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先給結論再分析
1、上市10年以上,10年中有七年ROE大于20%。
2、在過去10年中,關鍵比率大于等于0.4的年份,大于等于7年。
年份長久是因為財務數據更具有可信度。更具有參考價值。我認為只有找到過去持續表現好的公司,從這群公司中,挑選未來可能會繼續表現好的公司,這樣的方法更加趨于穩健、安全。
雖然能夠防止踩雷,但是當然也會錯過一些優秀的白馬次新,它注定有個死結:會錯過逆襲為學霸的原學渣。而逆襲才恰恰是公眾最津津樂道的傳奇。比如之前的東方財富,金龍魚等,近年的愛美客等等。但是對我來說,寧可錯過,不可踏錯。
兩個指標:
roe: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
關鍵比率:roe/分紅比率。其中的分紅比率:分紅/凈利潤
&34;ROE&34;
巴菲特曾經說過,如果只能挑一個指標來選股,他會選擇凈資產收益率(Roe)。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通常用歸屬母公司股東所有凈利潤和歸屬母公司股東所有凈資產口徑。
我們都知道,資產,指的是能產生未來收入的資源。資本就是資產的現值。當我們看見一家公司財務報表里用很少的凈資產就創造了很高的利潤(即Roe很高),它的含義并不是這家公司的資產有什么神奇之處,而是代表它家一定有些什么能帶來收入的東西,沒有被記錄在財務報表上。
當企業甲和企業乙拿著同樣的資產,收入和利潤卻有云泥之別時,我們難免會問:這部分收入是從哪里來的?于是會計學就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商譽。若一家企業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凈資產的正常獲利能力,超出的部分,一定是另外一種資產帶來的,這個資產就被叫作“商譽”。
巴菲特這么評價商譽:“直接和間接的企業分析經驗,使我現在特別傾向于那些擁有金額很大的、可持續的經濟商譽,卻對有形資產需求很少的企業……在通貨膨脹時期,經濟商譽是一份不斷創造豐厚回報的大禮?!惫缮襁@是直白地告訴你選股標準,投資者千萬別忽略了這句話。
所以,歸結為一句話,凡是靠金錢可以買到的資源,其獲利能力的可持續性是存疑的。所以我們才要找那些不是靠錢可以買來、卻能給公司帶來收入的獨特資源,也就是巴菲特說的經濟商譽。
但是這和財報里的資產科目“商譽”并不等同。財報上的商譽是溢價收購行為的差價,里面可能是經濟商譽的全部或部分,也可能只是愚蠢的全部或部分。
這里所說的“商譽”我認為指的是以下幾點:也就是和我之前在讀書分享-波特五力模型說過的東西。
①護城河,可以是專利,版權,技術或者工藝,人無我有的商品或者服務。
②品牌溢價。例如飲料界的可口可樂,白酒的貴州茅臺,空調的格力電器等等
③同樣的產品,我成本更低,也就是規模優勢。
④用戶轉換成本高。這個比如騰訊的微信、qq。
所以說,高的Roe,一定代表著某種資產沒有被記錄在資產負債表里,這就是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所告訴我們的。例如上面所說的其中幾點。
至于分析公司,杜邦分析法可以將ROE進行拆解,分別為: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然后凈利率繼續拆分:毛利率-運營損耗率等等逐步從上而下分析。整個公司的脈絡和商業模式就會逐漸清晰。
“關鍵比率”
對于第二個指標關鍵比率,為雪球一個大v:villike所創,我認為非常有用,邏輯合理,關鍵比率=ROE/分紅比率(公司當年分紅的錢,占當年凈利潤的比例)。分紅比率,在2013年之后的年報中,都可以搜索“近三年”三個字,就能找到了。
更高的ROE,以及更低的分紅比率就能帶來更高的關鍵比率。
這個指標,看起來很簡單,但你仔細想想,是切到了公司能給股東賺大錢的本質所在的,那就是:
把盡可能多的利潤放在公司,轉化為資產,繼續享受高ROE,進而享受利滾利的神奇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指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指標得分高的公司,意味著持續的資本投入,而真正的好公司,這個資本投入,一定是“非強制性”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本投入是“不投不行”的,那這樣的公司,要打個問號。
比如早年的一些重資產公司,像鋼鐵企業,要維持賺錢能力,就需要不斷投錢更新設備,這樣的投入,不是好投入。
那么,正面典型是什么呢?
