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起江佩珍是誰,你不一定知道。但說起金嗓子,你一定不會陌生,這個小綠盒里藥味濃郁的金色糖果,幾乎是家喻戶曉。江佩珍就是金嗓子的創始人,也是金嗓子集團的掌權者。這個如今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曾經憑借一己之力,創立了金嗓子,并用超越時代的大膽營銷將
說起江佩珍是誰,你不一定知道。但說起金嗓子,你一定不會陌生,這個小綠盒里藥味濃郁的金色糖果,幾乎是家喻戶曉。江佩珍就是金嗓子的創始人,也是金嗓子集團的掌權者。這個如今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曾經憑借一己之力,創立了金嗓子,并用超越時代的大膽營銷將金嗓子做成了國民品牌,不可不謂女強人。
在她的帶領下,2015年,金嗓子在香港掛牌上市,成了國民品牌中較早上市的一批。可僅僅過去了六年,金嗓子就被迫下市了。“掌門人”江佩珍,也從繁花似錦的優秀企業家成了人人喊打的“老賴”。
其中發生了什么?曾經的江佩珍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救了金嗓子的原生工廠兩次,誰會想到,金嗓子面臨的第三次危機,會來源于這位“掌門人”呢?
逆風翻盤,從經營低下到營收一個億
1959年,江佩珍母親去世,貧寒的家境不足以供養她和年幼的弟妹繼續上學。那一年她才13歲。在生活拮據,幾乎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江佩珍只能大著膽子出去找工作。
可因為年紀尚小,她不知道吃了多少閉門羹。最后,她來到了廣西柳州市糖果二廠,在門口猶豫許久,才鼓起勇氣進了大門,詢問要不要招工。
適逢國家正嚴正打擊企業雇用童工的時候,江佩珍依舊被拒絕了。可她不放棄,反復懇求,最后廠里領導看她實在可憐,便頂著風險將她留了下來。誰都想不到,領導一時心軟留下的小孩,會在未來將救糖廠于危難之中,且起死回生。
江佩珍留下來了,成了一名包糖工人。她沒有因為年紀小而拖生產線車間的后腿,反而因為年紀小,肯吃苦,動作靈活,她的工作總是超額完成,并且多次獲得生產標兵的稱號。
年紀輕輕的江佩珍,從包糖工人做起,一步一步做上了組長,班長,車間主任。后來,江佩珍因為工作成果優異,被推舉成了副廠長,那一年她也才18歲而已,卻已經隱隱有了后來雷厲風行,敢作敢為的企業家氣魄了。
33歲那年,她當上了廠長。二十年前,她從糖廠開始維持生計。二十年后的今天,江佩珍將要帶領糖廠,進入一個全新的紀元。初當廠長,江佩珍敏銳地嗅到了市場經濟的不樂觀,糖廠目前雖然目前銷售不差,但隱藏得危機已經有了苗頭。于是江佩珍大著膽子,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首先,江佩珍抗下壓力,將糖廠與政府的聯營關系徹底脫離。她清楚地意識到聯營關系的被動,她說:“我們不想再依靠它,要自己找飯吃,不然的話,我們生產產品,東西卻歸別人賣,錢也歸別人收,而廠里需要錢時卻沒有主動權。”
她想要營利,想要掌握主動權,只能放棄這份看似是保障的限制。如果說之前的糖廠,工人們看中的是它的旱澇保收,江佩珍此舉,無疑是砸碎了員工的鐵飯碗。
但很快,江佩珍的明智之舉得到了明顯的反饋。不是“大鍋飯”制度了,員工多勞多得的積極性被帶動起來了。沒有資金的后顧之憂,她一舉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生產線,提高了技術水平。
八十年代,其他糖廠因為各種原因每況愈下的時候,在她的帶領下,糖廠巔峰時期的營收將近一個億,10項經濟指標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當時她只想維持好糖廠原本的樣子,但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糖廠危在旦夕,她不得不絕境求生,帶領全體員工去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兩遇貴人,親手砸廠,砸出一條轉型之路
