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骨折在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老年人,骨質本來就脆,稍微的碰撞、摔倒都可能會引發身體各個部位的骨折。有些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咳嗽、噴嚏都會引發肋骨的骨折,甚至還會出現毫無征兆的壓縮性骨折。骨折后,要么手術治療,要么保守治療,治療方法一般由醫
骨折在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老年人,骨質本來就脆,稍微的碰撞、摔倒都可能會引發身體各個部位的骨折。有些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咳嗽、噴嚏都會引發肋骨的骨折,甚至還會出現毫無征兆的壓縮性骨折。
骨折后,要么手術治療,要么保守治療,治療方法一般由醫院方面進行決定。一般來說,在決定治療方案后,應該及時進行固定或手術治療。但為什么有些骨折的手術醫院總是會“拖一段時間”,難道是醫院的醫生不夠嗎?
今天就骨折手術的誤區、以及為什么不及時做手術等一些骨折手術方面的問題,給大家解解惑。
骨折住院幾天了,醫生說手術再等等?
為什么會出現患者等手術這種情況呢?這要從骨折損傷的類型以及損傷程度說起了。
首先,在醫院手術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損傷嚴重的患者先手術,損傷輕的患者后手術的情況出現。直觀上判斷是否嚴重的方法為觀察是否有皮膚破損、骨頭暴露。
骨頭暴露、組織破損這種骨折稱之為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是一點都不能拖的,需要盡快做手術。骨頭因高能量碰撞刺破組織,暴露在空氣中之后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出現感染,引起骨髓炎,導致其他的并發癥。所以,如果在醫院手術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可能會優先治療開放性骨折的患者。
其次,水腫才是不能進行手術的最大元兇,當四肢的某個部位發生骨折之后,骨折位置會出現以下變化:出血、水腫、疼痛、畸形,有些位置可能會出現“水泡”。骨折時局部組織和血管也伴隨著一定的創傷,患處周圍的組織液、血液可能會滲出,引起水腫。
水腫一般在骨折后幾小時出現,有很多患者在骨折剛開始的3天內仍在增加,在3-4天水腫達到頂峰。隨著身體組織的自我修復,骨折造成的損傷和炎癥逐漸減輕,組織液滲出慢慢減少,大部分患者在7-10天水中消失。
那么,肯定有朋友要問了,水腫和手術有什么關系,手術把這些組織液排出來不是對患處的恢復更有利嗎,為什么不能做手術呢?
為什么腫脹時期不能做手術?
水腫做手術,風險太大了。腫脹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患處像饅頭一樣,充斥著血液和組織液,患處的皮膚壓力較大,可能會導致皮膚發生一定的變化,導致縫合過程異常困難。且在腫脹的時候強行做手術,也會導致手術后的患處恢復緩慢。
充滿氣的氣球,用刀輕輕一碰,就會“爆”掉,且很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四分五裂,水腫的患處,雖然沒有氣球那么恐怖,但因切口處壓力太大,也會導致切口兩邊皮膚壞死、切口崩裂,嚴重影響了切口的愈合速度。
除了切口處恢復緩慢難以縫合之外,細菌感染風險過高也是腫脹時期手術的風險之一。骨折產生的水腫會導致細胞抵抗病菌的能力降低,感染風險提高。患處因水腫的原因,壓力較高,血管運輸能量、氧氣、抗菌物質能力受限,一旦病菌入侵,機體不能及時反應,就會導致傷口處感染。
再者,手術本身也是對組織的一種損傷,患處的細胞可能因骨折受損,需要一段時間進行修復炎癥、緩解水腫。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一次手術,又造成了一次損傷,細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兩種損傷可能會讓細胞“不堪重負”,除了抵抗力下降,還會導致組織修復緩慢。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腫脹時強行做手術,會減緩術后的康復進程,降低周圍肌肉強度,增加感染風險。所以,再等上幾天,等到患處水腫小一點,再進行手術,就能盡量避免這些風險的發生。當然,也有很多人會反駁:“手術拖幾天進行,骨頭都已經開始修復了,骨折手術不就是越早越好嗎?”
手術是不是越早越好,消腫會不會影響骨骼修復?
首先,骨折手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確實是越早越好。一是避免過晚的手術可能引起的骨骼增生、骨骼不良愈合,引起肢體上、行為上的改變;二是防止手術過晚導致康復周期緩慢,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但這并不是說等待消腫的時間就會耽誤骨骼修復。
骨折的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成年人1-2周是血腫機化期,這個時期主要以化瘀血為主,主要是肌肉、血管的修復,約在2-3周完成。古語有云:“"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就是說的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中,骨骼可以并不是已經固定,仍可以調整固定或者牽引方向。
除了血腫機化期之外,骨骼的恢復還要經過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形成塑形期。骨痂形成期的時候,患處形成的骨痂不斷鈣化,直到像橋梁一樣連接骨折的兩端,這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2-24周。等到骨痂連接完畢,身體經過日常運動、康復訓練對原始骨痂進一步鍛煉,讓骨強度恢復到原有水平。
骨骼的修復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短期的消腫并沒有很大的影響。但有些時候,即使是患處有明顯的腫脹,還是會對患處進行手術。骨科手術一般有四個目的,保持肢體的功能性、預防感染、保護肢體、保護生命。
有些區域的骨折,周圍遍布血管,可能伴隨著嚴重的內出血,為了保護患者生命,即使有水腫,即使水腫可能會引起傷口感染,為了保全患者生命,只能盡快手術進行止血。有些時候手術是必須的,但腫脹又會引起術后不良反應,那么,如何減少水腫,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如何防止患處過度腫脹?
首先要明白,腫脹是由血液和組織液的滲出導致的,不同程度的損傷腫脹程度不同。其次,腫脹并不是瞬間形成的,在骨折最初的3天內,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在骨折的早期做一些幫助緩解腫脹的行為,對術后的恢復是十分有用的。
首先,可以適當地對患處進行加壓固定,固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壓力的變化,加壓可以防止組織液血液過度滲出,固定可以防止患處活動導致二次損傷。加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盡量選擇接觸面大的物品給患處加壓,不能僅用一根細繩。
其次,固定之后,可以把患處抬高,幫助血液回流。整體固定之后,可以用枕頭、厚被子或者其他固定的東西把肢體舉高,稍微高于心臟平面即可。防止血液過度在患處堆積,引起“血腫”癥狀。
再者,進行冰敷,可有效緩解腫脹,冰敷能夠促進毛細血管收縮,減少患處出血。使用冰敷的時候注意,不能用冰塊直接接觸患處表面,防止低溫凍傷。正確做法是用濕毛巾包裹冰塊,較為全面地敷在患處的表面。實在沒有冰塊,雪糕、冰激凌搗碎后用毛巾包裹也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除了上述之外,還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之下服用一些消腫的藥物,或者使用硫酸鎂濕紗布外敷等方法均能有效緩解水腫。
最后的總結
骨折需不需要動手術,完全是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來判斷,什么時候動手術,自然也是經過多方考慮的。水腫的時候動手術,風險確實太大,稍微等幾天其實并不影響骨骼的恢復。
所以,建議大家放寬心,積極配合醫生,這樣才能更快地恢復。
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