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分為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持續最久。在這個階段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敵后根據地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抗日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0年,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這一戰役極大地打擊了日軍在華北的氣焰。

百團大戰持續近四個月,投入兵力達到了105個團,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八路軍用靈活的戰術和頑強的意志,粉碎了日軍在華北的“囚籠戰術”,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抗日戰爭這個特殊時期,八路軍的編制也隨著戰爭的具體形勢而不斷改變著。比如在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就有一種特殊編制,全團只有五個連,總共只有700人,你是否了解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這種編制的由來和作用吧。

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從誕生開始就在不斷地適應革命的形勢,比如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部隊往往是編制大,人數少,師一級的部隊很難滿編。到了抗日戰爭初期,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的時候,共有4.6萬人,改編成為了3個師和一個直屬隊。
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后,八路軍的人數規模迅速壯大起來,原先的編制不管是在各連隊之間的溝通還是配合過程中,都有些不便。于是,八路軍進行了一次整編,以應對局勢的變化。

1940年整編之后,八路軍將團一級的單位分成了甲種、乙種和丙種團,其中甲種為三營九連,乙種為二營六連,丙種為五連。一些地方只有甲種和丙種團,也被稱之為大團和小團。
其中,小團是比較特殊的編制,團部下不設營級單位,直轄五個連,一個連隊的人數要多于甲種和乙種團的連隊人數,約有160人,全團共700人,因此也被稱之為“小團大連”。那么,這樣的編制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相對于其他編制的團級單位來說,小團的裝備更好,士兵也都是從各團中挑選出來的戰斗骨干,經驗豐富,戰斗力強。在華北地區,日軍一般是以小隊和中隊為單位進行活動,而一個八路軍的大連可以對抗日軍的一個小隊,一個小團剛好可以壓制住日軍的一個中隊,這樣的編制有利于增強八路軍機動性、靈活性和戰斗力。因此,小團大連制可以說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大創舉。

八路軍這種從實際出發、善于總結經驗和改正錯誤的作風,讓抗日武裝在敵后迅速壯大,成為了一支不容忽視的抗日力量,粉碎了日軍滅亡中國的陰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今天在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也不得不為我軍的智慧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