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片從上至下分別為:電影《閃閃的紅星》潘冬子劇照,歌曲《紅星歌》《映山紅》傅庚辰作曲手稿,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竹排流水”場景。 制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紅旗飄揚,歌聲激蕩。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風華,一路征程一路歌。
回首自己72年的音樂生涯,有一顆“閃閃的紅星”始終照耀著我,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這顆紅星,銘刻于千萬人心中,那個叫潘冬子的少年英雄,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
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3首歌曲《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傳唱度很高。“紅星閃閃放光芒”,理想之光從未褪色;“小小竹排江中游”,美的漣漪仍蕩漾不絕;“嶺上開遍映山紅”,紅色基因還在代代傳承……它們的流行流傳,得益于昂揚向上的精神內涵和富有民族性的音樂語言。
1973年春天,我接到為影片《閃閃的紅星》作曲的任務。音樂“氣質”是無形的弦,如何安放、是否順暢、張力是否適度,與藝術表達直接相關,需要吃透電影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電影描寫的是上世紀30年代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故事,通過旁白進行倒敘,具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深刻的心理描寫。它區別于一般的兒童電影,是抒情性的正劇兒童片。因此,不僅要解決“唱什么”,更要思考情感如何抒發、怎樣把握特定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分寸。
一首好歌,融合文學性與音樂性,更是革命的激情與抒情的統一。作曲的構思,要抓住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紅星,作為革命的象征貫穿全片。紅星照紅心,紅心忠于黨。斗爭的風雨中,潘冬子常常捧出紅星,體會黨對自己的培養和期望。艱險的時刻里,他和椿伢子一起,將紅星戴在頭上,仰望北斗,向往延安。1973年10月,我帶著劇本找詞作家面談,他們問我:“對主題歌有什么想法?”我提議,主題歌不如取名《紅星歌》,短小點題,兼備三重氣質,一是把握昂揚向上的進行曲風格,二是抓住兒歌好唱好記的特點,三是有時代感。
沒過幾天,詞作家便拿來了歌詞。當晚,我和影片攝影師之一的曹進云啟程去往攝制組的駐地——江西景德鎮鵝湖。40多公里的顛簸,我腦海中只盤旋著一段旋律,“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到了駐地,主題曲也構思完成了。
一開始,電影并沒有《紅星照我去戰斗》這首歌,而是創作了一首名為《高山竹子青又青》的兒歌,原定在潘冬子準備將地主惡霸胡漢三引進游擊隊包圍圈的場景中唱。我認為,在這樣的情境里唱兒歌,分量輕了,不足以表現已成長起來的潘冬子的思想深度,必須要創作一首有力量的男高音獨唱。
認真地讀了幾遍劇本,“竹排流水”這個場景讓我產生了靈感。宋大爹劃著小竹排,送小冬子去姚灣鎮做我黨的地下工作。劇本中用18個字這樣寫:“兩岸青山,夾著一灣綠水,一葉竹排,順流而下。”詩情畫意,美妙之極!當晚的會上,我便提出在這一段加男聲獨唱的建議,展示主人公潘冬子搏擊風雨的斗爭精神和革命理想,得到了主創人員同意。“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旋律流淌而出。
那時,攝制組住宿條件很差,我借住在當地衛生院辦公室的里屋,說是里外屋,但門上沒玻璃,外屋說話,里屋都聽得見。一張舊桌子,勉強放下譜紙,一張舊報紙,罩上燈泡,一張舊單人床,可供休息……就在這間鵝湖農村的小屋里,我通宵達旦地工作,寫出了《紅星歌》等7段歌曲的全部樂隊總譜。11月,我帶著總譜,回北京準備錄歌。
就在即將交出總譜時,我無意中發現了《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第三稿。順手翻開,《映山紅》的歌詞令我眼前一亮:“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我邊看邊念出了聲,這歌詞真好!隨即,我又陷入了糾結。原劇本中并沒有這首歌,再寫《映山紅》,便要放棄前面已創作的3首。怎么辦?思慮了兩天,終下決心:重來!把之前創作的3首歌否了,把小屋里頗費心思寫的總譜也否了!
