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通過外周靜脈穿刺插入,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導管異位是指PICC置入后其尖端不處于上腔靜脈,誤入至頸內靜脈或心房及其他小靜脈[1]。PICC常用于長期靜脈輸液、外周淺靜脈條件差、輸入刺激性藥物等患者的治療,是目前較為安全、可靠、易于護理的深 靜脈置管手段。
PICC異位危害:液體滲漏,導致患者局部肢體腫脹、靜脈炎、導管堵塞、靜脈 血栓、疼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可導致不能完成治療而廢棄導管,有時需重新置管[2]。
(1)戒掉常規(guī)的頸部靜脈阻斷法,采用體位調整法降低導管異位的發(fā)生率;體位調整法不僅適用于普通患者,也適用于頸部損傷或頸項強直不能配合轉頭的患者。
(2)操作方法:采取半臥位,置管肢體外展90°,體外測量預插管長度、定位、消毒、穿刺、送管至15cm時床頭搖高30-45°,囑患者深吸氣,每次吸氣時送管2cm,同時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直至到達預插管長度,囑患者放松,通過胸部 X 線片觀察置管尖端位置。
(3)PICC置管成功的評價指標:置管成功率根據(jù)胸部X線片的結果進行判定,PICC 尖端位置在上腔靜脈,不包括由于置管前進行體外測量時產生的誤差,包括尖端位置在右心房和上腔靜脈上1/3和2/3 處。PICC頭端異位同樣根據(jù)胸部X線片的結果進行判斷,正常位置為導管末端位于T6-T7水平,其余位于T8水平以下及進入上腔靜脈以上的各級靜脈或頸外靜脈,均判定為導管異位[3]。
(4)體位調整法是如何將導管順利送入上腔靜脈:
由于半臥位時患者的肩膀高過心房平面,導管通過重力的作用可更順利地通過無名靜脈進入到上腔靜脈[1]。深吸氣時上腔靜脈收集上半身的靜脈血回右心房,是一條粗而短的靜脈干,由左、右無名(頭臂)靜脈匯合而成,全長約7cm,血流量為2000-2500ml/min,深吸氣時膈肌上抬,增肌肺靜脈、上腔靜脈血液流速,有利于 PICC通過無名靜脈順利進入上腔靜脈。半臥位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并增加肺潮氣量,而且可使膈肌下降, 使患者肺活量增加,改善或避免置管過程中平臥位再進行轉頭引起的呼吸困難和患者不自覺地進行憋氣[2]。
因此,半臥位配合深吸氣時置入PICC,可顯著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且有效 降低導管異位發(fā)生率及PICC 置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尤其適用于頸部損傷或頸項強直不能配合轉頭的患者,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吳莉,賈仕群.半臥位配合深吸氣時送入PICC對預防導管異位的效果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20,17(16):2382-2384.
[2]范彬,黃芬.抬高床頭聯(lián)合呼吸配合在預防經外周靜脈置 入中心靜脈導管異位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 只,20 1 8,11(6):146-148.
[3]姚青清.呼吸配合在減少PICC置管異位中的應用[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 16,49(9):498-502.
了解更多李悅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