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臺灣媒體報道,由于臺灣近日以來遭遇罕見旱災,多地展開了人工增雨作業。但這人工增雨卻引發了不少質疑——當地機構派攜帶8噸水飛上天空,進行“人工造雨”。因此不少網友對帶8噸水上天這件事感覺非常怪異:“缺水了然后帶水從天上灑水當雨用?”“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首先,人工不能造雨,只能“增雨”,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云里的水打下來,再詳細一點解釋,就是用人工手段讓儲存著水的云里下出雨來。從機理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冷云增雨,可以通過撒干冰或碘化銀,加快“貝吉龍過程”,把浮在天上的冰晶搞大,然后落下來化成雨滴。還有一種是暖云增雨,通過播撒凝結核,或者釋放大云滴,讓浮在天上的云滴變大,成為雨滴落下。這些方式,可以用飛機飛入云層中投放,也可以在地面向云層內發射增雨彈。
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飛機
人工影響天氣,在我國是特別需要的。原因很簡單,我們是季風氣候,旱澇不均,還有就是極端天氣多。本來就不豐沛的水汽,經常在不該來的時候集中來,釋放過大的能量;而在需要水的時候,飄過的云滴又落不下來。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工影響。
地面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人工只能增雨,只能著眼于小范圍的天氣,針對的只是云物理過程,不可能也沒能力改變大尺度大氣環流,更別說影響氣候。但畢竟人工增雨能讓云層擠出雨水,能讓下雨的云層擠出更多雨水,對某個縣,某個市來說,如果人工增雨能讓一次降雨過程增加的15%降水,有時候就是救命水。但如果沒有下雨的條件,甚至于天空中連云層都沒有,那人工增雨自然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人工影響天氣是二戰后美國首先應用的,現在歐美所有國家都在人工影響天氣,美國有些州這種人工增雨還是收費服務。自然并不是處處都對人類友好,人類的美好生活環境,不僅要適應自然,當然也要在必要的情況下改造自然。
但單純的把水運上天,然后灑下來,這不叫人工增雨;但如果是把水運上天,來搞大暖云云滴,這也是人工增雨的一種方式——暖云增雨中,云內的溫度高于0度時,云內有很多小水滴,此時在云內噴灑水滴,會激發水滴之間的碰撞成長,催化云層中的冰晶或水滴飽和掉落地面,從而形成降雨。臺灣相關部門進行的可能是這種暖云增雨方式,但至于真的是不是,這種方法收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金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