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那天在回武夷山的高鐵上,聽見鄰座兩人在聊武夷山的茶,其中一人說,大紅袍就只有在景區的那幾棵樹,外面賣的都是假的,忽悠人的東西。當時我正看著窗外,雖然類似的評價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聽到,但話從耳邊傳來還真有些讓人百感交集。大紅袍給人留下的這種印象
那天在回武夷山的高鐵上,聽見鄰座兩人在聊武夷山的茶,其中一人說,大紅袍就只有在景區的那幾棵樹,外面賣的都是假的,忽悠人的東西。
當時我正看著窗外,雖然類似的評價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聽到,但話從耳邊傳來還真有些讓人百感交集。大紅袍給人留下的這種印象其實一直都存在喝茶人之間,里頭的爭議是眾說紛紜。是的,太亂了。
大紅袍到底是什么?
我們熟知的那六顆母樹大紅袍,分別有三個品種(奇丹、雀舌、北斗),在2006年就被要求停止采摘,現在已成為景點供游客觀賞。然而關于母樹的品種問題,也是各有各說法,這里僅僅只是講我知道的。
有據載,大紅袍原栽于九龍窠及北斗峰、竹窠等處。武夷山的老書記趙大炎先生曾在某個專訪中講過,“真正的大紅袍還在九龍窠內,但誰也說不清,誰也沒看見過” (原話)
那六顆母樹,經省農科院專家們鑒定,三個品種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武夷山政府為了更好的推廣武夷巖茶,因而統一命名“大紅袍”。
后來這三個品種經武夷山茶科所進行無性繁殖研究成功,正式推向市場,同時號召茶農們廣泛種植,以純種大紅袍命名,才有了今天市場上的所謂“純種大紅袍”。而今武夷山已經普遍公認“奇丹就是大紅袍”的說法。
這里我想借此說句,武夷巖茶四大名叢是不包括大紅袍的,也沒有什么五大名叢。四大名叢只有「鐵羅漢、半天妖、水金龜、白雞冠」。
嚴格意義上講,我個人并不認同“純種大紅袍”這概念,前面已有說明,真正的大紅袍,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其是什么品種,誰也沒見過。為何要把名字強加于它們身上?既然這三個品種都有自己的名字,就應該稱其原名。把三個品種都算作“大紅袍”,未免有些荒唐。而“奇丹即大紅袍”的說法也說不過去。至于這其中的原因或者利益糾葛,就不深究了。
另外,幾顆母樹到底有沒有坊間流傳三百多年,以及那些“狀元歸來致謝為茶樹披紅袍”、“給皇后治病”、“猴子采摘”等故事,也只能當故事來看。
說完母樹大紅袍、純種大紅袍,接下來不得不提及另一個概念——“拼配大紅袍”。它同樣是為了推廣武夷巖茶應運而生,即不同品種的巖茶,取長補短拼配出來的茶品,在市場上也被稱作“商品大紅袍”,因拼配而實現商品化。拼配大紅袍的出現,更是進一步的推動著武夷巖茶,或者說“大紅袍”的發展。
比如香氣好的茶與茶湯口感好的茶各取所需 ,聽起來是簡單,但不是隨便拿兩種或幾種不同的茶混在一起就能叫作拼配。拼配師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茶葉審評能力,在原料上嚴格把控,原料火功要一致,香要融合,水要兼容,按一定比例調和,把茶葉價值最大化,拼配出的茶喝起來才會讓人覺得自然。各家拼配的大紅袍都會不同,喝的時候最好不要追著人家問里面拼了什么品種,問了也是白問,多數人是不愿意告訴的,算是各家的秘密,但還不到玄乎程度。
在市場化運作下,大紅袍如今已經演變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也正因這一系列的“概念”,才讓很多人渾淆,把世人整暈。
市面上的大紅袍有多亂?
