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海機場驚現大量青銅器,竟包括西周洛陽鼎!深入調查,煙云澗中,竟含有上下五千年的青銅“真跡”!是造假高手還是民間藝人?是古董商人還是手工作者?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南洛陽,探訪伊川縣煙云澗村青銅器第一人——方興慶。01涉嫌倒賣古物,原是一場虛驚1
上海機場驚現大量青銅器,竟包括西周洛陽鼎!深入調查,煙云澗中,竟含有上下五千年的青銅“真跡”!
是造假高手還是民間藝人?是古董商人還是手工作者?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南洛陽,探訪伊川縣煙云澗村青銅器第一人——方興慶。
01 涉嫌倒賣古物,原是一場虛驚
1992年,一名商人從河南洛陽回來,正準備從上海前往英國。上海海關在安檢時發現,這位商人攜帶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其中包含了一尊獸面紋方鼎,其形制正是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洛陽鼎。
根據現行文物法的規定,1949年出土并且傳承有續的青銅器,才允許上市交易。這個商人難道是盜賣國家珍貴文物的嫌疑犯?
同年,武漢的劉農軍曾從開封博物館盜走69件藏品,雖然警方通過千里追兇將其抓捕,杜絕了文物外流,但也不排除有不法分子想要模仿作案的可能。機場工作人員發現后,立刻通知了公安人員,公安人員請來了專家鑒定。
專家查看了洛陽鼎的形制、紋飾以及銹色,其形制符合西周禮器,其紋飾符合洛陽工藝,其銹色紅斑綠銹,色彩斑斕,他們認為洛陽博物館的洛陽鼎也許就是眼前這尊。
為了確認洛陽鼎是否還在博物館,公安人員立刻聯系了洛陽本地的刑警。洛陽刑警通過現場確認,核實了洛陽鼎仍在館內后。機場的公安人員與專家都困惑了,那眼前這尊幾乎能以假亂真的鼎,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
隨著調查的深入,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河南洛陽伊川縣煙云澗村的一名老人——方興慶。
當地公安找到了方興慶家中后,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只見院中陳列著大大小小,形制各異的青銅器。
三星堆遺址中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的青銅大立人像,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墓編鐘,還有本應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等等,著名的青銅器代表作都“齊聚一堂”,價值不可估量。
看著已經年過五旬的方興慶,公安人員也疑惑,這個老漢到底有什么本領能將博物館中安保嚴密的青銅器帶回家里呢?
后來洛陽博物館的鑒定專家,為此專門來到了方興慶的家中,他們發現雖然這些青銅器都能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銅銹是不會騙人的,這些銅銹是被粘貼到器物上后,掩埋在地里再挖出來的,并不是自然生成的銅銹。
所以這一次的涉嫌盜賣國家文物的案其實是一場虛驚而已,不過這并不是方興慶惹出的第一場文物風波了。
02 復活青銅器,靠仿古脫貧致富
1963年,27歲的方興慶在新聞中看到了一則考古新發現的信息,其中一面牛鼻象背的古銅鏡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銅鏡的形態美觀,圖紋華麗之美,令他著迷,高中畢業的方興慶曾在翻砂廠工作過,他知道青銅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于是他開始嘗試自己制作一面銅鏡。
用原鏡作摹本,方興慶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于樣品上,嘗試調整青銅中含錫量的比例。終于做出了和原鏡幾乎一模一樣的作品,但是還差一點,牛鼻象背銅鏡出自戰國時期,因為塵封地下多年帶著特有的銅銹。
方興慶仿制出的銅鏡光可照人,如果想與原鏡毫無二致,就需要再讓銅鏡長出銹跡來。
1965年方興慶曾經看到村中的民間藝人用過鎏金工藝。這種工藝是將金和水銀,合成后涂在銅器表層,再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會因此附在銅器表層,不再脫落。于是“粘貼做銹法”就在方興慶的腦海中生成了。
方興慶先將家中一些銅器上真實的銅銹收集起來,然后將其按照摹本中銅銹的大小、樣貌與位置貼在自己做出的樣本上,再挖開院中的土地,用泥土將樣本掩埋。一個月后,方興慶將樣本取出來,與牛鼻象背銅鏡的原鏡看起來分毫不差。
方興慶壯著膽子將樣本拿去給一位文物工作者看,這位文物工作者竟然沒認出這是“現代”的東西。
為了更好地仿制古青銅器,方興慶專門到各大博物館中看青銅器制品,也因此他了解到,原來早在千年前,洛陽就有制作青銅器的技藝。當時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是青銅器主要的制作與使用地。
而自己所在的煙云澗村,被古人視為祭祀寶地,村北一帶也因地下有許多漢代墓穴而被文物部門定為“二級文物保護區”,出土過大量文物。
思及此處,方興慶對青銅器的制作更生敬畏,他認為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不能丟,既然自己能做到仿古,何不讓青銅器在現代再次煥發生機呢?
