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依稀記得小時候每次頭疼發燒,媽媽最多的話就是多喝熱水,捂捂汗就好了。
多年以后走上醫療這個行業突然發現當年的捂汗的舉動真的有種說不上來的后怕。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面對發燒盲目的捂汗真的十分危險。
一個人蜷縮在被窩中,借助體溫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導致被窩內的溫度局部升高。當局部溫度升高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熱。
在我們大腦的各個中樞之中有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位,它就可以識別人體溫度與環境溫度的變化,如果外界環境過高人體發熱那么機體就會打開全身各處的毛孔,通過出汗的方式進行散熱,以此調節體溫的穩定,這就是捂汗的生物學原理。而捂汗的結果就是機體的體溫會稍微下降。
正常人體的體溫會因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活動以及不同的環境下處于一個動態的波動過程,就臨床腋下溫度而言平均在36~37℃之間波動。
超過37.3℃我們就可以稱之為發燒了,依據發燒的程度我們一般分為4個梯度即:
低熱:37.3~38℃
中熱:38.1~39℃
高熱:39.1~41℃
超高熱:41℃以上
那么人體為什么會發熱呢?我們的下丘腦一般會維持正常的體溫,但是當人體接觸到內或外的致熱源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就會引發體溫異常的波動。
而不同的外源性致熱源進入人體后會因毒力大小的差異導致人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比如普通的細菌性感染發熱會想對溫和一點。而類似急性感染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則會引發畏寒、高熱的急性發病現象,社區獲得性的肺炎還會引發高熱、寒戰、咳嗽胸痛等不同的癥狀。甚至對于內源性的致熱源例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也會因腫瘤成分刺激下丘腦引發出現高熱、伴隨其它體征的情況。
因此我們會總結出一個結論人體發熱的病因種類十分復雜,想單純借助捂汗發熱降低溫度,無論是治標還是治本幾乎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一不可以捂汗、二不可盲目吃藥。
前者毫無意義,后者藥物拿捏不準不僅無效還會傷肝。
因此面對發燒我們必須遵循有的放矢的原則。
因此及時是普通的發熱我們也不可以隨意服藥,在沒弄清楚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之前我們不可以盲目的用藥,其次對于反復發燒退燒無效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借助輔助檢查診,比如很有可能是寄生蟲感染或者其他傳染病引發的異常。
因此發燒可大可小。
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