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報告出品方/作者:申萬宏源,陳燁遠)1.非X射線類設備1.1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系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一種利用人體內水分子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氫質子)在強磁場中的磁共振信號經重建進行組織
(報告出品方/作者:申萬宏源,陳燁遠)
1. 非X射線類設備
1.1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系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種利用人體內水分子中的原子 核(主要是氫質子)在強磁場中的磁共振信號經重建進行組織或器官成像的設備。 磁共振成像對軟組織分辨能力高,且具有無輻射損傷的優勢。從1946年核磁共振(NMR)現 象被發現,到1980s MRI設備進入商用,再到當前1.5T和3.0T設備普及,MRI已經成為臨床不 可或缺的設備。
磁共振成像系統主要由主磁體系統、梯度磁場系統、射頻系統、計算機處理系統以及輔助設備組 成,其中:(1)主磁體的功能是提供使原子核定向所必需的靜磁場;(2)梯度磁場的功能是利 用梯度線圈產生在空間位置上變化的磁場,并疊加在主磁場上,以此對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 (3)射頻系統是發射射頻脈沖,使得磁化的質子吸收能量產生共振,并且接受質子在弛豫過程 中釋放的能量而產生磁共振信號;(4)計算機系統包括了主機,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系統 和應用軟件;(5)輔助設備包括操作控制臺,檢查床以及高壓注射器等。主磁體一般可分為普通電磁體、永磁體和超導磁體,超導磁體在場強、穩定性、體積重量等方面 具有明顯的優勢。
MRI原理:(1)人體富含氫質子,通常是無序排列的,但在強外磁場內產生縱向的磁矢量和進動; (2)通過向人體發射一個頻率等于進動頻率的射頻脈沖,造成兩個現象:一是吸收能量的氫質子 呈反磁力線方向排列,導致縱向磁矢量變小、二是氫質子進行同相位進動,由此產生橫向磁矢量; (3)停止發射射頻脈沖后,氫質子恢復到平衡狀態(即弛豫過程,relaxation process),所需 時間稱弛豫時間(relaxation time),其又包括縱向磁矢量恢復時間(T1弛豫時間)和橫向磁矢量 的衰減和消失時間(T2弛豫時間);(4)FID自由感應衰減信號通過傅里葉變換形成類似吸收譜 線的核磁譜。
1.2 超聲(US)
超聲成像(Ultrasound)是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和人體組織聲學參數進行的成像技術。超聲診斷 所用聲源震動頻率一般為1-10兆赫茲。 其他成像技術相比,超聲成像具有安全無創、患者無痛苦、實時性好、價格低廉等優點,在預防、 診斷、治療疾病中有很高的價值,廣泛應用于消化科、婦科、產科、泌尿科、胸科、小器官、兒科、 心臟科、急診等多種檢臨床檢查,且逐漸與其他臨床科室結合,發展出消化科(超聲內鏡)、心外 科(血管內超聲)等檢查應用。
基本原理:由于人體是非均勻介質,超聲波在人體組織 中傳播,經過不同器官、不同組織(包括正常和病變組 織)的多層界面時會因為兩側介質的聲阻抗不同而發生 不同程度的反射和散射,反射和散射形成的回聲以及超 聲在傳播中經過不同組織的衰減信息,經接受、放大和 信息處理后以波形顯示,形成波形圖。 超聲成像的種類包括A型、B型、M型和D型,其中D型 亦稱多普勒超聲,包括頻譜多普勒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血 流成像(CDFI)等。
按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超聲診斷儀主要有兩種類型:(1)常規B型超聲診斷儀:主要用于二位灰階 超聲檢查,兼有M型和頻譜多普勒超聲功能;(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CDFI掃描同時 兼具二維灰階超聲、M型和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查功能。高級機型還配有靜態和動態三維成像、超 聲造影、聲學定量以及彈性成像等多種功能。 除此之外,按體積分:超聲可分為臺式超聲和便攜式超聲(包括掌式超聲);按照應用情況分: 又可分為通用彩超、心臟彩超、婦產彩超和麻醉介入彩超。(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 主要影像產品對比及市場空間
