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提到慈禧,很多人自然地會把她和“賣國”二字聯系起來。
的確,中國近代以來所受的種種屈辱,很大程度上與這位“老佛爺”有關。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無底線的諂媚之語,不是賣國又是什么。
可就是這樣一位在列強面前不斷退讓的“老佛爺”,卻也曾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聲向全體西方列強宣戰!
這,是真的嗎?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雖出自慈禧之口,但她與西方列強的關系,其實并非人們想象得那般曖昧。
戊戌變法失敗后,由于列強同情維新派,尤其是協助康、梁等變法主力逃往國外,這讓慈禧十分惱火。
而慈禧幽禁光緒于瀛臺以便廢黜之,更是遭到了列強的強烈反對。雖然慈禧因投鼠忌器只能作罷,但這更滋長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1899年,慈禧再次試探列強的底線,她以光緒帝身體有恙為由,立溥俊為皇子,并立即照會了列強在京使臣。
可是,列強對此并不理睬。這倒不是因為列強不想干涉大清內政,而是“視而不見”就是他們最好的回答。
于是,慈禧的仇外情緒更加高漲,而她要尋找一些非官方的民間力量來剎一剎洋人的囂張氣焰。
1900年,一股強勁的軍事力量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臺,這就是在京津一帶混得風生水起的義和團。他們不僅殺洋人,甚至仇視一切西洋物件。
當時,義和團在華北刮起了一股反對列強的風暴,這讓外國公使們感到了深深的恐懼,他們紛紛照會清廷,要求慈禧馬上剿滅義和團。
但是,老辣的慈禧也同樣選擇了“視而不見”,以回應先前洋人對她的輕蔑。更有甚者,她還有意無意地讓一些清兵混入義和團的隊伍,襲擊洋人以泄憤。
慈禧視義和團為自己的救命稻草,或者說,是壓死“洋駱駝們”的一根稻草,在她的支持下,義和團運動更如烈火燎原。
到了這年5月份,義和團已殺入東交民巷,開始襲擊外國使館。
各國公使終于放棄了對于慈禧的幻想,他們決定直接出兵剿滅義和團。
于是,英、俄、法、美、意、日、德、奧組成了“八國聯軍”,先期400人的小股部隊已經由天津直抵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慈禧終于感覺到事態愈發嚴重了,她委派大學士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前往河北保定一帶,就地解散義和團,以平息列強的憤怒。
可是,剛毅、趙舒翹偏偏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者,他們回來就向慈禧報喜:義和團們刀槍不入,理當重用之!
于是,在這幫不靠譜的臣子們的慫恿下,慈禧默許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開進了北京城,他們的人數一度超過了10萬人。
這次,慈禧敢于硬剛西方列強,除了有“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撐腰之外,還有這樣一股不可忽視的“底氣”,那就是她的“緋聞男友”榮祿。
1899年,榮祿將北洋原有的4支部隊進行了改編,形成了“武衛五軍”。這五軍合計約6萬人,編配有步兵、炮兵、騎兵、工兵等各個兵種,他們裝備優良,受的是比較現代化的軍事教育。
最重要的是,他們由清廷直接供養和指揮,相當于中央軍,具備相當強的戰斗力。
除了榮祿的這支武衛部隊以外,清廷在京畿地區還有綠營兵、八旗兵以及各營禁衛軍數萬人。
在慈禧看來,這10余萬官方武裝力量,再加上10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區區列強,又能奈她何?
于是,從1900年6月16日起,慈禧連續召集王公大臣開會,討論的議題是:是否要繼續圍攻各國使館?
此舉無異于用實際行動向列強宣戰,因此,清廷要員們激辯得不可開交。
好在,腐朽的大清還是不乏有識之士,就連光緒、榮祿也力諫慈禧:不可迷信義和團,不能主動對外開戰。
那慈禧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據說,當時的“鷹派”人物載漪為了觸怒慈禧,將各國公使要求慈禧還政于光緒的照會遞了上去,并且怒斥反戰大臣為“漢奸”。
慈禧看后極其憤怒,發誓要報復洋人。6月21日,一份以光緒名義頒布的詔書,首先在大清高層內頒布,詔書歷數了列強 “益肆梟張,欺凌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民人,勒索我財物”的罪行,表示“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難翦彼兇焰,張我國威”。
在這份詔書中,慈禧并未列舉“宣戰”的對象是誰,但籠統所指的“彼等”,也就是當時在北京設置了大使館的11個國家。
6月21,慈禧這套硬氣無比地“宣戰詔書”頒布了,但它的受眾,并非詔書中所指的11國,而只是清廷內閣大臣和部分地方巡撫而已。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宣戰書,下面一干臣僚的反應是不同的。除了少數腎上腺素飆升的“鷹派”以外,大多數人的反應平淡,甚至還能稱得上頗有喜感。
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地方大員,直接將這份詔書打上了“雙標”,認為此乃義和團分子脅迫慈禧所立,是純粹的“冒牌貨”——“矯詔”,因此他們“絕不奉詔”,并開始策劃歷史上著名的“東南互保”。
隨后,李鴻章在給慈禧的電文中,明確提醒她:不要被義和團沖昏頭腦,邪術不可保國、只會誤國,中外強弱懸殊,不可輕開戰端!
慈禧畢竟是成熟的政治家,不似義和團一般狂熱,這份“宣戰詔書”最后也并未交到列強手中。
一周以后,她不僅詔令清軍不得攻擊外國使館,還竭力解釋清廷決不想與列強開戰。
但可惜的是,戰端一開,覆水難收,局面已經不可控制。
八國聯軍于8月13日進攻北京城,第二天,京師失陷,“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如鳥獸散。
8月15日,慈禧攜光緒倉皇出逃,路上,她終于對義和團痛下殺手,宣布了鎮壓令。同時,她又搬出老邁的“裱糊匠”李鴻章出山與洋人談判,收拾這個爛攤子。于是,就有了巨額賠款的《辛丑條約》。
事后,慈禧又對“宣戰”一事極力掩飾,還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了“罪己詔”,真可謂是最“無厘頭”的宣戰。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