于是方興慶更加專注地去制作青銅器了。他開始參考對照書上的圖片,制作出立體的模具,甘肅的馬踏飛燕、洛陽的天子駕六、三星堆的青銅神樹……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銅器,方興慶都仿制了個遍。
長時間的制作導致方興慶的余額不足,畢竟每個青銅器的制作,都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投入,方興慶想到將自己制作的仿古青銅器拿去售賣。
為了擺攤方便,方興慶只選了一些小的青銅器,比如那面牛鼻象背銅鏡,比如洛陽的獸面紋方鼎等。沒想到第一次擺攤,一位商人就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方興慶攤上的牛鼻象背銅鏡。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200元等于現在的2萬元了,方興慶喜不勝收,認為有人愿意欣賞自己的手藝,沒承想那個商人其實是一個古董販子,他轉手將買到的銅鏡賣了8萬元。
買家發現不對后舉報了古董販子,面對警察的盤問,古董販子說出自己是在伊川縣煙云澗村方興慶處買的,煙云澗村因此警車云集,發現是烏龍事件后,警察不禁開玩笑地對他說:“老先生,您制作的仿古青銅器的太逼真了。”
后來,其他被買走的青銅器也陸續被人舉報,方興慶隔三差五被文物、公安部門緝查。當弄清真相后,仿古青銅器的制作也就合法化了。
方興慶發現,現代有人愿意收藏這些仿古青銅器,他想青銅器是國寶,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青銅器的制作技術掌握的人越多越好,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仿古青銅器的制作方法分享給了村民,并親自開始帶徒弟。
他告訴村民:“千年以前,我們曾經是青銅器的制作者,千年以后,青銅器會在我們手中重新活過來。”每當農忙結束后,村民們就會開始制作青銅器。
煙澗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方金剛,嚴格按照書上的尺寸以及形制要求制作了編鐘以及雙鳳鼓架,他說自己雖然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每當敲響自己做出的編鐘時,或清脆或渾厚的聲音就會讓自己產生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同樣喜歡編鐘音色的音樂愛好者,會專門向方金剛訂購大型編鐘,放在家中收藏或使用,因此方金剛一年能賣出幾十套大小編鐘,大型的編鐘每套能賣到2萬元左右,小型編鐘一套能賣出5千元,他已經計劃明年蓋新房的事了。
方金剛專攻音樂類的青銅器,而村民路俊偉則別出心裁,為了讓生產出來的仿古青銅器銷路更廣,他專門去到各大博物館“出差”,留心各個博物館的青銅器代表作,然后回到家中仿制出來。
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河南博物院的蓮鶴方壺,河北省博物館的長信宮燈等,都是他院中的常客。
每一個代表作都有特定的消費人群,比如兵馬俑就專門售往西安;蓮鶴方壺和長信宮燈等可以與相應收藏的博物院合作,當做特色禮品出售。針對性強,使得路俊偉的收入更多,家中也因此添上了一輛新車。
在銷售過程中,村民們發現,一些客商不愛嶄新光亮的青銅器,而特別青睞那些身披鐵銹的青銅器,而且這種銅銹斑斑透著歷史滄桑的青銅器做得越舊越值錢。于是,他們專門研究了做舊技術。
之前方興慶想出的粘貼做銹法,需要將樣品埋進土里一段時間,這種做銹法的制作周期較長,工藝也較為復雜,煙澗村的青銅復制者們,也開始探尋工藝相對簡單,制作周期也相對較短的做銹方法。
電解法和顏料腐蝕法也因此出現了。電解法就是利用電解的原理,將制成的青銅器,放入裝有各種化合物的池水中,銹色會因此被分解出來,分布在青銅器的表面。
這種做銹方法的周期很短,銹色十分均勻,而且與銅混在一起后,銹跡會十分堅硬。