2.1 醫學影像檢查體系
當前醫學影像已經形成了包括X線、CT、超聲、MRI以及分子影像在內的多種成像檢查體系。
2.2 主要成像技術對比
不同系統和解剖部位組織結構的差異,以及不同成像技術適用范圍和診斷能力特點的差異,賦予了 不同檢測技術不同的應用場景。總體而言:
X射線:適合自然密度對比度較好的部位或器官,因此用于基礎篩查和骨骼檢查較多;
CT:密度分辨率高,幾乎覆蓋人體各個系統和解剖部位,尤其在呼吸系統檢查方面;
MRI:軟組織分辨率高,無輻射,易于發現病變并顯示特征,可用于多部位,尤其在中樞神經系統方面;
超聲:檢查易行且無輻射,但骨骼和氣體穿透性差,主要用于乳腺和腹部等;
DSA:心血管診斷和血管介入“金標準”;
PET-CT:當前主要用于腫瘤診斷。
2.3 發展階段
從發展階段上看,國內除了DR等產品外,大多數影像設備均處在滲透率持續提升、新廠家(特別是 國產廠家)加入并樹立品牌、價格整體下探的“成長期”。而分子影像復合類產品(如PET-CT、 PET-MRI)則處在發展較早期,終端滲透率低且行業內競爭者較少。 和耗材類不同,設備類產品受到集采等政策影響的風險較低,疊加分級診療和大型設備管理的松綁 趨勢,以及龐大的進口替代空間,我們長期看好國產影像設備發展前景(自然增長+政策拉動)。
2.4 保有量及市場規模
從保有量上看,DR、超聲、CT的保有量較高,需求主要來自設備更換與高端產品對現有產品的替代 (如64排CT替代16排CT)。PET-CT、DSA和MRI的設備保有量還很低,預計未來10年的年化增速 在10%以上。從市場規模上看,DR、DSA、CT、MRI、超聲和PET-CT在2020年的合計市場規模約 490億元,預計2030年合計近1000億元。
3. 核心零部件
3.1 核心零部件——X線球管
X射線管是用于產生X射線的設備,直接影響CT和DR的 成像質量和使用壽命。CT和DR球管零組件包括管殼組件、 轉子組件、軸承套、陰極零件等。 在電子轟擊靶面的時,除產生X射線外,90%的能量會轉 換為熱量,從而使靶面溫度急劇升高。根據陽極類型, 常見X射線管分為旋轉陽極X射線管和固定陽極X射線管 兩類:
(1)固定陽極X射線管較為簡單,由陽極、陰極和固定 兩極并保持玻璃管內高真空的玻璃殼等三部分組成。陰 極的燈絲(一般都是鎢絲)發射電子束轟擊陽極靶。陽 極頭的靶面(一般選用鎢靶)阻擋高速運動的電子流而 產生X射線。由于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最大功率是一定的, 所以固定陽極X線管的功率有限,臨床局限性較大。
(2)旋轉陽極X射線管的靶面可高速旋轉。因為承受電 子流轟擊的面積因陽極旋轉而增加,使熱量分布面積增 加,所以有效提高了X線管的功率。
我國X線球管市場規模超30億元。X線球管使用壽命一般在1-3年(一般可用10-20w秒,壽命和使用 情況有關,使用液體軸承等技術可以延長球管壽命),因此球管是設備使用期間的主要成本。根據 Mordor Intelligence的估計,2020年全球X線球管市場規模約28億美元。按照我國2.6萬臺CT和7 萬臺DR的保有量,平均進口價1萬美元計算,我國每年X線球管替換市場規模超過30億元(2019年 進口金額5.1萬美元,假設用兩年)。
進口壟斷市場,國產產品逐漸跟上。X線球管技術壁壘較高,研發周期長,因此技術長期控制在國外 公司手中,當前我國CT球管主要來自通用(GE)、西門子(Siemens)、飛利浦(Philips,收購 Dunlee)、萬睿視(Varex,前身是瓦里安影像組件部門)、東芝(TOSHIBA)等企業。“十三五” 以來,國家層面對CT球管等核心部件的研發扶持力度明顯加大。在利好政策下,近年來聯影醫療等 一批公司的球管產品相繼上市。
3.2 X線探測器
數字化X線探測器是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將X射線轉換為電荷,并最終數字化為醫學圖像的設備。 以非晶硅平板探測器為例,其主要由閃爍體、光學傳感面板和電荷讀出電路組成,其中閃爍體將透 過人體后衰減的X線轉換為可見光,閃爍體下的非晶硅光電二極管傳感器陣列又將可見光轉換為電信 號,在光電二極管自身的電容上形成存儲電荷,在控制電路的作用下,掃描讀出各個像素的存儲電 荷,經信號放大、A/D 轉換后輸出數字信號,傳送給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從而形成X線數字影像。
