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疫情過后,深深科技如何尋找新的增長曲線?2020年的體外診斷市場,迎來井噴式發展。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突破900億人民幣,經過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市場已達到千億規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體外診斷產品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大
疫情過后,深深科技如何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2020年的體外診斷市場,迎來井噴式發展。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突破900億人民幣,經過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市場已達到千億規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體外診斷產品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大批體外診斷企業跨步式發展,行業內出現大量大額融資事件,包括華大智造完成超10億美元融資,諾唯贊生物完成5.5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等。
在此趨勢之下,深深科技于2020年10月成立。深深科技的前身是西湖大學重點科研項目,核心技術病原微生物生物傳感器及其現場快速檢測系統,通過納米傳感器可構成微陣列,檢測包括新冠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結核分枝桿菌等在內的多種病原微生物,具有小型化、多功能、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
成立半年,深深科技開啟了天使輪融資計劃。深深科技的技術底氣何在?疫情過后,又將尋找哪些新的增長曲線?36氪浙江與深深科技創始人榮國光博士深入溝通,試以解答這些問題。
0.5元成本、5分鐘結果檢測、24倍效率提升
誰也不曾想到,2019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至今還影響著全球人民的生活。它就像懸掛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斯利之劍,能夠有效阻止大流行持續肆虐辦法的就是檢測。
核酸檢測技術是檢測新冠病毒的金標準,擁有高靈敏度和優秀特異性,但卻不得不面臨耗費巨大、操作復雜、檢測時間長等問題。作為核酸法的補充,抗體檢測技術、抗原檢測技術等陸續“冒頭”,特別是抗原檢測技術,已成為全球主流的快檢方法。
抗原檢測技術已經完美了嗎?
如果是真的,那也就沒有深深科技的故事了。2020年,深深科技并沒有搶占新冠病毒檢測的第一波熱潮,而是選擇潛心“修煉”,打磨自己的生物傳感現場檢測系統。
“不可否認,在新冠病毒檢測中,抗原檢測技術是屬于‘便宜大碗’的,但其檢出率僅為80%左右,且假陽性率高,通常用于初篩階段。如果能將生物傳感技術用于新冠病毒檢測并實現商業化,對市場來說,無疑是一記重磅。”榮國光說道。
深深科技研發的生物傳感系統主要由單晶硅片、納米光器件、微井組成,通過表面抗體或適配體包被、現場檢測傳感器微陣列、光譜測量,實現新冠病毒檢測。
從檢測效果上看,該系統擁有可媲美核酸檢測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且檢測速度快。浙江疾控和杭州疾控的臨床應用研究數據顯示,該系統最快在5分鐘內獲知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在30分鐘內能夠完成384例樣本檢測。相比核酸檢測法,效率提升24倍以上。
在使用場景上,該系統可在機場、學校、火車站等環境應用檢測,無需樣品轉運,直接檢測。如果需要測量的人數較多,加上機械臂就可實現自動加樣和檢測,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并避免操作人員感染。
“生物傳感檢測法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但因其高技術壁壘和高成本壓力,一直未能進入市場。不把價格給打下來,民用化、商業化就成了空中樓閣。”榮國光告訴36氪浙江,深深科技的生物傳感器耗材成本已降至每人份0.5元。
高科技落于“人間”,靠的是團隊的通力合作。據介紹,深深科技擁有多位生物傳感、體外診斷、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包括加拿大工程院與工程研究院院士默罕默德?薩萬、前斯坦福機械工程系客座教授榮國光等。70%以上團隊成員為研發人員。
兩大目標、四大場景、五年實現
企業的格局,往往決定了發展的上限。
如果將目標只瞄準于“短暫”的新冠病毒檢測市場,深深科技就不會受到騰訊基金、西湖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四大基金的青睞。
“新冠疫情就像一個導火索,讓大家意識到了大流行病并未離我們遠去。如果我們能用生物檢測法檢測新冠病毒,為什么不能檢測別的傳染病?甚至是檢測水質,從源頭阻斷傳染病的入侵。”
深深科技將目光鎖定至醫療系統、教育系統、社區家庭、農牧業四大細分場景,計劃五年內逐一實現產品的落地與應用。
在醫療系統中,該生物檢測系統還可適用于SARS、MERS、結核分枝桿菌、手足口病毒、甲肝病毒、MRSA、沙門氏菌等傳染病病原微生物,以及癌癥、自身免疫疾病、遺傳病等病癥的疾病標志物檢測。
“醫院和疾控中心的檢測需求是巨大的,我們的產品不僅可以應用于疾控中心檢測車等流動設備,對于缺乏進口醫療器械的下沉市場,諸如市縣二級醫院甚至鄉鎮衛生院等來說,也是十分適用。當然,如果未來臨床科室配備了生物檢測系統,就能自行完成檢驗報告了。”
目前,深深科技已與杭州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將在醫院開展臨床試驗。其加工公司獲得三類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產品預計今年下半年拿到醫療器械注冊證,并開始進入醫療臨床市場。兩年后,深深科技還將啟動便攜式家用檢驗產品的研發,布局大健康賽道。
“2025年,我們將繼續拓寬產品領域,研發學校、社區/家庭式檢測器,與華為、小米等硬件廠商合作,打造軟硬件檢測生態閉環。”
榮國光表示,在學校等場所,重點針對的是桶裝水和直飲水中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諾如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檢測。它們可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并引發群體感染公共衛生事件。在社區/家庭場景中,則是針對軍團菌檢測。水龍頭、空調系統、淋浴噴頭、景觀水系等生活設施容易生長大量的軍團菌,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導致人體肺部感染出現炎癥。
至于在農牧業場景中的產品應用,主要聚焦于動植物檢疫和冷鏈倉儲物流檢測。預計2026年,推出商業級產品。
榮國光相信,隨著深深科技產品知名度和認可度的上升,五年內實現占據體外診斷市場10%份額以及生物安全市場20%份額的目標,不過是時間問題。
榮國光 個人簡介
美國范德堡大學電子工程博士,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
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和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并在美國硅谷科技公司從事成果轉化。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傳感器與體外診斷、生物醫療與人工智能。曾先后發表SCI、EI論文50多篇,國際會議報告20多次,他引800多次,美、中兩國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承擔或參與美中兩國科研項目二十多項。曾獲美國光學學會(OSA)的Incubic/Miltong Chang獎、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的Best Paper Award獎、美國美中關系委員會的Travel Award獎等獎勵。
發現未來獨角獸,項目BP發過來!
如果你的項目足夠優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報道,參加36氪浙江的“未來獨角獸活動”,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至36氪浙江項目征集郵箱:zhejia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36氪浙江——讓浙江創業者先看到未來!
陳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