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周刊!主筆/丘濂實習記者/賈雨心梁梓琳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7期,原文標題《國內還有哪些著名的觀鳥地?》,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烏林鸮(關翔宇攝)內蒙古烏爾旗汗內蒙古的烏爾旗汗,伸進了大興安嶺腹地濃
↑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周刊!
主筆/丘濂
實習記者/賈雨心 梁梓琳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7期,原文標題《國內還有哪些著名的觀鳥地?》,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烏林鸮(關翔宇 攝)
內蒙古烏爾旗汗
內蒙古的烏爾旗汗,伸進了大興安嶺腹地濃密的寒溫帶針葉原始森林中。進入11月下旬,正是大興安嶺觀鳥的最佳時節。在北極圈附近繁衍的鳥類陸續從西伯利亞南下,前來越冬。遷徙的隊伍中,有來自北極的稀客——雪鸮,它因在《哈利·波特》中充當信使的角色而被人熟知。
這里還有不少國內難得一見的貓頭鷹,如珍稀的長尾林鸮、鬼鸮。關翔宇曾在烏爾旗汗見過9種貓頭鷹:“烏爾旗汗地區被發現之前,中國的觀鳥記錄中心不到3筆烏林鸮的記錄。但是在烏爾旗汗,如果運氣好的話,有時候一天之內可以看到好幾只。”每天晨昏時,烏林鸮喜歡在林緣的開闊地帶尋覓食物,白天多數時候,它們會藏在茂密的針葉林中休息。
此時草木凋敝,而積雪還不算太厚,觀鳥也相對容易。只是這里鳥的密度較低,需要結合開車,慢慢尋找。林區的晝間氣溫約在-10℃到20℃,需要做好保暖準備。這里的特色鳥還有黑嘴松雞、黑琴雞、花尾榛雞、北噪鴉、極北朱頂雀等等。有的鳥繁殖季隱藏在山上和密林中,冬天會下到海拔更低的地方。在東北有著悠久繁衍歷史的雉雞類,以黑嘴松雞、黑琴雞、花尾榛雞為代表。花尾榛雞就是民間大名鼎鼎的“飛龍”,在乾隆年間還被清廷列為歲貢鳥,現在已十分稀少。
群飛的鸻鷸(關翔宇 攝)
遼寧丹東
在漫長的南遷季里,每逢大潮期,鋪天蓋地的鳥浪會隨潮汐席卷丹東紅海灘。這是一場偉大的遷徙之旅。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鸻鷸,從繁殖地西伯利亞出發,飛往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越冬。丹東濱海濕地正位于鳥類遷徙路線的中段。鸻鷸類鳥遷飛至此體重下降近半,急需休息和補充能量,在此可形成10萬多只集群在一起的壯觀景象。在鸻鷸類的種群中,以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和大濱鷸的數量最多。
在感受鳥浪帶來的震撼之余,還可觀察鸻鷸類的進食行為。這里可見大杓鷸、白腰杓鷸和中杓鷸三種杓鷸類鳥。它們長相奇特,嘴巴長而下彎,質地并不堅硬。當它們找到螃蟹洞之后,會用嘴一點一點地進行試探性挖掘。
從時間上講,8、9月份是丹東地區觀看鸻鷸類的好季節。進入10月,這里的部分鸻鷸類會逐漸南遷,數量會減少很多。到了11月份,丹東濕地將成為雁鴨和鶴類的主場。春天在這里觀看飛往繁殖地的鸻鷸的最佳時間是5月份,此時一身繁殖羽的鸻鷸相對秋季來說更容易識別。
白冠長尾雉雞(黃秦 攝)
河南董寨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大別山的西緣北坡,處在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以及大陸動物東洋與古北界的分界線上,南北方的部分鳥類都將董寨作為繁殖地。
董寨以鳥種的豐富多樣聞名,在茂密的樹林中,藏著稀有的森林鳥類;在溪流濕地附近,分布著濕地鳥類;也有不少田園鳥和雉雞出沒在水田村舍。5月下旬到6月初是該地很多鳥類的繁殖早期,此時的鳥比較活躍,有經驗的觀鳥者到董寨,有時兩三天就可以看到100多種鳥,走進森林,可以聽到潮水般的鳥鳴。一些鳥友專程來董寨尋覓珍稀的鳥類,如白喉林鹟、仙八色鶇,以及“神鳥”朱鹮——2013年起,董寨陸續進行了幾次朱鹮的野化放飛,一度瀕臨滅絕的朱鹮,已經在董寨繁衍到第三代。
在董寨的小路或是田邊走走,晨昏時有可能會遇到一些散步的特色雉類,如色彩如畫的白冠長尾雉,它的雄鳥是中國尾羽最長的雉雞類鳥種,有些個體的尾羽可超過1.5米。京劇表演中插在冠帽上的翎子,就取自白冠長尾雉的尾翎。
這里也曾經因為不當的拍鳥行為,給鳥類帶來傷害。如今,董寨自然保護區的觀鳥經濟已逐漸走入正軌,為周邊地區帶來了生態和經濟效益。
