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筍,是竹子初從土里長出的嫩芽,《爾雅》中稱其為“竹萌”。
竹筍自古以來就被當作是菜中珍品、鮮味第一。陽春三月,新筍破土而出,剛挖的筍肉白嫩如玉;因其口感恬淡,氣味清香而被大眾所鐘愛。甚至有“居不可無竹,食不可無筍”之說。《詩經》中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的詩句,說明早在三千年前,筍就已經備受追捧。
中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等功效,最宜春季飲食。
筍肉,質地單純,用以入菜取其“鮮”。與肉同炒,則肉不膩而筍鮮美,彼此相得益彰。新鮮竹筍,做法有很多種;烹前應先在滾水中焯過,以去澀。烹筍,必下重油,首選清明前后的嫩春筍,下重油、重糖烹調,為南國名菜“油燜春筍”。與咸肉、千張、蔥結同烹,則為蘇幫另一道名菜“腌篤鮮”。除此之外煙筍燒肉、油燜筍、酸筍火鍋等菜肴也深受廣大食客的青睞。
這么美味又養生的春筍,歷代文人怎么會忽略?遍查古代美食寶典,其中均有關于筍的褒揚之詞和各種烹調之法。其中,唐代詩人白居易,直抒胸臆以《食筍》為題“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煮。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芷。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銖躑躕,春風吹作竹。”白樂天常年在京城做官,竹筍對于他來說是難得的美味,在他看來有筍吃連肉都不想了。
清代“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愛竹成癖,畫竹入迷,對鮮嫩肥美的竹筍更是情有獨鐘。曾有詩云“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他把春筍與鰣魚比作春天的珍饈。
在食客必看的《隨園食單》中袁枚記錄了“筍煨火肉”的詳細做法,從選料到刀工、燒制,都十分詳細。做出的“筍煨火肉”爽嫩香糯,湯鮮味美,咸鮮合一,口味交融。
以清雅聞名的林洪在美食專著《山家清供》中稱筍為“傍林鮮”。書中講了這樣的故事:林洪在春天去拜訪朋友,聊到半夜忽覺腹中饑餓,友人趙莼湖說只有鏡湖的莼菜,茅行澤說有稽山的竹筍,林洪說這樣可以做一碗羹,因為筍似玉,莼似帶所以取名“玉帶羹”。夜半時分和好友相談正酣,一份清雅的莼筍羹點綴其中。人生真正的美好,就在這樣的過程里,和這碗“玉帶羹”中。
我們今天倡導的是簡樸自然的飲食方式。如何做一枚清新高雅有格調的吃貨,吃筍是不二之選。作為資深老饕的蘇東坡對食物有著精深的理解和感悟。他認為最好吃的味道,不是爭奇斗艷的新奇特和原料的名貴,“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恬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獲驚喜】
作 者:燕 楓
編 輯:黃 今
李 茜
簽 審:魯 光
制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