這樣的風光并未維持太久。1992年,在全國各地的糖廠進入了激烈競爭,原材料漲價,各種冒牌貨層出不窮的時候,江佩珍的糖廠也不能獨善其身,進入了舉步維艱的艱難時刻。
就在江佩珍被眼前的境況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有幸遇到了剛好在柳州視察的領導人,領導人給她指明了一個新方向--走科技路線,做高科技產品。
這句話打破了江佩珍將傳統糖廠維持下去的桎梏。江佩珍開始積極奔走,尋求科技救廠的方法。在輾轉走遍了上海多所高校沒有收獲后,1993年,江佩珍來到了華東師范大學。
江佩珍13歲進廠,文化程度只是聊勝于無。面對28位教授,她表現出了真誠的謙遜和誠意,希望能夠在這個學校拜師學藝,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時的江佩珍已經是個不小的企業家。她的誠懇和大膽,打動了現場一位教授,他就是未來的“金嗓子”之父--王耀發。作為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他當時有個課題正是研制一個專治慢性咽喉炎的配方。
通過王耀發去糖廠的實地考察,他意外的發現江佩珍的產品里其中有一款潤喉糖,竟然含有中草藥成分,結合自己的課題,王耀發萌發了將藥做成糖的想法。
江佩珍聽了王耀發的闡述,深以為然。出于對江佩珍的佩服和好感,王耀發將自己的藥方無償送給了江佩珍,很快,“金嗓子喉片”橫空出世,一炮而紅。用糖治病,江佩珍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因為王耀發的無償,江佩珍也投桃報李,將王耀發的頭像印在了包裝盒上,讓每個人都記住這位教授的無私。雖然很多年后,這份無私的真心,也毀在了江佩珍后期的一步步失誤里。拿到了藥方,藥和糖畢竟不一樣。江佩珍拿出了當時改革糖廠時候的魄力,大刀闊斧,破釜沉舟。
她率領所有員工一起動手,砸爛了所有的制糖機器,并且拿出了全部家當,加上員工的集體集資,一個月里湊齊了啟動新廠的資金。金嗓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起了雛形。
嘗到營銷的甜頭,騙出企業丑聞
“金嗓子”一經問世就火遍全國,是因為“糖藥一體”,在江佩珍的大力研發下,金嗓子效果顯著,更是因為江佩珍看到了廣告的重要性。
“金嗓子”量產后,剛剛開始營利,江佩珍就一擲千金,花費了500萬在央視循環做廣告。在營銷上的大膽付出,也獲得了成倍的收益,僅僅兩年,“金嗓子”的銷售額突破了一個億。
優質的產品,適當的廣告,這樣的成果喜聞樂見。但成果來得太輕易,就容易本末倒置。逐漸地,嘗到了營銷甜頭的江佩珍,忘記初心了。江佩珍開始迷信營銷,甚至用上了并不光彩的手段。
2003年,足球巨星羅納爾多來中國。面對羅納爾多的聲名赫赫,江佩珍動了請他代言的心思。可羅納爾多的代言費動輒千萬起,這個時候的“金嗓子”是遠遠承擔不了這個價格的。
江佩珍只能另辟蹊徑,她裝作自己是球迷,花30萬美元請羅納爾多吃了一頓飯。飯后,邀請他穿上有金嗓子字樣的衣服拍了幾張照,并做了幾個經典的踢球動作。羅納爾多雖然覺得奇怪,卻也都照做了,并反復叮囑不能作為商用。
江佩珍當時滿口答應,但轉身就把這些照片視頻合成了廣告,投放央視。
于是就有了80后90后人盡皆知的廣告,羅納爾多拿著金嗓子,笑得滿口白牙。可笑的是沒有人想得到這個廣告,竟然是“騙”來的。甚至羅納爾多本人,也是在四年后才知道。他一氣之下將“金嗓子”告上了法庭。
可那只廣告在這些年里帶來的收益,使“金嗓子”早就不能和之前同日而語,此時的“金嗓子”已經是行業里的龍頭老大,財大氣粗,不怕賠錢。
而羅納爾多因為跨國,維權困難,最后也只能死了。這支不光彩的廣告給金嗓子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一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民產品,即便是賠錢,也是不痛不癢的結果,江佩珍并未放在心上。
企業不誠信是大忌,江佩珍為了站穩腳跟,無疑出了下下策,丟了一波口碑。如果此時的她能見好就收,也不會把自己的多年經營帶的每況愈下了。
