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摘要:多元化實則是慌亂的表現。
新眸消費組作品
撰文 | 荔枝
編輯 | 棲木
盡管是在愚人節當天發布,旺旺的本意是想給大家開了一個小玩笑,但用戶對于開游樂園的計劃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隨后,旺旺的另一個官方號“Matt萬家”對此事作出了回應,表示游樂園處于項目啟動階段,還需要綜合評估才會繼續推動。
事實上,旺旺集團過去幾年在消費品IP化上一直動作不斷。
2017年,旺旺在社交媒體上開設“旺仔俱樂部”,將旺仔具體化為實際形象;2018年,旺旺推出一系列產品周邊;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時,還推出了“興風作浪的奶奶們”的奶界選秀。
但這些都掩蓋不了,旺旺已經遭遇“中年危機”。據旺旺公司財報顯示,2013年是旺旺營收最多的一年,緊接著,旺旺的營收不斷下滑,其股價也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無法回到巔峰時期相比。
圖:2013-2019財年中國旺旺經營業績 (來源:公司財報)
曾一度輝煌的旺旺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為何會陷入艱難的被動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旺旺又該如何自救?帶著以上問題,新眸將深入解構旺旺的”那些年“。
01 浮沉之下
中國第一代零食巨頭能夠崛起,可以說吃到了時代紅利。
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休閑零食企業彼此之間并不會產生激烈的競爭。畢竟,彼時消費者更多地追求便宜和多樣化的商品,所以企業只需根據大眾需求,不斷擴充市場上的商品種類即可。統一憑借小當家、小浣熊等產品風靡一時;旺旺集團也憑借浪味仙、旺旺仙貝等產品在食品界獨樹一幟。
和其他玩家所不同的是,旺旺的發展邏輯,是先成為細分領域行業的龍頭,再逐漸拓展業務邊界,最后在整個休閑零食行業中占據上風。
旺旺起家于米果行業,它能在該細分領域中脫穎而出主要有兩點:一、來源于它的先發優勢;二、渠道下沉得當。
上世紀80年代,旺旺米果熱賣臺灣,隨后創始人蔡衍明便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市場。1992年,旺旺成為第一家投資湖南的臺商,但是,投產后并沒能如蔡衍明所設想,于是,他開始將產品免費送給上海、南京、長沙等地的學生試吃。
正是這個舉動,讓旺旺一炮而紅,投產當年便創收2.5億,待米果生意穩定后,旺旺又繼續在渠道端鋪路,不單局限于城市,也在鄉、鎮等小地方發力,以此為契機,旺旺成為中國最早賣到縣鄉鎮一級的零售品牌。
之后,旺旺繼續不斷拓展產品品類,比如旺仔牛奶、旺仔小饅頭、旺旺碎碎冰,它逐漸從米果廠轉型成食品飲料公司。而在休閑零食版圖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則是旺旺的出圈廣告。
“再看,再看,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我旺你旺大家旺”等廣告詞,承載著太多人的童年回憶,電視媒體是曾經的“新鮮事物”,旺旺也精準地把廣告投放在春節期間,從營銷廣度上看,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觀眾;從營銷深度上看,特殊的時間節點,讓旺旺與節日文化不謀而合,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根據公開資料,截止2006年6月,旺旺已經在國內開辦工廠110多家,經銷合作伙伴超萬家;2007年,旺旺的米果和風味牛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了68.6%和40.6%,成為當之無愧的零食大王。
看到這里,你會好奇,為何旺旺在當下卻行不通了?
就零食領域而言,營銷和產品一樣重要。眼下,人們越來越注重零食的營養價值,也更傾向于無糖/低糖、低熱量的產品。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牛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純牛奶和酸奶成為消費者的主要選擇,旺仔牛奶主打復原乳,即奶粉勾兌還原成的牛奶,相對于其他乳制品行業,自然而然甘拜下風。
另外,在米果類零食上,旺旺也遭遇著來自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新零食玩家的競爭。帶有“膨化食品”標簽的旺旺,可以憑借其先發性安穩度過“從無到有”的年代,但過渡到“從有到好”的階段,這顯然行不通。
除此之外,消費渠道的更迭,也是不得不需要面對的變量。
目前,零食行業已經進入了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時代,線上當道、產品即營銷倒逼下,企業的核心競爭變成了與互聯網的適配與否,所以,一開始便謀求于線上渠道的三只松鼠、良品鋪子脫穎而出。
