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河北省張家口市的王棟,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致富牛人。王棟將花色鮮艷,顆粒飽滿的玉米賣到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一年的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不過,這還只是王棟財富的一小部分。平常人們隨手扔掉的玉米芯、玉米皮、玉米桿,在他手里,那可是里外都
河北省張家口市的王棟,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致富牛人。王棟將花色鮮艷,顆粒飽滿的玉米賣到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一年的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
不過,這還只是王棟財富的一小部分。平常人們隨手扔掉的玉米芯、玉米皮、玉米桿,在他手里,那可是里外都能賺錢的寶貝。他用這些別人瞧不上眼的廢料,做成了一年銷售額達到一億多元的產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利用優勢,抓住商機
王棟年幼失去母親,父親患有重病,哥哥智障,從小經歷過貧窮和辛酸,他知道要改變命運只能依靠自己。王棟在村里開了這家大米加工廠,十分勤奮努力,到2007年,大米加工廠一年的銷售額就有500多萬元,王棟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牛人。村民王戰品說:全村老百姓沒有說他不好的,也就是說我們村的驕傲。
然而,2007年的一天,王棟卻突然放下賺錢的大米加工生意,要去種植鮮食玉米。張家口萬全區地處陰山的腳下,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土壤肥沃,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種植糯玉米有機化合物合成多,糖分合成多,所以比較香甜可口。
王棟覺得做鮮食玉米生意前景很大。王棟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都知道吃粗糧,玉米里面有粗纖維,并且我們的玉米口感也很好。王棟決定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一家鮮食玉米加工廠,他把從村里承包的600多畝水稻田改種植鮮食玉米。可是當時,萬全區鮮食玉米加工企業就有10多家,王棟進入鮮食玉米行業晚,他怎么殺出一條血路,脫穎而出呢?
自主研發技術,創造新商機
2008年6月的一天,有朋友到王棟家做客,臨走時,王棟特意給朋友帶了些速凍玉米作為特產。可誰知道路途遙遠,天氣炎熱,朋友到家后這些速凍玉米全壞了。這盡管是一個壞消息,但讓王棟有了一個靈感。
王棟發現,好多客人都喜歡吃河北的玉米,帶的時候特別不方便,帶回去就壞了。王棟很困惑,我們這么好的一個產品,為什么不研發一個常溫的玉米,便于攜帶。當地的玉米企業之前銷售的幾乎都是速凍玉米。速凍玉米是將鮮食玉米快速冷凍后再冷藏,一是可以延長玉米的保質期,二是可以保證口感,但是速凍玉米要求必須冷鏈運輸。王棟決定研發一個新產品——常溫玉米。他要將玉米做成像罐頭一樣可以在常溫下運輸和保存。王棟想要靠常溫玉米在企業競爭中贏得先機。然而研發常溫玉米并不容易。
7年時間,試驗了200多萬根的玉米,到2015年,王棟終于研發成了常溫玉米。常溫玉米的成功,也成為王棟下一次財富爆發的有力支撐。
2015年,國內電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了人們越來越喜愛的購物方式,但是網絡銷售玉米的商家卻屈指可數。因為其他企業的速凍玉米需要冷鏈運輸,只適合批量銷售,并不適合在網上賣。而王棟研發的常溫玉米優勢的得到了更多的發揮,常溫玉米運輸方便,適合網上零售,王棟認準了網絡電商銷售的發展趨勢,便把兒子叫來組件電商團隊。經歷了前期的低谷期和外人的不理解后,終于在2017年,王棟的玉米銷售額達到了4000多萬元,其中線上玉米的銷量站到總銷量的50%,并且利潤比傳統渠道提高大約15%,就這樣,王棟創造商機,不放棄,成為了玉米銷售行業的佼佼者!
獨到眼光,廢料都是賺錢的寶貝
銷售玉米,還只是王棟財富的一部分,他更大的財富來自于別人瞧不上眼的玉米廢料,他又從這些廢料中發現了什么商機呢?
萬全區種植的普通玉米面積大約有20多萬畝,以前村民家脫了玉米粒的玉米芯都是留著自家當柴火燒,現在日子好了,用上了液化灶,玉米芯到處堆放,扔在垃圾堆也沒人撿。 而王棟卻把這些廢料收集起來,在他眼里這都是能賺錢的寶貝。
原來王棟研發出了一套設備,可以成功將玉米芯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廠需要的產品,作為飼料添加劑的載體,吸附微量元素。 玉米芯里面白色的部分經過加工后,一噸最高能賣到1600元,外面黃色的部分加工后,一噸最低能賣到1200元,現在王棟加工玉米芯一年的產量大約就有5000多噸。 除了將玉米芯加工成飼料添加劑的載體外,王棟還把玉米皮賣給養殖大戶,玉米秸稈做成青貯飼料。通過從不起眼的地方,敏銳地捕捉商機,王棟做成了一個年銷售額達到1億多元的產業。
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