閃爍體材料主要包括碘化銫和硫氧化釓,碘化銫可見光的綜合轉換效率更高,X線使用劑量更小,成 像更清晰,但成本相對較高。光學傳感面板一般由光電轉化層和TFT陣列開關等尋址電路組成,按 照這兩部分的組成材料,可分為非晶硅探測器、CMOS/單晶硅探測器、IGZO 探測器、非晶硒探測 器和CdTe/CZT(碲化鎘/碲鋅鎘)探測器等。
非晶硅、IGZO、CMOS技術均有其特定的終端應用場景。其中“非晶硅+閃爍體”技術成熟,是 目前應用最廣的傳感器技術;“CMOS+閃爍體”有分辨率高、圖像噪聲低、采集速度快的優點, 適合小尺寸動態X線設備(如齒科CBCT);IGZO有更高的采集速度及更低的噪聲,是理想的大尺 寸高速動態探測器技術(用于DSA、胃腸機等動態設備)。
3.3 MRI磁體
磁體是磁共振設備中產生主磁場的核心部件,作用是保 持在目標區域中的高磁場和高均勻度,一般分為永磁體、 常導和超導磁體。磁體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磁感應強度、 磁場均勻度、磁場時間穩定性和邊緣場的空間范圍等。 永磁體磁場強度較弱,超導磁場強度更強,穩定性更高, 是當前市場主流技術。
超導磁體利用超導材料在低溫下零電阻的特性:通過將 超導線圈置于制冷環境中達到超導狀態,由此產生強大 磁場并且不消耗電能。低溫一般通過浸泡在低溫液氦中 的方式實現。雖然磁體采用了真空絕熱結構,但由于結 構支撐等多種因素,不可能完全阻止熱傳導,所以液氦 會以蒸發的形式帶出導入的熱量。為減少液氦的蒸發, 磁共振配備了制冷系統,提供降溫減少液氦蒸發。 2018年,飛利浦推出了helium-free超導MRI產品,其采 用了Blueseal技術,將7L液氦完全封裝在容器中一次成 型,使該產品液氦使用量約為傳統超導磁體的0.5%。
磁體和探測器、球管均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影像設備 核心零部件。從“十二五”到“十四五”一直是重 點突破發展的醫療設備零部件之一。當前超導磁體 海外主要廠商包括英國Oxford、德國Bruker、日 本ASTEC,而“GPS”(GE、Philips、Siemens)均 有自己的超導磁體工廠。國內主要廠家包括寧波健 信、西部超導和濰坊新力等。國內聯影醫療、萬東 醫療、成都奧泰等企業現均實現磁體技術突破。
4. 海外龍頭公司分析
4.1 產品線對比
當前全球醫學影像市場仍為進口幾大龍頭公司壟斷,“GPS”(GE、飛利浦、西門子)三家占據 了全球60-70%的市場,其他廠家包括佳能、日立等。國內已經涌現了聯影醫療、東軟醫療、萬東 醫療等多產品布局的龍頭公司(產品線角度已和海外龍頭接近),以及邁瑞醫療、開立醫療等在部 分產品領先的公司。
4.2 GE醫療
GE公司(NYSE:GE)成立于1892年,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GE醫療是GE旗下的醫療健康業 務部門,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擁有約4.7萬名員工,2020年GE醫療業務收入超170億美元。GE醫療 當前業務覆蓋醫學影像、信息技術、醫學診斷、患者監測、疾病研究、藥物開發和生物制藥,其中 GE醫療的醫學影像設備產品線涵蓋DR、DSA、CT、MR、超聲、PET-CT等全部醫學影像品類,是 公司核心業務。 GE醫療從1979年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目前在我國共建有四大全球生產基地,GE的CT、MR、超 聲在國內的份額都在“GPS”三家中排名第一,在乳腺機領域也領先于其他對手。GE醫療在CT和MR領域技術積累深厚,產品梯度性好,代表技術包括寶石探測器、超低劑量 ASiR-V 迭代平臺、AIR 線圈技術等等。
4.3 飛利浦醫療
飛利浦成立于荷蘭,業務涉及生產照明、家庭電器、醫療等方面。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部 (Philips Healthcare)涵蓋醫學影像系統、臨床監護、家庭醫療等,銷售和服務團隊超30000人, 2020年收入超100億美元。飛利浦醫學影像業務條線同樣全面,覆蓋X光機、CT、MR、超聲波和 核醫學成像等設備。零部件方面,飛利浦2001年收購Dunlee,奠定了其球管領域的領先地位。 飛利浦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1985在華開設合資企業。2012年飛利浦在蘇州建成飛利浦醫療中 國影像基地。國內飛利浦在CT、MR、PET-CT領域份額略落后于GE和西門子,但在DSA、心臟超 聲等領域較為領先。(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飛利浦在球管技術技術方面領先,特別是其在MRC基礎上推出全球獨創的陽極直冷、雙支撐智能 焦點管球系統“iMRC冰球管”,使用動態飛焦點技術提升了提高成像質量,液態金屬軸承、陽極 直冷、金屬節段陽極,再次帶來超長壽命。飛利浦的Iqon使用的雙層探測器被認為是目前最優秀 的能量成像解決方案。
