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丨峰紀實編輯丨峰紀實抗戰當中的日本侵略者,為了籌集資金與打擊國統區的經濟體系,大量走私傾銷日貨到國統區,嚴重打擊了國統區的經濟生產,讓許多新興的民族工業死傷慘重。但有一款國產品牌卻憑借著本身過硬的質量,反向打進了日本控制下淪陷區的各大城市
文丨峰紀實
編輯丨峰紀實
抗戰當中的日本侵略者,為了籌集資金與打擊國統區的經濟體系,大量走私傾銷日貨到國統區,嚴重打擊了國統區的經濟生產,讓許多新興的民族工業死傷慘重。
但有一款國產品牌卻憑借著本身過硬的質量,反向打進了日本控制下淪陷區的各大城市當中,把同行的日本貨打得一敗涂地,這就是新四軍的“飛馬牌香煙”。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程,深處敵后戰區多年的新四軍,一直面臨著缺少資金與補給的困境。
1942年新四軍淮南根據地司令員張云逸,在一次大會后發現一大幫同志在會后遍地找煙屁股抽,有些士兵甚至只能使用樹葉,裝作煙葉勉強湊合,這種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張云逸。
張云逸馬上找到新四軍二師的供給部長胡弼亮,大筆一揮給了胡弼亮42元錢,要求他一定要排除萬難給根據地建立一個卷煙廠解決戰士們的抽煙問題。
沒錯,不是42萬元,不是4.2萬元,而是42元錢。這點錢在當時的淮南,正好能買一頭大肥豬。
于是胡弼亮回到供給部時,向部里的同志們宣布:“上級要我們辦香煙廠,給了我們一頭大肥豬,我們就是要把這頭大肥豬變成一個香煙廠!”
聽到胡弼亮說任務是用42塊錢建一個煙廠,供給部的同志們非但沒有感到氣餒,反而一個個興高采烈。
抗戰早期窮困潦倒的新四軍
這個反常的表現,跟當時新四軍的窘迫處境有關。
新四軍此時的財政狀況雖說不是一貧如洗吧,那也算是家徒四壁。
當時按照國共兩方基于共識達成的協議,八路軍與新四軍的經費,應該由國民政府每月按時發放。
要知道,當時國軍手里大一點的軍,每個月都可以領取30萬元法幣的經費,手里有三個師的中等國軍都可以領到25萬元法幣,哪怕只有一個師的軍隊經費也不會低于十萬元法幣。
而新四軍的經費是多少呢?每月6.6萬元,有零有整了屬于是。
一開始,新四軍十分老實地靠國民政府發放的經費維持運轉,聽后國民政府官員過來隨時清點人數。而且國軍體系內傳統藝能的拖欠糧餉手段,更是加倍運用在新四軍身上。
搞得當時新四軍許多機關后勤二線人員,連鍋都快要揭不開了。軍部特務營沒錢買不起米,只好在土里刨地瓜吃,一吃就是小半年。
當時負責后勤供給的胡弼亮,只能硬著頭皮拆東墻補西墻,用盡一切辦法給戰士們籌集糧餉。
實在沒辦法胡弼亮就厚著臉皮跑到軍醫院,打起醫護人員的主意。
這些醫護人員中,家庭出身不乏有海外華僑與大城市中的有錢人家,投身抗戰參加新四軍時,家中多有貼補的錢財。
胡弼亮就向她們每人借兩三百元錢,湊起來給部隊買糧食,等國民政府的經費到了再還錢。
到了皖南事變后,國民政府直接攤牌不裝了,之后一分經費都不給新四軍。
導致新四軍到了臘月才能湊足錢買棉衣,夏裝更是把棉衣的棉花拆掉湊合用,許多戰士只有一件衣服可用,只好邊洗澡邊洗衣服晾干后再穿的窘境。
面對如此缺衣少糧的窘境,這42元錢已經算得上是巨款了。
對于胡弼亮來說,已經算是首長高度重視了。
于是供給部的同志們,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托關系買了一架小的手搖式卷煙機,開始小批量的生產香煙,并把牌子命名為“飛馬牌”。
供給部的同志們,還十分有先見的委托報社幫忙設計了包裝,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要知道淮南當地不乏烤煙的風俗,與煙草相關的產業十分發達,就連北平上海等地的洋商都會到淮南當地收購煙葉,只不過外地商人都是用渠道壓低了價格后收購煙葉,然后高價出售各種外國香煙,讓煙農們十分氣氛苦不堪言。
知道當地新四軍也要辦煙廠,淮南根據地的老百姓都很開心,主動幫煙廠撿煙葉,抽煙筋,把最好的煙葉提供給飛馬煙廠,有了群眾的支持,飛馬牌香煙的成品很快就出廠銷售。
