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雖然《雷霆戰將》已經下架,但跟隨而來的討論和話題依然沒有停止,其中對于《雷霆戰將》討論最多的無疑是劇中光怪陸離的現象。比如全體抹發膠的獨立團,甚至這個“發膠梗”已經被網友們完成了各種段子。而除了的“發膠梗”之外,出現最多的就是“雪茄梗”了,
雖然《雷霆戰將》已經下架,但跟隨而來的討論和話題依然沒有停止,其中對于《雷霆戰將》討論最多的無疑是劇中光怪陸離的現象。比如全體抹發膠的獨立團,甚至這個“發膠梗”已經被網友們完成了各種段子。而除了的“發膠梗”之外,出現最多的就是“雪茄梗”了,在戰場上川軍師長郭勛魁抽著雪茄耍帥的形象也被稱為不尊重歷史。
但事實上來說,郭勛魁抽雪茄這個時空條件是存在的。
“雪茄”傳入中國雖然沒有時間考證,但是在清朝末年確實已經流行開了,甚至被很多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當作是旋繞自己身身份的標簽。特別是在洋務運動期間,出使國外的留學生和官員都會從國外帶回雪茄。到了民國初年,雪茄在上海正式辦生產線進行生產,當時上海最名貴的雪茄是馬尼拉出品的“亨牌”雪茄,而上海人又以擁有 “亨牌”為榮,所以當時民間也稱這些抽得起雪茄的人叫做 “大亨”。
因此郭勛魁抽雪茄的場面,是有時空依據的。
但理論依據并不能代表它出現的合理,如果說郭勛魁這個人是一個上海的富二代,那么這么做毫無問題,但這個形象代表的是川軍軍官,這種炫富的雪茄出現在電視劇中就是對那個時代的川軍和抗戰軍人的一種影射,劇組單純為了耍帥而安排這個鏡頭,并不是明智之舉,這就和開哈雷和加特林在抗戰前就已經有了,難道你也要拿著他們抗日嗎?
那么在抗戰中,在前線作戰的軍人們都抽什么煙呢,本次就和雨田一起來探究一下抗戰中敵人和我軍將士們都抽哪些牌子的香煙。
日軍香煙
日本人本身在明治之前很少抽煙,自維新之后的,隨著國外資本和商品的涌入,日本人也慢慢開始的學會吸煙。但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時候日軍士兵們都是自備香煙,在作戰中日軍高層發現抽煙的士兵們會“很有精神”和更加亢奮,而且長時間不會疲勞,因此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他們選擇將香煙加入到軍隊的常規配給里面去。
當然和一天一包的美國大兵相比,日軍軍用配給的煙會很少,那么如果煙癮大的資深煙民怎么辦?沒關系,日軍在戰地還會有流動的小賣部,里面是專門的煙酒專賣,不過這個是要自掏腰包的。像朝日、金雞、赤道、大亞細亞、富士等均有銷售。
對于關內戰場特別是華北戰場的日軍而言,他們都是抽山西生產的幸福、大亞細亞、極光和富士牌香煙。這些香煙牌子一般在日本陸軍控制下的偽政府生產卷煙廠生產。不過因為戰地生產的香煙因為口感和日本國內的不同,普通煙齡長的日軍會選擇抽他們從國內渠道搞到的朝日和金雞牌香煙(日本老字號卷煙品牌)。
當然日軍也是海陸有別,像日軍在青島生產的旭光牌香煙,就是有限供應給海軍的,普通陸軍根本就不能抽到這種高貴的海軍香煙。
國軍香煙
在1902年還是清政府的時候,位于天津的 “北洋煙草公司”自行研制和生產了我國最早的卷煙品牌——“龍球”牌香煙,隨后簡氏兄弟的“南陽煙草公司”也成產了的“飛馬”和“飛艇”牌香煙。到了30年代,就形成了的香煙界已經讓五大品牌給占領它們分別是“仙女牌”、“金黃牌”“三炮臺”“老刀牌”和“哈德門”(魯迅先生就是哈德門的忠實擁躉)。
香煙對國軍有多重要?
看看衡陽保衛戰中,美國飛機的空投補給,除了食物和藥品之外,還有大量香煙,可見其戰略地位的不一般。雖然也見識到香煙的好處,但是昂貴的價格加上很多軍閥不想在的軍隊后勤上花錢,大多數軍隊內部都是沒有香煙供應,想抽煙就要自費去購買,士兵們抽煙的話比較喜歡價格便宜的大前門、老刀牌。而稍微有錢的軍官們則會抽哈德門和從國外進口的香煙。
在日本占領沿海城市后,國軍中的一度出現過斷煙危機,不過好在民國政府展開煙草專賣,提高后方香煙產量才讓情勢得以緩解。而且國軍此時也出現軍隊特供香煙,如專門為空軍特供的“814”和“國光”。同時隨著美國的參戰,大量的美援香煙以駱駝牌和幸運牌(大紅圈)為主的香煙也是進入軍隊中,這些都是給軍官和美械部隊。整體而言國軍中的香煙除了部分援助和特供的,大多數都要自己掏腰包買。
當然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抽上煙,很多雜牌軍,如云貴川士兵的們都只能抽水煙,甚至因為鴉片在當地流行,有的部隊甚至抽大煙,比如被嘲笑成雙槍兵的黔軍。
雨田君說
香煙在戰時對于各國戰士的重要性甚至要等同于食物和藥品,一方面香煙作為一種緩解精神壓力和增加士兵亢奮度,消磨戰場緊張情緒的物資,可以讓新兵們盡快融入戰場,在戰場上保持專注。而另一方面,香煙文化更能提升隊伍的凝聚力,以至于美國將軍在談到香煙的時候夸獎道“當香煙發到小伙子們手上的時候,對面的德國佬已經離失敗不遠了……”。
不過再回過頭來看《雷霆戰將》中抽雪茄的畫面,雖然看似很帥,但實際上和歷史上相差甚遠,無論是國軍還是日軍的高層們抽卷煙一般都會是小根的烤制香煙,并非是像那種大亨的一樣抽雪茄,更何況還是在戰場上。
因此雨田君覺得,切莫將偶像劇的套路放在的抗戰劇中,別讓這種時裝片套路的道具,抹殺掉革命先輩們對于抵抗侵略者做出的犧牲。
— the end —
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