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我說,根據我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同事們以及我自己的臨床實踐,20世紀中期人們的主要問題是空虛,這樣說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吃驚。
我所說的空虛不僅指許多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而且還指他們通常對于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當他們談論缺乏自主性或者哀嘆自己無力作出決定時,事情就會立刻變得非常明顯,即他們潛在的問題是,他們對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沒有明確的體驗。因此,他們感覺到自己會這樣或那樣地搖擺不定,會帶著痛苦的無力感,是因為他們感到空洞、空虛。
例如,促使他們前來尋求幫助的主要癥狀或許是,他們的愛情關系總是破裂,他們不能完成婚姻計劃或者他們對婚姻伴侶不滿意。但是他們沒談多久就會清楚地暴露出,他們希望婚姻伴侶(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來填補他們內心的某種欠缺和空虛;并且他們會因為他或她不能做到這一點而感到焦慮和憤怒。
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夠流利地談論他們想要的東西——成功地完成大學學位課程、找到一份工作、戀愛、結婚、供養家庭——但很快這一點就會凸顯出來,即他們正在描述的是其他人——父母、教授、老板期望他們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做的。
20年前,這些外在目標會得到認真考慮,但現在人們即便在談論時也能意識到,事實上父母和社會并沒有向他們提出所有這些要求。至少從理論上講,父母會一次又一次地對他說,他們給他自由,讓他自己作出決定。而且個人自己通常也能意識到,追求這些外在的目標對他并沒有幫助,而只會讓他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他對于自己的目標幾乎沒有信心或現實感。正如有一個人所說,“我只不過是許多鏡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東西”。
許多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內在體驗中說出艾略特于1925年寫下的預言:
我們是空洞的人
我們是被塞滿了的人
相互倚靠在一起
腦中被填滿了稻草。唉!
有形狀卻沒有形式,有影子卻沒有顏色,
癱瘓了的力量,有姿勢卻沒有動作;
……
也許一些人會猜想,這種空虛,這種對于知道自己的感受或需要的無能為力,是由于這一事實而引起的,即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一個戰爭的時代、征兵的時代、經濟變動的時代,無論以何種方式來看待,我們將要面對的都是一個不安全的未來。因此,難怪人們不知道該如何訂出計劃,并感覺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但是,得出這個結論過于膚淺。正如我們在后面將要闡明的那樣,這些問題比那些引起它們的外在機緣要深刻得多。而且,戰爭、經濟巨變和社會變化實際上與我們所討論的心理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同一種潛在情勢的癥狀。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提出另一個問題:“也許那些前來尋求心理學幫助的人們真的感覺到了空虛和空洞,但是難道這些問題不是神經癥問題嗎?難道它們并不一定適用于大多數人嗎?”誠然,我們將會這樣回答,進入心理治療師和精神分析學家的咨詢室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大體上說來,他們是社會傳統的掩飾和防御方式對其不再起作用的人。他們通常是社會中更為敏感、更具天賦的成員;他們需要得到幫助,從廣泛的意義上說,是因為相對于那些“適應良好的”能夠暫時掩蓋自己內在沖突的市民而言,他們不能成功地將這些沖突合理化。
那些在為內部整合而斗爭的過程中前來尋求心理治療幫助的人——為我們認識社會心理表層之下的沖突與緊張提供了一個具有啟迪作用且意義重大的晴雨表。我們應該認真地對待這個晴雨表,因為它是那些尚未爆發,但也許很快就要在社會中廣泛爆發的混亂與問題的最佳索引之一。
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核心線索。看待一個人,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狀況如何,應當視其以對自身的感受而定。存在感越強、越深刻,個人自由選擇的范圍就越廣,人的意志和決定就越具有創造性和責任感,人對自己命運的控制能力就越強。
反之,當一個人喪失了存在感,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價值,就會聽命于他人,不能自由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人的存在始終是現實的、個別的和變化的。
人一生下來,就存在于世界之中,與具體的人或物打交道。換句話說,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人要現實地接受世界中的一切,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運。
現代人逃避自我,不愿承擔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責任,在面臨自己的生存處境中感到軟弱無能,失去了意志力。他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境況,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焦慮,而是躲避焦慮以保護脆弱的自我,結果使得自己更加焦慮。
個體順從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他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處于虛空之中。
文|羅洛·梅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讀睡詩社創辦于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
了解更多金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