5. 國內代表企業分析
5.1 聯影醫療
聯影醫療成立于2011年,總部位于上海,公司同時在美 國、馬來西亞、阿聯酋、波蘭等地設立區域總部及研發中 心。當前公司共近2000名研發人員,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超過1500 項,牽頭承擔近40 項國家級及省級研發項目。 2020年,公司實現收入57.61億元(+93%),歸母凈利 潤9.03億元。2021年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
5.2 聯影醫療
通過持續進行高強度研發投入,公司當前已經構建包括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 器在內的完整產品線布局。公司累計向市場推出70 余款產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統(MRI)、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X 射線成像系統(XR)、分子影像系統(PET/CT、PET/MR)、 醫用直線加速器系統(RT)以及生命科學儀器。 公司產品現已入駐全國近900家三甲醫院,按2020年度國內新增臺數口徑,公司MRI、CT、 PET/CT、PET/MR 及DR 產品排名均處在行業前列。聯影先后推出了國產首款3.0T MR、國產首款70CM孔徑1.5T MR及行業首款3.0T MR、國產首款 320排CT、國產首款PET-MR、行業首款4D PET-CT、國產首款超高場動物用MR(9.4T)等產品, 在醫學影像極大領域均具備了國內領先地位。
5.3 東軟醫療
東軟醫療成立于1998年,經過20余年發展現已 擁有數字化醫學診療設備(CT、MRI、DSA、 GXR、超聲、PET/CT、RT及設備核心組件)、 MDaas(醫療設備和醫療影像數據服務)平臺、 設備服務和培訓、體外診斷四大業務線。公司在 美國、德國、阿聯酋、俄羅斯等9個國家設有子 公司,當前產品已經累計銷往全球110余個國家, 裝機量超41000臺。 東軟醫療于12月1日二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 請,計劃在主板掛牌上市。東軟醫療是國內CT領域的先行者,其創始團隊于1997年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國產品牌CT,此后 相繼推出了國產第一臺單層螺旋CT、雙層、16層、64層、128層螺旋CT以及能譜和寬體CT。
6. 核心觀點
醫學影像設備是醫療器械行業的第一大細分市場。全球醫學影像市場規模約440億美元,2020年 國內市場規模已達到537.0億元(出廠價口徑),2015-2020年 CAGR 12.4%,預計2030 年市場 規模將接近1100 億元。
醫學影像設備同時是醫療器械行業中技術壁壘最高的細分市場。醫學影像屬于典型的多學科融合的 產業,全球市場長期以來呈寡頭壟斷局面,“GPS”(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和日系廠商專 利和技術積累深厚,全球醫學影像的核心零部件生產技術也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高壁壘導致長時 間全球格局相對穩定。
國產企業正實現破局。聯影醫療、邁瑞醫療、奕瑞科技等整機和零部件廠商正隨著中國制造業能力 提升而逐步崛起,產品和國際龍頭公司的差距在快速縮小。國內市場在中低端完成進口替代的基礎 上正實現中高端國產份額的逐年提高。當前國內大型設備配置管理趨松,鼓勵國產替代政策方向明 確,國產產品高端轉型和份額提升、供應鏈自主可控、AI和云技術等技術融合和國產產品出海將是 行業趨勢。
報告節選: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劉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