而顏料腐蝕法主要是將銅銹色的顏料配以適當的酸溶劑,將銹色在酸的腐蝕作用下,滲透到青銅器物的表面,形成銅銹斑駁的感覺。而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銹色,如果遇到水就會脫落,因此很容易辨別。
兩種方法制成的青銅復制品,銹色均勻、干凈,比較美觀,因此,青睞于做舊仿古工藝品的商家,特別看好這類加工過后帶有“歷史痕跡”的當代仿古工藝品。
如今煙云澗青銅器已經走上了電商的平臺。商家們也積極響應,紛紛參與培訓,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還會帶上年輕的孩子一起來聽,回家再繼續學習。
目前當地開設網上店鋪95家,產品月銷量達12900單,線上交易額已經突破792萬,仿制品也遠銷海外!煙云澗村村支書方智科說:“做舊的技藝加上針對性的市場,煙云澗村村民賺錢了。”
一個800多戶的小村莊,現在有26家專門制作仿古青銅器的大型營業公司,整個村莊的年銷售收入達到一億多元,利稅1000多萬元,仿古青銅器制作已經成為這個村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煙云澗村800戶村民由此脫貧。煙云澗村借此走出了鄉村振興的特色路。方興慶也被評為仿古青銅器的民間藝術大師。
03 仿造非偽造,仿古精神得流傳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提出的問題,相信已經得到了解答,所謂的“造假”其實是對青銅手工藝品的一種仿制。仿造和偽造之間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卻大不相同。
偽造青銅器是為了造假文物,破壞文物市場,企圖獲得暴利。而仿造青銅器,在方興慶和現在的煙云澗村民看來,是出于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仰慕,以及對傳統手藝的傳承。
方興慶認為自己將摸索出的制作青銅器的技術教給村民,并不是希望村民們依葫蘆畫瓢,繼承某個人的衣缽。而是希望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青銅器的制作能夠與科技相結合后更好地傳承下去,讓青銅器能夠做到歷久彌新。
方興慶以一己之力點燃了全村仿造青銅器的熱情,卻在村民們學會后功成身退。他看到現在的仿古青銅技術為煙云澗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十分開心。
而且有很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制作仿古青銅器的隊伍也擴大了。制作技術和制作工具,也因為有年輕血液的加入變得更加方便。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物中最富有特色的門類之一,具有千年歷史的它是我國燦爛文明最有力的見證。
方興慶在被傳統歷史的魅力吸引后,專心致志地做出了一件又一件被保護在博物館的仿古青銅器。
是為了讓曾侯乙墓編鐘能夠再次奏響迷人的旋律,是為了戰國牛鼻象背銅鏡能夠再次照耀人們的光輝,是為了讓四羊方尊能夠再次盛滿酒香,是為了讓青銅器活起來!可以說方興慶是讓青銅器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的第一人。
而方興慶將仿古青銅手藝教給村民后,村民們也自覺維護起了青銅器的制作方法,并從心底里為自己能制作出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感到驕傲,煙云澗村也因此被稱為“仿古第一村”。
雖然現在方興慶因為年事已高,已經退出了青銅器的制作,但他想留下來的精神被不斷發展的煙云澗村貫徹到底,相信就算百年之后,人們提起煙云澗村還會想起,曾經有一個熱愛青銅器的人讓青銅器重新煥發生機過。
參考文獻
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