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知名歷史學者易中天曾寫了一篇名為《武漢鉚起,馬屁精滾開》的文章,引發廣大網友熱議。單看這簡單粗暴、語言犀利的標題,便可以猜測文章內容的大致風格。不少網友表示,易中天向來幽默風趣,講故事有理有據,怎會寫出如此筆鋒犀利的文章?
其實,易中天一直是一個會說、敢說、敢批判的厲害人物。在易中天諸多犀利的言論中,有一個觀點最顛覆認知,他曾在電視節目中以及演講中多次倡導:不要再傳播臥薪嘗膽的故事了,因為主人公越王勾踐的人品實在惡劣,最不是東西。這是為何?
臥薪嘗膽是每一位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它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不過《史記》中僅記載了勾踐嘗膽的故事,直到蘇軾寫《擬孫權答曹操書》一文,才真正意義上出現了“臥薪嘗膽”一詞。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互相爭霸,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領兵與剛剛即位的越王勾踐交戰,最后鎩羽而歸,連闔閭也中毒箭身亡。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后,他吸取父親的教訓,并加強軍隊的訓練,僅用三年便使吳國強大起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起兵攻打越國,兩軍在夫椒交戰。誰曾想,時過境遷,如今越國竟成了吳國的手下敗將,勾踐被迫帶著殘兵逃往會稽山,還是被吳王夫差領兵團團包圍住。千鈞一發之際,范蠡向勾踐提議忍一時之氣,暫時向吳國求和。
于是,勾踐派遣到吳國的使臣文種對吳王卑躬屈膝,并對吳王稱勾踐為“亡國之君”,還轉達了勾踐愿意做臣子的想法。然而,伍子胥早就識破這點伎倆,拒絕了文種的請求。絕望的勾踐本想破釜沉舟,與吳國同歸于盡,幸得文種發現吳王貪戀美女。
勾踐以此為突破點,向吳王夫差進獻了絕世美女西施。而勾踐也應夫差的要求,忍氣吞聲地在吳國做了三年奴仆,但他無時無刻不在謀劃自己的復仇大業。為了提醒自己牢記恥辱,勾踐日夜以木柴為床,甚至在門上懸掛一顆苦膽,入寢之前必嘗一口。
此外,勾踐還放低姿態、體察民情、禮賢下士,吸引了許多德才兼備的能人投奔于他。“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經過二十年的厚積薄發,勾踐終于完成報仇大業,徹底擊敗吳國,成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是清代學者蒲松齡所撰寫的自勉聯,內容正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在世人心中,勾踐便是“有志者”的代言人,他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也能絕處逢生、重建輝煌,可見其意志力之強。
因此, 絕大多數人都潛意識地為勾踐帶上光環,并勉勵自己學習勾踐身上優良的品質與成功之道。與此同時,吳王夫差驕傲自大、心胸狹隘、輕信小人、盛氣凌人,日夜折磨勾踐,讓其駕馬車或睡柴木,毫無帝王的胸襟與風范。兩相對比下,吳王夫差的所作所為更加襯托出勾踐臥薪嘗膽的偉大。
誠然,勾踐身上的確有可取之處。身為高高在上的帝王,他卻擁有難能可貴的忍辱負重的精神,甚至可以感動自己的勁敵換來一線生機。回到越國后,勾踐事必躬親,親身體驗勞動耕作,成為百姓們的表率,也為其贏來一大片的民心。如此一來,世人對勾踐的夸耀與贊美遠大于譴責。在光環的籠罩下,勾踐的優點遠遠蓋過他的缺點與不足。
易中天之所以認為勾踐不值得贊揚以及臥薪嘗膽不值得宣揚,主要源于幾個小故事。在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交戰時,勾踐命令大量死士揮刀自刎,這些人不敢與敵軍交戰,卻敢了結自己的性命。是因為勾踐捉了他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作為要挾,逼迫其自我了斷。
《吳越春秋》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吳越修好后,有一年,越國發生饑荒,勾踐向吳國借糧,夫差毫不猶豫地借給他大批谷種,助越國渡過難關。次年,吳國發生饑荒,夫差向越國借糧,勾踐在文種的建議下,將蒸熟的谷種交與吳國種。
導致吳國發生大規模饑荒,餓殍一片,而夫差卻還將種子無法種出的原因歸咎于兩國土壤不同。《吳越春秋》是一部東漢歷史散文,并非史書,可信度雖然不高,不過這也可以從側面襯托出當時人們對勾踐的評價并非只有好的一面。
易中天還講到勾踐疑心重、人品有問題,而范蠡早就發現勾踐的心理缺陷,在他離開越國之前,給文種留下一封信,并勸其一同離開。信中提到“飛鳥盡,良弓藏”,意味著勾踐已然成功,自然不需要曾經助他一臂之力的左膀右臂。
范蠡還在信中大罵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很顯然,范蠡對勾踐的厭惡與懼怕已經到達利用長相攻擊的程度了。而在《史記》中記載,文種在收到信后六神無主,不敢上朝,反而被勾踐懷疑而賜死。
對于曾經立下赫赫功勞的謀臣,勾踐竟也能下得去狠手,可見人品實在不佳。因此,在易中天眼中,勾踐的心態與人品在長期惡劣的環境下早已扭曲,為了守住自己的王位不擇手段,連身邊親近的人也不放過,相當于毫無底線。
對于易中天如此譴責勾踐“最不是東西”行為,不少人認為太過火了,恐有過度解讀之嫌。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陷,也會做過惡事,但我們不能因為幾件壞事而否定掉這個人身上所有的優點與光輝。
況且,勾踐的“惡”主要體現在他的治國之道與權謀之術上,而世人贊賞的只是勾踐在臥薪嘗膽這個故事中所展現出來的強大意志力與精神,與勾踐在復國后的所作所為并無任何關系。因此,對于勾踐與臥薪嘗的看法,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