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佛說,人這一生的苦和福都是定數(shù),想著不勞而獲的福,注定要吃莫名而來的苦。那個賣腎的少年小王第一次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中的時候,還是十年前。這些年來,關(guān)于人們對手機更新?lián)Q代瘋狂追求的新聞,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最出名的故事,莫過于那個“賣腎買iPhon
佛說,人這一生的苦和福都是定數(shù),想著不勞而獲的福,注定要吃莫名而來的苦。
那個賣腎的少年
小王第一次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中的時候,還是十年前。
這些年來,關(guān)于人們對手機更新?lián)Q代瘋狂追求的新聞,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最出名的故事,莫過于那個“賣腎買iPhone4的安徽高中生”,而這個人恰恰就是小王。
2011年,智能手機興起,讓無數(shù)人為之瘋狂,其中,最有名的手機莫過于iPhone 4。
在當時,一部iPhone 4的售價是4000多元,相當于一位白領(lǐng)一個月的工資。
盡管昂貴,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它的“熱情追求”,畢竟就像廣告里所說的,意味著身份的象征。
彼時,年僅17歲的小王正讀高中,當“蘋果熱”刮進校園時,他和所有的同學一樣,希望自己能獲得這樣一部手機。
然而,小王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一般,根本支撐不起他那遙不可及的“夢想”。
看著身邊某些拿著iPhone4的同學,他既感到羨慕,又有些不甘:憑什么別人就能如此輕松地實現(xiàn)愿望,自己就只能因為家庭經(jīng)濟不行而干看著。
面對不平等的出身,有人發(fā)奮圖強,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有人陷入瘋狂,成了不計后果的野獸。
而小王,無疑是后者。
那段時間里,他時常為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而感到苦惱,正在這時,一個黑中介找上了他。
對方聲稱只要小王賣一個腎,可以給他2萬塊錢。
面對著這筆“巨款”的誘惑,他心動了,連忙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不久之后,小王被黑中介帶到郴州,歷經(jīng)9個小時,從身體里摘除了右腎。
當時,這個年幼且無知的少年并不知道這顆腎對自己意味著什么,他只知道自己終究如愿以償,用那2萬塊錢,買了一部iPhone和一部iPad。
這件事小王并沒有告訴父母,可紙始終包不住火,不久之后,父母通過兒子身體的異常得知他用腎換錢,便急忙開始了維權(quán)之路,包括媒體報道。
相比于操碎了心的父母,17歲的小王卻很是不以為然,無知且貪心的他并不覺得自己摘除了一顆腎有什么影響,甚至為此放出“豪言”:
“一顆腎對于我來說足夠了,為什么需要另外一顆,為什么不賣了它?”
沉迷于獲得新手機的小王,早已下意識忽略了一件事:如果人體只需要一顆腎,那為什么會長兩顆?這個問題,他不愿意去想,也不敢去想。
當媒體報道出這件事,無數(shù)人為這個少年的未來感到擔憂,但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小王并不知道。
他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存在于一時,直至徹底消失于人海中。
躺在病床上的成年人
歲月如梭,十年的時間轉(zhuǎn)瞬即逝,當小王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個曾經(jīng)的高中生也已經(jīng)接近而立之年。
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再次出現(xiàn)在鏡頭前的小王,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那種青春活力,有的只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十年前,面對外界的擔憂,小王不為所動,可后來他才明白,那些曾經(jīng)聽著刺耳的話,都是最真實的關(guān)心。
因為當年摘除右腎的地下醫(yī)院環(huán)境過于惡劣,導致小王傷口感染,一開始他沒有發(fā)覺到異樣,但慢慢地,身體卻出現(xiàn)了不適。
一開始是沒有精神,之后渾身無力,整日昏昏欲睡,這些都讓小王開始心慌,可事實證明,他明白得太晚了,到最后,小王只能臥床不起。
醫(yī)院告訴小王和他的家人,因為傷口感染,那僅剩的左腎受損嚴重,被鑒定為3級傷殘,無法醫(yī)治。
之后整整十年,那個信奉“只需要一顆腎,另一顆無用賣掉”的少年,躺在病床上無法上學和工作,只能靠著父母養(yǎng)活,稍不注意就可能危及生命。
那顆“無用”的右腎,早已被高價賣出,而他引以為傲的iPhone,卻連10塊錢都不值,那些曾經(jīng)無知且貪婪的舉動,成了毀掉自己一生的罪魁禍首。
在該讀書的年紀選擇享福,注定在未來某天要吃加倍的苦。
絕望中的堅持
在知乎上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得知身邊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被“包養(yǎng)”,自己已有的價值觀被動搖了怎么辦?”
看到許多和自己年紀相似的女生,只要身材過得去,就能靠認“干爹”改變?nèi)松?/p>
不僅不用讀書,每個月的生活費也足夠充足;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日子只需要持續(xù)幾年,就能拿著一大筆錢,找個人嫁了;
反觀自己,只知道讀書,沒日沒夜學習,希望能考上研究生;
畢業(yè)之后去大城市找份工作,拼命賺錢,最后還不知道能不能立足;
這樣對比下來,一種不平衡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得不說,這個女生問得很現(xiàn)實。
其實,這個問題在許多女大學生的心中也早已困惑許久。
自己為什么不能和她們一樣,拿青春換安逸?