不可否認,“大紅袍”的宣傳推廣是成功的,所以才有現在的茶界地位,讓大家能夠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人只知大紅袍,知道大紅袍來自福建武夷山,知道它的傳說故事,卻不知道武夷巖茶,甚至也沒聽過水仙與肉桂這兩大當家品種。
如果你仔細留意,應該就會發現市面上多數的巖茶包裝,都是直接標著“大紅袍”三個字,行業人稱其為通用包裝。由于是通用包裝,每家茶店所包裝的茶葉自然是不一樣,這就容易造成同一款包裝,你在A茶店買的可能是水仙,在B茶店可能買到的是肉桂,C茶店或許是其他品種巖茶。而且價格還不同。
所以我常能遇到一種情況,有茶友跑來跟我說他在某處喝到一款大紅袍,很好喝很喜歡,把喝茶感受描述一番后,發來一張通用包裝的照片或茶湯照片,問問我這有沒有類似的茶,品質如何,多少錢等等。每次我會都用“沒喝到不好評價”之類的回答來婉拒,不然呢?。
有人肯定要疑問了,為什么不直接使用帶各品種名稱字樣的包裝?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嘛?。其實茶店也是無奈,主要還是因為“大紅袍”名氣太大,把水仙裝在水仙的包裝袋上無人識,裝在大紅袍的袋子上效果就不一樣了。舉個實際例子:在家家戶戶喝茶的潮汕地區,大部分茶客的認知里,水仙是比大紅袍低一級的茶葉,換個意思講就是水仙是便宜茶,大紅袍則是相對比較好的。不信的話,若你在潮汕,走進任何一家茶店,看看是不是“大紅袍”的包裝最多。
相比之下,品牌包裝的大紅袍則會規范些,一般都是以拼配大紅袍為主,不會出現同個包裝,賣幾個品種的混亂事。雖然品牌茶包裝規范,產品信息都有標注按國標生產,生產地址也是在武夷山,但每家茶企情況不同,亂象一樣存在,有的茶企雖然生產地址是寫武夷山,實際上他們的真實生產制造地址卻不在武夷山。也有茶企生產地址在武夷山,公司的一些產品使用的茶葉原料不一定是武夷山產區的茶,多來自周邊地區,俗稱外山茶。
如果我跟你說近幾年市面出現了“安溪大紅袍”,你一定會詫異。當年金駿眉大受追捧,掀起了全國茶產地“一片紅”,安溪出了個紅茶叫觀音紅,也有把“觀音紅”當“正山小種”銷售的情況,要么就干脆做成“金駿眉”的外形當金駿眉賣。而現在除了紅茶,安溪很多人在做用鐵觀音茶青制成的“大紅袍”,由于巖茶行情連年上漲,鐵觀音市場行情一路下滑,茶農們為謀出路,于是就開始了這種“創新”。做出來的“大紅袍”成本價格低,傍大紅袍之名銷售,能賣個好價錢,普通茶客又不易辨別出區別,在利益驅使下,自然有人愿意這樣干。除了鐵觀音,福建漳州平和縣的白芽奇蘭也有仿制大紅袍的情況。
更有意思的是,曾經鐵觀音行情好的時候,也有人從外地制作“鐵觀音”拉到安溪銷售。現在這事出現在武夷山,仿制大紅袍卻是來自曾經一樣被仿制過的鐵觀音。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
嘗試工藝創新,制出新茶品,完全是可以并值得支持的。但做出來的紅茶就叫正山小種,做出條形茶就叫大紅袍,這就不對了。
武夷山其實還有許多優秀的名叢品種,但在大紅袍面前,則不是那么被大家所過多關注和熟知。因為信息的不對稱,造成外界對巖茶、對大紅袍的誤解,也是問題之一。亂象也遠遠不止這些,如果做茶的人,賣茶的人,能夠將自己的茶說清楚,相信茶客們也會接受。畢竟誰也不愿意稀里糊涂的被當傻子。
最后借用一位前輩的話「真愛武夷巖茶,是不會只停留于“大紅袍”三個字的
來自知乎:謝偉文
丁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