02 IP自救,亂投醫?
對于旺旺來說,自救,已經迫在眉睫,錯就錯在旺旺選錯了方式。
旺旺在IP化營銷可分為兩層:一是圍繞產品本身,豐富IP具有的內涵,像推出旺旺牛奶民族罐與職業罐、疫情期間推出的旺旺系列口罩,盡顯其溫度與關懷;另一塊是“瘋狂”跨界,涉足其它產業,企圖全方位打響旺旺的知名度,例如旺仔牛奶洗面奶、旺旺白開水、旺旺醫院等。
圖:旺仔牛奶洗面奶(來源于網絡)
但問題在于,一系列營銷操作,讓旺旺陷入了盲目創新的怪圈,本來零食領域都沒守好,跑到不熟悉的領域突圍談何容易?比如旺旺開游樂園,真的能為其業務帶來實質增長嗎?會有人因為旺旺的IP為其買單嗎?不見得。
縱觀旺旺發展多元業務的歷程,沒有好結果似乎已經是常態,在新眸看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跨界的領域與自身的IP形象并不匹配。
當人們提起旺旺,最直觀的印象,是一位鄰家男孩形象,簡單且具有記憶點:圓潤的發型,永遠張開的笑口。但旺旺以往涉入的醫療服務、餐飲連鎖、房地產,明顯和旺旺形象相違和。
換個角度來看,旺旺開游樂園也有可能成功,畢竟旺旺的優勢在于,擁有可轉化的內容基礎,2017年,在旺旺集團確定“旺仔”IP的定位后,給旺仔增添了其他IP角色的陪伴,像浪味仙、邦德先生、辣人、小小酥等。
無論是從“童心”還是從“年輕”的角度出發塑造而成的IP形象,都與游樂園為大眾創造歡樂的角度不謀而合。從IP轉化上來看,旺旺即便老去,但也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是存在一些人為當年情懷買單情況的。
圖:旺旺游樂園設計圖 (來源:旺仔官方微博號)
提到游樂園,就不得不提迪士尼,從邏輯上看,迪士尼樂園屬于“IP衍生品”,即在已有的內容生態版圖上,拓展商品及周邊;旺旺的思路應該還是局限于“消費品IP化”,盡管有公司創造的獨特IP形象,可在內容構建上,始終是一片空白。
《超級IP》一書中提及,任何創新都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必須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先有量變,才有質變。因此,旺旺如若想模仿迪士尼的路徑,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內容作為敘事的核心,去拼接與創造一套旺旺的故事與世界觀。
03 旺旺還有其它選擇嗎?
需要注意的是,旺旺并不是沒有紅過。
2008年,旺旺赴港上市,股價扶搖而上,市值從300多億港元攀升至1500億港幣的巔峰,比同期的茅臺還要高,成為港股市值最高的消費品公司之一。
今年4月,中國旺旺(00151)公布,耗資約1451.78萬港元回購250萬股,欲以回購來短期內保持股價的穩定,畢竟相對于最高每股11港幣,近一年來公司股價在每股5.9元港幣徘徊,在沒有新故事下,這種表現的確顯得疲軟。
當然,旺旺的自救之路,遠不止于品牌IP化這一個方面。
首先,是應對新消費理念的產品端變革。旺旺開始嘗試向市場推出了一些新產品,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比如,推出了「Prime of Love」米果類產品,以針對關注營養的中老年人的市場,推出了「Fix xBody」低熱量產品,針對注重健康的消費者。
這些新產品,都是旺旺多品牌戰略的一部分,用來刺激營收。
其次,是不再局限于傳統分發渠道,探索新銷售路徑。
在 2020上半年,旺旺重新調整了營銷資源,并加大了數碼營銷的力度,新興渠道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尤其是在自動販賣機和電商渠道方面,旺旺改進了產品分銷策略以更精確地定位客戶。
據數據統計,電商和連鎖店分別占旺旺總收入的5%和10%。受益于廣泛的分銷渠道,核心產品旺仔牛奶的收入同比增長 6.6%。未來,主題商店和母嬰店等其他新興渠道也將成為重點。
不可忽略的是,海外業務的擴張也是旺旺近些年重點。
在海外市場,旺旺實現了不俗的中高單位數銷售增長。據了解,旺旺的越南新工廠將于今年中旬竣工,其主要生產米果類和休閑食品類產品,銷售范圍覆蓋越南和東南亞。旺旺還在泰國和越南設立了銷售辦事處,以推動在東南亞的銷售布局。
1983年,旺旺品牌創立;1998年,旺旺憑一己之力成為大陸的零食頂流;2008年,中國旺旺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上市;30余載過去,旺旺現已迎來新的挑戰。
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