“金嗓子”上市,痛失初心,老總變老賴
2015年,“金嗓子”在香港上市。上市那天,董事長江佩珍親自敲響了代表紅火的銅鑼,一時間風光無限。也是這一年,從未換過包裝的“金嗓子”,撤下了王耀發教授的頭像,換成了江佩珍的。
曾經江佩珍說,把王耀發教授的頭像印在包裝上,是要大家記住他,記住恩人,也表明大家要尊重知識,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態度。
曾經一度她也是這樣做的,每一次廠慶,王耀發教授都會去柳州,接受工人們誠摯的感恩。王耀發眼里靠人品打動他的江佩珍,是什么時候一步步變了呢?江佩珍解釋說,為了鞏固市場地位和形象,避免潛在利益糾紛的風險。不知道此時風光正好的她 ,是否還記得自己說的感恩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態度。
可上市以后的“金嗓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順利和風光。因為突然換包裝,自毀品牌形象,市面上出現了消費者不能確定是否正品,直接放棄產品的情況。又因為騙羅納爾多的代言,“金嗓子”一度被質疑失信。隨即騙代言的風波還未平息,“金嗓子”又陷入了更大的誠信危機。
2016年,“金嗓子”推出了一款同類型的清喉利咽的草本飲料。嘗到了營銷甜頭的江佩珍,與星空華文合作,在大紅的綜藝節目《蓋世英雄》、《蒙面歌王第2季》投放廣告。廣告投放了,卻沒有獲得明顯的收益,江佩珍不滿意,拒絕支付原本談好的價錢。
這讓星空華文很惱怒,將“金嗓子”告上了法庭。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江佩珍玩了一招空手套白狼。等到告上法庭,才知道在此之前江佩珍就做了法人變更,如今的法人代表,是她的兒子。
作為一個名聲在外的企業家,江佩珍這一招確實讓人大跌眼鏡。但最后,法院依舊判了江佩珍支付星空傳媒5167萬元廣告費。
因為江佩珍的拒絕執行,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她本人也被列入“限制消費人員”名單,成了別人口中的“老賴”。
江佩珍個人信譽問題破產的同時,“金嗓子”的經營狀況也每況愈下。從2015年到2020年,六年間“金嗓子”的凈利潤幾乎沒有增長,營收還從2015年的7.07億元下滑為6.47億元。
還一度流傳出了“增長乏力”的傳言。使巔峰時期股價達到8港元的股票價值直線下跌。上市不僅沒有給“金嗓子”帶來前兩次危機后的開朗局面,反而使集團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況。
用心在偏門上,忽視了立身之本
在“金嗓子”陷入舉步維艱的局面的時候,同類型的藥品正火速地吞噬著原本“金嗓子”的市場份額。像是西瓜霜,清喉利咽顆粒等,在“金嗓子”后勁乏力的時候,大步躍進。如今,市面上“金嗓子”的地位早就不復曾經的榮光。
曾經江佩珍將糖廠一步步帶出絕境,如今也是她將“金嗓子”的路一步步走得狹窄,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因為迷信營銷,忽視了研發。
早期的江佩珍無疑是安心做產品的人。從她自斷后路尋求轉型,孤注一擲做藥廠就可以看出來。而九十年代在營銷上獲得的利益,讓她逐漸忘記了初心。羅納爾多的廣告,給她打開了市場,卻在無形中,把她帶入了一個死胡同。
在后續幾年,“金嗓子”投入在廣告上的資金難以想象,可在產品的研發上,幾乎是止步不前。
2015年,金嗓子宣布未來3年將投入6500萬元用于研發。僅此一個報告,就再沒有反饋。根據歷年的報告,不難發現,這個能上市的公司,銷售額90%都來源于一個產品--王耀發的金嗓子喉片。
過度依賴一個產品,不研發,不改進,成了“金嗓子”最大的危機。而上市以后,除了那款惡評如潮的飲料,再沒有任何新品出現。
這對公司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傷。如今,“金嗓子”宣布退市,僅僅六年。只能說一切都有跡可尋。
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