理皇家圖書典籍。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不妥,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復。 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被貶為河中府通判。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于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并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回朝,拜為右司諫。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甩他。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 半天不干飯,該當如何?仁宗這才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并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讓人們看看,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1033年,郭皇后誤傷仁宗,可能是來了一巴掌,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力主廢后,范仲淹認為不妥;又離京了,被貶至睦州。
1034年,調任蘇州知州,范仲淹興建郡學,教育事業干的棒棒的,當時蘇州發生水災,范仲淹又帶領民眾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因治水有功,范仲淹又回京了,很快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相當于首都市長)。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認為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認為不妥,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又被貶至饒州,又離京了。
范仲淹像
因范仲淹多次因直言進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不怕不怕)。
北宋、西夏、遼地圖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于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于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這時候,宋仁宗和朝廷想起了范仲淹,馬上召回京師,這下,又回來了,先是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 不久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馬上趕赴作戰前線。范仲淹在擔任邊防主帥期間,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屯田久守,積極防御”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強防御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之前為官卑者先出戰),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構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防御體系。 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 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涌現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名將,范仲淹還教狄青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于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善戰。
北宋名將狄青畫像
其他如張亢、王信、周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不久后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不好對付。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進行積極防御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歷四年(1044年),迫使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電視劇范仲淹影視形象
范仲淹著名的詞《漁家傲·秋思》便寫于這個時候,有記載說當時他很多首次,都是以塞下秋來風景異開頭,不過流傳下來的只有這一首了,非常可惜。全詞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西北邊事稍緩,宋仁宗便召范仲淹回京,又回來了,先授樞密副使(樞密院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中央軍委副主席),不久便拜為參知政事(待遇和職權和宰相相當,相當于次相或副宰相)。宋仁宗多次召見范仲淹,征詢天下大事,銳意進取,范仲淹說,不要著急,朝廷積弊已久,要慢慢來。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幸”等十件事。 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仁宗采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歷新政期間,范仲淹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銷”了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位,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同僚富弼見他毫不留情,便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于是全部將其罷免。這也是成語一筆勾銷和一路哭聲的故事。
慶歷五年(1045年),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宋仁宗之心也開始動搖,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慶歷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岳陽樓
這一次范仲淹又離京了,并且之后再也沒回來過。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達任所鄧州,重修覽秀亭、構筑春風閣、營造百花洲,并設立花洲書院,閑暇之余到書院講學,鄧州文運大振。
慶歷八年(1048年),有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歡鄧州,就奏請朝廷,得以留任。 范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于鄧州。
我于19年1月在杭州西湖處拍攝的范公亭
我于19年1月在杭州西湖處拍攝的范公亭介紹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隱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產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嚴詞拒絕。 十月,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義莊,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等人義贈口糧,并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這個義莊成立后,在范氏后人的不斷資助下,持續了約800年。
范氏義莊圖片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調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6月19日 )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 , 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欽宗“褒贈近世名臣”,特別追封范仲淹為魏國公。
蘇州范仲淹雕像
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之后陸陸續續全國很多地方都修建了范仲淹的祠堂,以此來紀念他。
范仲淹當時的家風極好,他的幾個兒子都非常優秀,其中次子范純仁,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后官至宰相。三子范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副宰相)。
范仲淹部分詩詞文章: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的一生做的事并不是這短短的篇幅可以介紹完的,后續我會繼續發文章介紹這位偶像的事跡和故事。歡迎你的關注、評論和點贊。我是小范,我們下篇再見!
金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