雖然早期產量只有每天600多條,而且由于挑選的煙葉品質十分優良,就算使用了土法制作,導致飛馬牌早期的口感遠超市面上的一種外國香煙。
不但部隊的戰士們交口稱贊,就連根據地外的商販都對飛馬牌的品質贊嘆有加。新四軍意外地發現自己手中的飛馬牌香煙,在根據地外也有很好的銷路。
于是將飛馬牌香煙向外售賣,掙到了第一桶金。
新四軍供給部的同志們立馬將第一筆資金,用于煙廠的設備更新,從上海搞來兩臺動力卷煙機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然后還用高薪從外資煙草公司挖走多名老工人,并利用新四軍在海外的人脈,學習了幾家英美煙草公司的配方,配合朗姆酒等材料使得飛馬牌香煙的品質與口感進一步提升。
新產品問世后,新四軍搞產品推薦會,邀請周邊地區的商人們到根據地來,在商人們面前點燃不同品牌的香煙,通過對比介紹飛馬牌香煙的優勢。
商人們通過多番對比后證明,新四軍產的飛馬牌不比任何外國香煙差,甚至在品質上達到了后世現代香煙的水平,而且由于臨近煙草產地,在價格上更是具有巨大優勢,商人們走南闖北哪里看不懂飛馬牌香煙的巨大潛力,紛紛加入統銷飛馬牌香煙的事業當中。
紅火的生意,讓煙廠每天出貨量達到2500條,就這還供不應求。部分緩解了新四軍的經費壓力。
為什么是部分?
因為飛馬牌雖然品質好,但是購買的人群多是高端人群銷量不多,對于廣大煙農與新四軍而言獲利也少。
于是飛馬煙廠進一步開發針對低端市場的大眾牌香煙。這種平價的香煙銷量十分巨大,由此產生的原料需求基本把淮南地區烤煙產量全都給包圓了。
這種給煙農增加收入的舉動,自然是獲得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而且解決了自身經費問題的新四軍內心更是滿意,只有因為失去江南地區香煙市場的日本煙商,時時刻刻內心都在滴血。
有了資金的新四軍進一步增加了工廠更新設備,讓煙廠可以每年出產上百萬條香煙。
這些香煙如潮水一般涌進日本占據的淪陷區,將當地的各種日本香煙銷量打得一落千丈,產品滯銷每天都在損失資金。
看到如此情況的日軍坐不住了,開始嚴禁飛馬牌香煙四處派人審查香煙銷售。
面對此情此景,主管煙廠的胡弼亮,直接從上海那邊托人偷運了大批的日本香煙盒子,用偷梁換柱的方式直接運進淪陷區,堂而皇之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販賣。使得日本當局封鎖飛馬牌香煙的所有做法全部泡湯。
新四軍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讓各部隊的后勤補給狀況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但主食能吃得上大米,蔬菜肉類也能穩定地供應,以至于過慣了苦日子的新四軍老同志,都有些擔心這樣的伙食是不是有些太浪費了。
1943年春節,新四軍二師的政委問胡弼亮:“我們吃的這么好,前線吃的怎么樣?”
因為飛馬煙廠收益的胡弼亮,很有底氣地回答:“已經給前線送了幾千斤魚,您就放心好了!”新四軍此時的財力物力可見一斑。
由于前線吃得好戰士們的身體素質大大提升,原先是日軍追著新四軍拼刺刀,到了1944年就變成新四軍追著日軍拼刺刀了。
經費帶來的好處還有武器裝備上的提升,到1944年的時候新四軍就可以自造迫擊炮與平射炮,好在日本人投降得快,要是在打上幾年,新四軍很可能連裝甲車都造出來了。
而且由于淪陷區的通貨膨脹嚴重,所以飛馬牌香煙成為了公認的硬通貨,地下黨們經常通過使用飛馬牌香煙與其他勢力交換購買物資。
后期日本人也參與進來,朝根據地運送物資交換糧食香煙等硬通貨度日,已經完全沒有侵略者的威風,只剩下失敗者的狼狽。
結語
抗日根據地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靠自力更生與群眾支持,因地制宜的發展產業,將敵人的產品打得叫苦連天。
讓飽受外國商品侵襲的中國民眾看清楚了誰才是未來能夠人民帶來福祉。
高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