綠尾虹雉(張連喜 攝)
四川巴郎山
位于四川盆地至川西高原過渡地帶的巴郎山,是“雉”的王國。觀鳥者中流傳著“一雞頂十鳥”的說法,“雞”指的就是雉類。
從山腳的臥龍鎮出發,沿著國道一路向上,鄧生溝、花巖子隧道、熊貓之巔都是重要的觀鳥點。在海拔3000多米的花巖子隧道附近,是雉類極好的觀察點,所見如白馬雞、勺雞、血雉……以及較為罕見的中國特有種綠尾虹雉。天剛亮的時候,它們常常在隧道后的高山草甸上覓食,并經由這里往上面的山坡走,晨風將霧氣吹散后,可以看到它們斑斕的羽毛泛出金屬光澤,十分絢爛奪目。如果無緣近距離“目擊”,可以到隧道的另一頭,用望遠鏡往對面的山坡掃視一番,也有一定概率看到美麗的珍稀動物。但如遇上大霧天氣,再往上到達海拔更高的地區,或許視野更好。在海拔達4000米的熊貓之巔與埡口,則有機會遇到雪鶉與藏雪雞等生活在高山的鳥類。
5月底6月初,此時積雪融化,便于登山,而降水較夏季更少,也適宜觀鳥。夏候鳥陸續到此繁殖,求偶的雄鳥們經常發出鳴叫聲,有時甚至會主動登上枝頭向其他雄鳥宣誓領地。尤其是金胸歌鴝和栗腹歌鴝,它們平時往往安靜地藏匿于灌叢之中,但此時可以憑借其響亮優美的鳴聲,較容易地找到它們。
白頸長尾雉(任曉彤 攝)
福建峨嵋峰
峨嵋峰地處福建與江西交界地帶,屬于武夷山脈中段西南麓,鳥種與武夷山類似。但這里相較武夷山,游客較少,觀鳥受到的干擾也就更少,更容易看到明星鳥種。
比起其他高山深谷,到海拔1000多米的峨嵋峰觀鳥可以算是簡單模式。不必翻山越嶺,也不用在巖地保護色中睜大眼睛辨認,清晨從山腳一路開車向上,就有可能看見一些身著華彩的中國特有雉類在公路邊走動,尤其是霧天或小雨天,公路上或是山坡的竹林下,都有可能發現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白鷴漫步覓食。旁邊的樹林里,也會有不少林鳥活躍其間,嚶嗡作響。山坡林地上,可以發現覓食的白鷴、勺雞。
得益于峨嵋峰自然保護區的沼澤濕地、森林植被環境,這里具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物種。全年溫暖濕潤的亞熱帶闊葉林,為瀕危鳥種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白眉山鷓鴣等提供了適宜的生境(指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它們常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這幾種雉類雖是中國特有,但在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即使是分布較多的武夷山,也往往集中在普通觀鳥者不能入內的核心區,因此峨嵋峰便成為觀“雞”的一個上好選擇。
棕尾虹雉(關翔宇 攝)
藏馬雞(關翔宇 攝)
西藏吉隆
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使鳥類的分布在西藏形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而山脈本身的數千米海拔差,也孕育了不同生境中各具特色的鳥類,甚至還形成了獨特的區內遷徙現象——部分鳥類春季在青藏高原繁殖后,秋季并不南遷,而是遷徙到海拔較低的兩江河谷地區。但因面積遼闊,想在西藏觀鳥并不容易,觀鳥點之間相隔較遠,不妨走林芝—吉隆—拉薩這樣一條路線。
林芝海拔較低,由此開始更利于適應高原環境。在林芝可以專門前往林海公園。別小看一個城市公園,這里能看到棕額長尾山雀、白喉紅尾鴝、霍氏旋木雀、褐巖鷚、黑頭金翅雀等喜好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區的鳥類。
之后一路去往中國與尼泊爾的交界地帶——吉隆。在這里,終年積雪的群峰上,棕尾虹雉、血雉、暗腹雪雞、雪鶉等珍稀雉類顯得尤為明顯。附近的村落邊,黃嘴藍鵲常在黃昏時分集小群去農田覓食,細紋噪鹛和雜色噪鹛等區域性常見的小鳥則不時在路邊出現。而來到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的拉薩,能看到的雉類又不盡相同。在雄色寺周邊,可以看到藏馬雞、高原山鶉,往海拔更高的寺廟走,還有可能近距離觀察到藏雪雞。
每年的4月,綜合來說天氣情況較好,部分夏候鳥已經來到,有時還能看到冬季末尾還在集群的鳥以及一些遷徙過路的鳥。驚喜的是,西藏諸多地區生境保護良好,人與野生動物關系和諧,這里的鳥類并不怕人,愛好者甚至能在兩三米的范圍內觀察鳥類和其他動物。這不僅是一趟觀鳥之旅,更是一次親近自然的絕佳機會。
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