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一期向大家介紹了從1927年建軍開始到1955年授銜的軍服演變,可以看到我們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外在體現,接下來我們繼續這一話題,看一看從1958年到1985年之間,人民軍隊的軍服又有了哪些改進與發展。上一期入口:人民軍隊軍服百年
上一期向大家介紹了從1927年建軍開始到1955年授銜的軍服演變,可以看到我們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外在體現,接下來我們繼續這一話題,看一看從1958年到1985年之間,人民軍隊的軍服又有了哪些改進與發展。上一期入口:
人民軍隊軍服百年歷史,感受各歷史時期人民軍隊形象(上)
58式軍服
55式軍服設計全面、精致,服裝樣式及肩章、領章、軍種、兵種和勤務符號都有著顯著的特點,自1955年開始配發以后,受到了全國人民和廣大官兵的擁護。經過兩年多的配發使用后,同志們對軍服部分細節也提出了一些不滿意的地方。當時要求改進呼聲最大的是戰士船形帽,很多人尤其是戰士們對這種帽子都很反感。一是過去美國兵和國民黨兵戴船形帽,船形帽和這些兵的形象聯系在一起的,人民子弟兵現在也戴這種帽子,感情上接受不了;二是船形帽的標準戴法是歪戴,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還有,原來55式各級軍官和軍士、兵的夏常服用料規定,將軍以上用毛嗶嘰,校官用柞蠶綢,尉官用斜紋布,軍士、兵用平布,差別大,影響上下級團結,再加上我國當時的經濟條件已不足以支撐這么大的被裝開銷。
1958年1月18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發布修改部分軍服、肩章、領章樣式的命令,這一版軍服被稱為“58式軍服”。雖然叫“58式”,但其實它不是一個獨立的軍服系列,屬于“55式”軍服的一個延伸版本。58式軍服具體改動為:軍官肩章服僅在節日、集會、出國、外交場合穿著穿,平時佩戴軍銜領章;1958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的決定,陸軍、空軍士兵船形帽取消,改為佩戴解放帽。陸軍、空軍軍官平時也佩戴解放帽,僅海軍軍官平時佩戴大檐帽。陸軍和空軍軍官大檐帽僅在節日、外交等場合搭配肩章時戴用。士兵軍服改為散袖口,校尉軍官取消冬季毛料軍服,夏常服和冬常服改為平布制作;海軍士兵大肩章取消,改為軍銜領章。
圖149:原55式的大檐帽、肩章、斜跨武裝帶軍服作為禮服使用。不再配發55式大禮服,所以1958年以后晉升新等級軍銜的軍官,并沒有高級別禮服。
圖150、151、152:“58式”軍官常服,不再佩戴勛略、軍銜改為領章、佩戴解放帽、不佩戴斜跨。新配發的軍服和士兵一樣,統一采用平面布料。
圖153、155: “58式”士兵常服,佩戴解放帽、上衣改為散袖口。
*五好戰士運動,始于1958年,止于1971年。當時出席全國青年第三次代表大會的解放軍代表向全軍發出了開展“五好”評比活動的倡議。五好的內容是:努力學習好、愛護武器裝備和一切公物好、消滅事故好、生產節約好、鍛煉身體好。1960年10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重新定義“五好內容”:在全軍青年中開展以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好、三八作風好、完成任務好、鍛煉身體好為內容的五好戰士運動。
*“超期服役”證章,是文革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頒發給超期服役老戰士的紀念章。那時候軍隊沒有志愿兵,也沒有士官,除了干部就是義務兵,下士、中士、上士軍銜也都是義務兵軍銜。超期服役的一般指軍隊的技術人才或連隊骨干,在義務兵:役期滿后自愿留隊服役的老兵。
圖154:那時海峽兩岸之間正在進行一場炮戰,為了減少傷亡,所有參戰的官兵均被要求佩戴鋼盔,當時我軍并沒有自己的制式鋼盔,裝備最多的,還是當年繳獲的大量日軍“90鐵帽”。