想通了!靈感和激情便噴涌而出,僅用兩個小時,便把女聲獨唱《映山紅》的旋律寫了出來!接著,很快寫完混聲合唱的《映山紅》和樂隊總譜,交付錄音。至今,我都對李俊導演心存感激,他很信任我,沒提出任何讓我為難的意見。
音樂的本質是美。用美的旋律,營造美的意境,傳遞信仰、信念和信心,給人以心靈的陶冶、奮進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創作《映山紅》是偶然中的必然。歌詞說的是“盼”,盼的是映山紅花開、紅軍歸來,盼的是江山變成紅顏色。方向端正了,分寸把握住了,就要盡情抒發革命的壯麗之情。再深入想,“夜半三更盼天明”的情景下,角色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紅軍走了,潘冬子和母親躲到山間茅草棚子里。潘冬子看著爸爸留給他的紅五星,問母親:“媽媽,我爸爸和紅軍什么時候回來呀?”母親怎么回答?她知道紅軍什么時候回來嗎?她說不清。但是,她相信紅軍一定能回來,革命一定會勝利。所以她說道:“等到滿山的映山紅都開了,去參加長征的爸爸和紅軍就回來了。”接著,她深情地唱出了:“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這既是回答兒子的問題,也是表達自己對革命勝利、紅軍歸來的向往。
鄧玉華唱這首歌之前,專門去植物園和美術館,只為親眼見見映山紅。她說:“當時美術館有幅畫,畫的是杜鵑花,就叫映山紅。看的過程就慢慢體會到,映山紅開滿山時,人的情緒就是一種勝利的喜悅。再唱《映山紅》,更有代入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閃閃紅星伴我行。我深信音樂色彩的存在,它與生命體驗相關,更與理想信念相連。“紅色”,作為一種信仰的力量,形成了我音樂創作的底色。
我親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反擊作戰,目睹和傾聽的無數英雄故事,是我人生觀、價值觀沉甸甸的“壓艙石”。我一直記得與人民軍隊、與音樂結緣那天發生的故事。1948年3月,我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報考東北音樂工作團時,唱了一首《解放軍天天打勝仗》,當時的我并不知作者是誰。面試老師用手指了指自己,我才明白過來。這位老師,便是寫出《我的祖國》《讓我們蕩起雙槳》的作曲家劉熾。我暗下決心,立志成為他那樣的創作者。
后來,從延安來東北的革命藝術家為我們上課,教我們學政治、學文化、學音樂。第一堂政治課上,詞作家曉星講道:“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我們要永葆一顆紅心,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音樂工作者。”
于是,我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了這項偉大的事業、這個崇高的理想,那就是為人民服務。幾十年來,我踐行著當年對自己的承諾,用創作抒發對黨的一片深情,從《雷鋒,我們的戰友》《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地道戰》,到近年來的《航天之歌》《中國夢》《歌唱新時代》……不少歌曲被廣為傳唱。欣慰之余,更感到作曲家責任重大。我們常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一首好歌,何嘗不是如此?
新的時代需要更多更好的音樂。將時代的精神圖譜融入筆下的五線譜,用多彩音符展現億萬人民的奮斗和創造,激勵人民群眾意氣風發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是我們音樂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創作,踏著時代的節拍!放歌,唱出人民的心聲!
(作者為作曲家,本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經典的回響
1970年
作家李心田創作的中篇小說《閃閃的紅星》出版。
1974年
電影《閃閃的紅星》公映,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學習潘冬子,爭做黨的好孩子”的活動。
1999年
上海歌舞團演出舞劇《閃閃的紅星》,黃豆豆飾演潘冬子。
2007年
八一電影制片廠創作動畫電影版《閃閃的紅星》,原版電影中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運、胡漢三的扮演者劉江為其配音。電視劇版《閃閃的紅星》播出。
2018年
上海芭蕾舞團演出舞劇《閃閃的紅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