為什么要拿最珍貴的年華去感受讀書和工作的苦?
當評論區(qū)的人們對此議論紛紛,一位網(wǎng)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高三時家里破產(chǎn),父母把房子都賣了,還欠人家?guī)资f;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她開始在茶樓兼職,一個月1000塊錢;
在兼職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了來錢更快的渠道:跟著男顧客走,一年能拿到幾十萬;
身邊不少女孩都是這樣,被“媽媽桑”介紹給不同的男人;
而她自己也被外地的一名男子看中,對方開價一年20萬;
那一刻,她心動了,只需要兩年自己就能把家里的債務還清;
徹夜未眠地想了又想,最后她選擇了辭職。
之后那些年,這名女孩努力考上大學,刻苦學習和工作;
從一個小美工到大企業(yè)的高級設計師,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將家里的債全部還清,還買了房。
如今的她,已經(jīng)嫁給了自己最愛的人,生活幸福。
在留言的最后,這位網(wǎng)友說出了真實的答案:
我慶幸在那些誘惑面前,沒有被短暫的物質(zhì)欲望所左右。
這個世界那么大,不憑著自己努力得到的果實,誰能保證它就是甜的?
也許只是這幾年,就能廢掉我整個人生,我不想當我老的時候,想起這段曾經(jīng),只是后悔和苦澀。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表面看起來,它們遠比讀書更來得輕松。
但實質(zhì)上,這種輕松只是暫時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拿著青春換巨額回報,在未來終究會化為泡沫。
在該讀書的年紀選擇享受青春帶來的福利,收獲錢財,卻失去了自我提升的空間。
等過幾年青春不再,剩下的只有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人這一生要吃多少苦是注定的,讀書雖然很苦,但如果不愿意吃這種苦,那么以后就需要吃沒文化的苦。
《霸王別姬》里有這樣一句話:
“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面對外界的誘惑,要先想想自己是否有這個實力去承擔之后發(fā)生的一切后果,享了不該享的福,就得吃原本不需要吃的苦。
可悲的重復
事實上,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不管是“賣腎買iPhone”的小王也好,提出人生疑惑的女大學生也罷,他們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一直在重復著。
“提桶者”的話題一度上了熱搜,這群特殊的00后,因為不愿意讀書而選擇外出打工。
他們以散工為生,把所有的家當全部放在一個桶里,在一個地方做完工作就跑去下一個地方。
有人介紹長工,這些人也不愿意做,在他們看來,做半個月休息半個月的生活才是最舒服的。
這些僅有著高中學歷,甚至初中學歷的孩子,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的選擇很明智,成功躲掉了讀書的苦。
可等到最后,絕大部分人都會狼狽回家,因為學歷太低,他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養(yǎng)活不了自己。
曾以為躲掉的艱難困苦,只不過悄悄后移,長成了更兇猛的攔路虎。
“讀書是否有用”這個話題人們爭議了許多年,在某些人看來,讀書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不讀書照樣能獲得成功。
那些在網(wǎng)上大肆吹鼓“讀書無用論”的人,只不過是站在自己擁有優(yōu)渥的家庭背景和強大的人脈下,用俯視的角度去看待讀書這件事。
這個時代,對于絕大部分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讀書依然是最容易的出路。
青春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能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希望,拿著自己的青春去換有限的物質(zhì),是人生最愚蠢的事情,指不定哪天,這些物質(zhì)就會化為虛無。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年輕時舒服的日子過得多了,那些難過的時光到最后還是要補上。
命運是一個“設計師”,它給人類設計最公平的事情,莫過于“苦難守恒”:
凡是能一開始就感到舒服的事物,在未來一定會痛苦。
世界上從來沒有好走的上升路,讀書也是如此,那些讓人看到厭煩的書,都將是通往未來幸福的路。
努力奔跑,不要停下腳步
衡水中學被譽為“高考加工廠”,這所學校是出了名的嚴厲,除了讀書,沒有其他娛樂,不少學生為此抱怨不已。
但就算如此,家長仍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這所學校讀書,對于那些平凡家庭的孩子來說,踏進了衡中,就意味著一只腳踏入重點大學,為此,吃點苦算什么?
有人曾采訪衡水中學考上名校的學生,讓他們對衡中的教育模式做一次滿意度回訪,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面對如此嚴厲的教育模式,99%的學生都表示很感激學校。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們依然愿意再一次回到衡水中學。
因為進入大學后這些學生明白:正是因為自己吃過衡水中學讀書的苦,所以才能換回今日讓他人為之羨慕的幸福。
事實上,不管是出身背景也好,社會也罷,都難以尋找到絕對的公平。
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自暴自棄。
一個人最穩(wěn)定,最值錢的事物,就是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而讀書恰恰是提升一個人內(nèi)在價值的最好方式。
那些用青春去換物質(zhì)的做法,看似很美好,比只知道讀書的人要聰明得多。
大家同處于一片海灘上,當潮水退去的時候,誰在前進,誰在原地踏步,你我自然心中有數(shù)。
多少人拼了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可偏偏有些人卻把自己的命運送到他人手中,任人擺布,何其可悲。
小王如此,那些被“包養(yǎng)”的女孩也是如此,他們的下場在不斷告誡所有人:
在讀書的路上有很多誘惑,但千萬不要停下腳步,只管努力前進,命運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卷。
王同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