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回顧90年代,盾構機市場被三個國家的公司壟斷,為修建秦嶺鐵路,我們好不容易進口兩臺盾構機,單價超3億美元,加上服務費和安裝維修費用等,中鐵集團支付了7億美元。后來自研成功后,國產普通盾構機2500萬一臺,只有外商產品的零頭。于是,很多人都在
回顧90年代,盾構機市場被三個國家的公司壟斷,為修建秦嶺鐵路,我們好不容易進口兩臺盾構機,單價超3億美元,加上服務費和安裝維修費用等,中鐵集團支付了7億美元。后來自研成功后,國產普通盾構機2500萬一臺,只有外商產品的零頭。
于是,很多人都在疑惑:我們好不容易研制出盾構機,為何就不能以外商價格的九成出售,而是要以一成的“白菜價”出售呢?
一、先來看看:如今全球盾構機的市場格局是什么樣的?
事實上,國產盾構機的研制是國家“863計劃”中的一個項目,背后是國家調動各方面資源,合力攻關的結果。
2002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較強的競爭力承接了該項目的研制;
2004年9月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國第一臺地鐵盾構掘進機——“先行號”成功下線,但此時的一些部分成熟元器件也是進口的,10月18日“先行號”投入上海軌道交通建設。
2008年,在無數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國內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中國中鐵一號”成功下線。
2010年,國產土壓平衡盾構機“開路先鋒號”成功下線。
2017年,國產盾構機銷量拿下世界第一。
而實現這個目標,中國企業只用了15年的時間。
就在2020年,中國的第1000臺盾構機在長沙下線,從現在市場的數據看,我們的領先優勢還會繼續保持下去。
二、視角探索:盾構機市場,我們是如何從1到100的追趕甚至超越?
在這里,我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如全世界只有A廠能生產盾構機,每年產量一百臺。那么價格就會定到剛好第一百個客戶也買得起。高于這個價格,就會出現產能閑置,低于這個價格,就沒有實現產能利益最大化。
后來B廠也開始研發盾構機了,他的任務是滿足一千個本國用戶使用。那么,價格就應該是訂到第一千個本國用戶剛好能負擔得起。
然后我們觀察到,一千個本國用戶能負擔得起的價格是全球TOP一百個客戶愿意支付價格的1/10。
后來B廠繼續擴大產能,從一千臺到一萬臺,價格也逐步下探,B廠變成全球主流供應商。
基本上,我們只要能做到國內前三,都能成為全球前五,運氣好的話還能登頂。因為有些行業,我們國內市場本就是全球最大市場。
恰好某些商品,不需要一開始降到國際價格的1/10,copy to China后,技術上降維打擊,還能獲得超額利潤。只要十年二十年持續投入,就能戰勝百年老廠,登頂全球。
三、本質真相:其實是西方國家硬把我們逼成了“發達國家粉碎機”
要知道,盾構機簡單說就是由3萬多個機密零件組成,2000多個控制點的控制系統,涵蓋機械、力學、液壓、電氣等數十個領域的地下航母。能夠讓隧道、地鐵的建造效率得以十倍百倍的提升。
1.8億元一臺,中國制造的盾構機被贊物美價廉,國產的普通盾構機只要2500萬一臺,復雜點5000萬一臺,也就是說只有外國產品的零頭。
我們細究一下這些產品的發展史,無一不是在外國公司的強烈打壓下生存的。剛開始時,我們的產品幾乎無法與外國產品競爭,往往產品性能相當于國外產品性能的70%左右,卻拿著國外產品不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價格,就這樣慢慢硬抗過來的。
如今很多產品性能上來了,甚至比國外同類產品還優秀,但在某些高科技領域,國外就會掐脖子,比方說光刻機和芯片領域。可一旦我們能生產出14納米的芯片,國際市場14納米芯片價格就會大幅下跌,打壓我們的利潤空間,甚至無利可圖。
所以說,我們把很多高科技做成白菜價并不是國外所說的我方惡意降價,而是市場相互競爭使然,甚至不都是被硬逼出來的嗎?
總之,工程領域用很多設備,并不是僅僅看價格,還要看可靠性。就說盾構機,固然很昂貴,但比起修地鐵的浩大工程而言又不算什么,假如設備隔三差五壞掉,帶來的損失會更大。
實際上,不光盾構機,大多數的復雜機械都是如此,發動機、大型醫療設備,或者電力系統中對可靠性要求高的產品,我們能夠做出來,但有時不夠成熟,就缺乏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高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