在這個指標上得分高的典型,就是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
這家公司歷史上幾乎沒有分過紅,然而可以常年保持20%以上的ROE,直接造成關鍵比率指標無限大、直至錯誤,也造就了“股神”的名號。
這是第二層邏輯,找到那些給的“利率”高,同時還把利息都留著利滾利的“銀行”。
分紅比率越高,持有時間越短,投資者的年化收益率,就越接近于買入PE的倒數。
反過來也是一樣:
分紅比率越低,持有時間越長,投資者的年化收益率,就越接近于公司的ROE。
這里不得不說一下雙匯,目前雙匯歷年的分紅比率如下圖所示:
從圖可知近幾年雙匯的年平均分紅率為100%,也就如上面所說的,目前買入雙匯的年化收益率就為其市盈率的倒數,現在雙匯靜態市盈率為20,1/20也就是5%的年化收益率,所以也不能說不能買,看個人標準,雙匯目前的關鍵比率已經低于0.4,由于上周剛加過倉,所以后面不會繼續考慮加倉。
還有兩個問題是關于年份,為何選上市十年以上?以及為何七年滿足指標?
第一個,公司上市是為了融資,如何能吸引大資金,會講好故事,有美好前景,財務數據引人入勝。所以上市不滿五年的公司一般都會有洗大澡和化妝的可能,關于如何化妝可以看看《看看化妝師是這么化妝的》。
所以,因為美化和難度增大兩個原因,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5年后的數據和表現,是更為可信的。
因為,美化的報表也褪色地差不多了,管理層也適應了更大的規模了,之后才是“褪盡芳華過日子”的年月。
七年滿足對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標準,villike是這樣說的:
70%,這個是拍腦袋的,我們需要在“標準太高,以至于沒公司可選”,和“標準太低,以至于選出來一堆不值得分析公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70%是我個人的選擇,按照這樣標準,大概能選出20家左右公司。
由于每年幾乎都是老面孔(還記得前面選下一次前10名的例子嗎),我每年需要分析的不會超過8家,這個標準目前對我是合適的,未來也會逐步嚴格或放寬,視情況而定。
為什么是20%和0.4?
記住這句話:
“分紅比率越低,持有時間越長,投資者的年化收益率,就越接近于公司的ROE。”
所以20%也是不同人不同的追求,我追求20%那我就定20%。你也可以是18%,15%等等。
雖然很少有公司0分紅(這種情況下,長期收益率會接近于ROE),但是,由于我找的公司都盡量是ROE高、分紅比率低,所以,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預期的。
再來說0.4,0.4的關鍵比率,大概對應:
20%的ROE和50%的分紅比率(0.4=20%/50%);
或者,30%的ROE和75%的分紅比率;
或者,25%的ROE和63%的分紅比率。
最后:
巴菲特說如果只讓他選一個指標,他會選擇roe。因為roe指標可以指引他快速找到那些可能具有某種經濟商譽的企業。那是不是找到以后,就可以直接投資了呢?
no,這只是第一道關口,距離做出投資決策,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走。投資者接下來要思考:①那些沒有被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卻能給企業帶來收入的資產是什么?②這種資產未來會消亡、會增長還是會維持不變呢?③它的存在或者增長,是否需要投入資金去維護。與新增產出相比,投入資金是否具有較高性價比?
這就是Roe指標的正確使用姿勢。
不過前面也說過,使用Roe作為篩選企業的第一關,是在學霸里尋找未來的學霸。它注定有個死結:會錯過逆襲為學霸的原學渣。而逆襲才恰恰是公眾最津津樂道的傳奇。
這些“學渣”,可能處于某新領域,前景遠大,只是出于某種戰略考慮,主動放棄利潤,依賴其他來源的資金維持企業的生存和擴張,比較典型的如巴菲特所放過的亞馬遜。
還是那句話:對于我來說,我還是選擇寧可錯過,不可踏錯。
強烈申明
本文為個人投資記錄,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滿個人的偏見和錯誤。
文中提及的任何個股或基金,都有腰斬或翻倍的風險。堅持獨立思考,萬萬不可依賴我的判斷或行為作出買入或賣出決策。祝大家周末愉快。
另外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寒門奮斗lu
后臺可以領取資料,輸入公司名稱會有歷史分析文章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