*1957年后,士兵開始在軍銜領章上佩戴軍兵種勤務符號,到了1960年,我軍對軍兵種符號進行了改進。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蘇交惡,原先蘇聯特色比較濃的符號圖形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比如原汽車兵的符號是以蘇聯的勞斯萊斯車為原型,因此就改為國產解放牌汽車。還有當時軍隊的一些編制體制和結構作了較大變動,其中增加、調整了許多兵種專業,比如特殊工程、水電工程等新的兵種和單位。
圖160、161:海軍岸勤士兵和海軍航空兵士兵不再穿著士兵服,而是換發和陸軍版型一樣的藏藍色常服、佩戴解放帽。
圖162:海軍士兵大衣大肩章取消,改為軍銜領章。
圖164:58式軍服其實并沒有全部取消船型帽,海軍的潛艇部隊還保留船型帽,直至1965年。
圖166、167、168:隨著空軍的發展,飛機種類的增加,飛行高度和飛行區域的改變,超音速度飛機開始裝備部隊,原有飛行服已不能完全適應飛行需要。1959年開始,部隊裝備了高空代償服和抗荷服,要求飛行服能與其配套穿用,故在飛行服規格尺寸、制作工藝上做了改進,增加了絲襯衣褲和毛襯衣褲,形成了59式飛行服。59式行服樣式與56飛行服相同,加肥了尺寸,褲腰部增加了兩個與代償服配套的導管插孔。
圖171:這一時期的空軍地勤工作服裝采用藍色夾克式罩衣、工作褲,具有耐磨、抗油污、易洗滌、便于作業等特點。
圖177:1961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公安部四局所屬的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重新劃歸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名稱改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并于1962年6月實行武警軍銜制,軍銜與解放軍陸軍相同。以前有軍銜的予以恢復,沒有軍銜的予以評定并授予軍銜,武警軍銜的最高級別為武警上將。此時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服裝樣式與58式解放軍陸軍軍裝完全相同,僅帽徽存在一定的區別,武警帽徽的八一五角星后面有公安盾。1963年2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更名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但是指揮機構、制度、帽徽、軍銜等級都不變,就是改個名字而已。
62式軍服
圖179、180::為了進一步改善冬季服裝的質量和適用性,進行了以冬服結構配套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冬服,取代了因經濟原因長期裝備部隊的“老棉襖”(圖178)。1961年10月9日,軍委辦公會議通過配套服裝改革方案,1962年定型生產,定名為“62式”,于1964年裝備部隊。
65式軍服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三年自然災害,使國家經濟實力受到嚴重損害,黨和國家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官兵關系。55式軍服面料和軍銜制,當時被認為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我軍過去沒有這種制度,一樣打勝仗;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等級表面化,助長了個人名位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利于革命化建設,不利于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等等。
1964年底到1965年春,總后勤部等單位詳細討論了軍服改革的問題。當時的主要思路是節約、實用。
毛呢面料的軍官禮服、大衣、常服,士兵的皮鞋等都要求停發;
改進顏色、染料、染制方法,讓軍服更不容易褪色;
對于帽徽,認為55式帽徽五星小,不夠鮮明。
領章上的軍兵種勤務符號既浪費國家的金屬、又有泄密的嫌疑。
海、空軍軍種色黑色和藍色不符合紅色的“優良革命傳統”。
最后在充分體現“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力求大方、美觀、樸素、節約,官兵一致,適合于地65式軍服誕生了,65式軍服是人民軍隊列裝時間最長的一款軍服,也成為了幾代人的經典回憶。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65年6月開始取消了軍銜制。65式軍服是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后中央軍委批準裝備的制式服裝。
65式軍服的樣式其實并不是重新設計的,而是基本保持55式服裝式樣。具體改動為:
一、取消大檐帽,戴解放帽;
二、取消軍銜肩領章,一律佩戴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三、陸軍軍服和空軍上衣的棕綠色改為草綠色, 被稱為“國防綠”。軍官與士兵由上衣口袋多少區分,軍官上衣有四個口袋,士兵上衣只有胸前兩個下挖袋,女軍人夏裝取消裙服,女戰士與女干部夏裝相同;
四、軍官取消毛料服裝,全軍官兵一律采用布制服裝;
五、海軍官兵軍服顏色一律改為灰色,水兵取消水兵服,穿著與陸軍士兵相同式樣的軍服。
但在最初的幾年,原陸空軍的55式軍服繼續配發,與65式軍服混穿, 既有棕綠色(實際上更接近于土黃色),又有草綠色。
圖181、182:65式陸軍基層干部軍服全身為草綠色,面料采用斜紋棉布。佩戴草綠色解放帽。扎褐色人造革制外武裝帶,帶頭扣為鋼制鍍鉻。一般使用軍用膠鞋(即解放鞋)、軍用黑布鞋,高級干部為皮鞋。夏季部分配發棕色涼鞋。冬季部分配發棉布鞋、翻毛皮鞋。
圖183:冬季陸軍干部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干部冬大衣采用水平下挖兜,有兜蓋。
*帽徽為鋁制烤紅漆,初期固定方式為三點,后改為中間橫孔方式,用鐵絲穿在軍帽上;
領章正面為紅色平絨布,背面為白棉布,有“部隊代號”、“姓名”、“血型”的印戳,為戰場上傷亡軍人采取救護、統計措施提供依據,分四周扎線(前期)和膠裱背(后期)兩種。
圖184:在剛換裝初期,還保留了許多五五式、五八式軍服作為過渡,衣服為褐黃色平紋或人字紋、斜紋棉布。
圖185:陸軍戰士夏服,帽檐扎z字線(大約1970年開始換用帽檐有填充物無扎線的解放帽),衣服為國防色細棉布面料,黃色帆布武裝帶。
圖186:冬季陸軍士兵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士兵冬大衣采用斜插下挖兜,無兜蓋。
*衣扣為褐色膠木扣,外露軍衣扣為球面圈邊銅腳,內藏衣扣和褲裙扣為四眼正平面背球面。
圖187:在冬季軍事沖突中,國防綠色的軍服無法在冰天雪地中“藏身”,所以士兵在作戰中將白床單披在身上做偽裝。
圖188::這個時期的坦克工作服也開始改進,取消了馬褲改成直筒褲,上衣下擺也改成內扣,顏色改成和65軍服一樣的國防綠色。
圖189:65式防毒面具+66式防化服,這種防化裝備,是為了我軍能夠在某修正主義大國的核打擊下擁有反擊的能力。
圖190、191:六五海軍干部夏服,解放帽、衣服顏色均為灰藍色,面料分咔嘰布和艦艇毛呢兩種,褐色皮革武裝帶。
* 1967年5月,總政治部向全軍指戰員頒發特制的毛主席像章和“為人民服務"語錄章。
佩戴毛主席像章的熱度持續了好多年,70年代初期才開始降溫。頒發后的幾年中,這一套特制徽章的金黃色也不盡相同,因此民間有一批、二批、三批星,和特批星之說。
圖192:冬季海軍干部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干部冬大衣采用水平下挖兜,有兜蓋。
圖193:冬季海軍士兵冬帽統一為栽絨帽或剪羊絨帽,士兵冬大衣采用斜插下挖兜,無兜蓋。
圖194:六五海軍戰士夏服,解放帽、衣服顏色均為灰藍色,面料分咔嘰布和艦艇毛呢兩種,淺灰藍色帆布武裝帶。
圖195:為了適應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從衛生、舒適度上考慮,海軍潛艇兵還配發有工作服,上衣是夾克式工作服,小翻領緊袖口,黑色膠木紐扣,下身是背帶式工作褲,褲腳有內置式收繩調節松緊。上衣肘部、褲子膝蓋及襠部有加強設計。
圖199: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氣溫相差很大,空軍地勤還配發有地勤棉工作帽、地勤棉工作服、地勤皮手套。
圖202、203、204:六五陸、空軍女軍人夏服,夏帽為解放帽,顏色國防綠;六五海軍女軍人夏服,解放帽、衣服顏色均為灰藍色;冬服同男軍人,佩戴栽絨帽或剪羊絨帽。
71式軍服
1971年傘軍率先開始裝備71式軍服。其軍服的樣式無變化,但服裝面料改為我國自行研制,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研制了滌錦棉三元混紡布單軍衣(滌綸占50%,錦綸占17%,棉花占33%),這種面料俗稱為“的確良”。這種采用“的確良”面料制作的軍服,定名稱71式服裝。1973年起陸續裝備部隊。71式軍服提高了軍服牢度,改善了外觀,減輕了重量,使我軍軍容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不過因為的確良面料較薄,有些軟,用它制作的軍帽容易趴在頭上。人們也想出了辦法,用報紙疊成長條,支襯在帽子里邊,這樣帽子就站起來了。
70年代初,從事特殊任務的軍隊團體部門,如:外事機構、專業文工團,又開始配發毛料65式軍服。其中尤以1972年迎接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的儀仗隊,特備配發的限量版毛料軍服和大衣,最具代表性。
圖205:從1973年開始,全軍軍級以上干部開始配發毛料軍服。
圖206:的確良面料比棉布要耐磨許多,而且挺括、易干、色彩鮮艷。戰士的褲子有了難得的褲線,褲腿膝蓋的地方不會再因為穿久而鼓起大包。
圖207、208、209:外事機構、專業文工團,三軍儀仗隊開始配發毛料65式軍服。
*71年以后陸、空軍士兵配發國防綠色帆布外腰帶。
74式軍服
從65式剛剛配發,艦艇部隊就反映:不適應海上作戰、訓練、執勤的要求,也不適應艦艇的生活環境。但海軍服裝改革好事多磨,直到1974年5月的74式軍服。海軍軍服基本恢復了以藍白為基調的55式軍服的樣式。
1974年5月1日,經毛澤東主席批準,海軍服裝全部恢復了1955年的顏色和樣式,改動為:一、干部戴大檐帽,戰士戴水兵帽、穿水兵服;二、全軍女軍人配發裙服;三、全軍女軍人軍帽改為無檐軟帽,帽頂有軍種牙線,陸軍正紅色、海軍白色、空軍天藍色。
74式軍服一經亮相,立刻得到軍內外廣泛好評。而其中最神氣的莫過于海軍了,軍服立馬從最不好看變成了最好看。甚至在每年征兵時想當海軍的男女青年都大幅度增加。
圖210:由于是分批發放,許多單位一時發不下來,有性急的老軍人就把擱置9年的55式軍服拿出來,釘上兩片紅,給大檐帽安上紅星,自己先換裝了。
圖211:74式海軍干部夏制服,上衣、帽頂為漂白色,帽墻為黑色,褲子藏藍色,面料的確良,帽子牙線為漂白色,革制武裝帶。
圖212:74式海軍干部春秋制服,衣服、帽頂為藏藍色,帽墻為黑色,面料的確良,帽子牙線為漂白色,皮革武裝帶。
圖213:74式海軍海勤干部冬服,衣服、帽頂為深藍色,帽墻為黑色,面料毛呢(海岸干部冬服面料為咔嘰布或滌卡布),帽子牙線為漂白色,革制武裝帶。
圖214:74式海軍水兵夏服,上衣、帽頂為漂白色,帽墻為黑色,面料的確良,帽子牙線為漂白色,藏藍色帆布武裝帶。
圖215:74式海軍水兵春秋服,衣服、帽頂為藏藍色,帽墻為黑色,面料的確良,帽子牙線為漂白色,藏藍色帆布武裝帶,水兵春秋服及夏服的袖口、披肩、護胸為蔚藍色,袖口、披肩印四道白邊,代表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
圖216:74式海軍艦艇水兵冬服,衣服、帽頂為深藍色,面料毛呢,袖口、披肩、護胸為深藍色呢子,藏藍色帆布武裝帶。
*74式海軍戰土服的軍帽改回了55式的蘇式水兵帽,佩戴65式的紅五星帽徽。帽墻釘一圈黑色飄帶,飄帶上的文字改成成本較低的金粉印刷,不再使用刺繡。非常突兀的是,在極左思維下,一方面由于過于“洋氣”的水兵帽在當時的審美氛圍中顯得格格不入,另外根據歐式水兵帽飄帶的歷史淵源是紀念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陣亡的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這一寓意,“四人幫”以不能為帝國主義披麻帶孝為由,將水兵帽上的飄帶縮短,不再有飄在腦后顯得“洋氣”、“張揚”的部分,而只圍繞帽墻一圈。“四人幫”被粉碎之后,水兵帽后的飄帶得以恢復。早期續用55式水兵帽庫存材料生產或沿用此款式生產的版本,體現在飄帶上金粉印刷繁體字,并將飄帶剪短。后期使用簡體字,飄帶完整。
圖217:74式海軍潛艇兵著水兵服,佩戴新式藏藍色帆布船形帽,無帽徽、無牙線(也有的士兵佩戴55式庫存)。
圖218:74式海軍海岸(包括岸勤、岸炮)戰士冬服,海岸戰士一年內除規定的時間穿水兵服戴水兵帽外,冬季著合領罩衣,衣服、裁絨帽為藏藍色,咔嘰布或滌卡,藏藍色帆布武裝帶。
圖219、220、221:74式女軍人形象得到提升,重新配發無檐帽和前面兩折款裙子,其中陸軍為草綠色,海、空軍尉藏藍色“的確良”軍裙。陸、空軍女軍人無檐帽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無檐帽上邊緣有軍種色牙線,其中陸軍為紅色,海軍為白色,空軍為天藍色。
78式軍服
在1978年,我軍軍服又進行了改革。主要是進一步擴大采用化纖材料,以減輕整體的單兵負荷,特別是冬季軍裝的重量。罩衣面料多用更加結實耐磨的滌卡混紡布。為南方夏季炎熱地區增加涼盔,配發了更加輕薄方便的兩用襯衣。
特別是在那場南疆自衛戰爭中,對65式軍服進行了諸多實用性改進,使軍服更加適用戰場上的需求。
圖222:78式女軍人服增加了收腰效果,并將前面兩折裙改成六折裙子,陸軍也改成藏藍色裙子,至此,三軍女軍人裙子形成統一。愛美的女兵們在穿著裙裝時,會偷偷的把裙腰窩上一圈系好,這樣裙子會短一些,顯得青春活潑一點。
圖223:78式士兵外腰帶也換成了人造革材質,與干部相同。
圖224:南疆戰斗開始之后,前線官兵們開始打綁腿,步兵官兵們戴著解放帽(炮兵部隊佩戴鋼盔),紅領章,紅帽徽作戰。但是經過戰斗之后發現,解放帽無法應對爆炸破片、流彈等;紅領章、紅帽徽使戰士們暴露在南疆的叢林中。
圖225:隨著戰爭的推進,步兵傷亡的加大,各前線部隊開始佩戴鋼盔,各種庫存鋼盔開始使用,其中也有的部隊開始佩戴我國第一款制式鋼盔“GK80盔”的早期試驗性。縱觀整個南疆反擊戰,佩戴鋼盔的步兵所占比例還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步兵還是一頂解放帽。
*南疆作戰中,敵人善于在谷底和山間小道上挖掘陷阱,一米來深的豎洞,或方或圓,阱底插著竹簽,尖頭朝上,甚是駭人。為了南疆作戰官兵的足下安全,消除“地面恐懼感”,部隊在出境之前配發了帶鋼板的防刺鞋。防刺鞋沿用傳統的解放鞋樣式,但鞋幫改用加厚的軍綠帆布,比普通的解放鞋要深得多,鞋幫高過腳踝,可以掩住腳面和腳脖,鞋帶粗似黃豆,長近1米,穿鞋帶的氣眼多達12個。這種束緊的高腰鞋也可以有效防止南疆水網稻田的淤泥把鞋子吸掉。可能是鞋底有“鋼板夾層”的緣故,防刺鞋的橡膠質鞋底比普通解放鞋厚重許多也硬挺許多,鞋底紋理粗大。
*南疆之后后,前線作戰人員普遍反映65式軍服不符合戰場環境要求,人體輪廓被完整保留,隱蔽效果差,尤其不能滿足小股部隊突擊、偵察等任務的需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總參某部開始模仿外軍迷彩服的設計,先后推出了多款迷彩服,小批量地生產配發給對越作戰的偵察兵,但都不能防紅外偵測,偽裝效果一般。1981年,總參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針對南方山岳叢林地區環境地貌,研制出國內第一款阻燃、防晝間可見光和防夜間微光及近紅外線°觀察的偽裝衣(當時還沒有迷彩服的叫法),經工程兵產品定型委員會審定,該偽裝衣的各類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被正式定名為81式偽裝衣。81迷彩的主要花色(圖案)有林地型、荒漠型兩種。
圖226:林地型是以英軍DPM為藍本設計的,適用于春夏季節。迷彩圖案由五種不同顏色、類似葉片的斑塊構成,因此很多人稱其為“五色大葉”或“大五葉”。
圖227:荒漠型是模仿美韓早期的“獵鴨者迷彩”,適用于秋冬季節,迷彩圖案由五種不同顏色的斑塊構成。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何稱其“獵鴨者迷彩”,而是稱其為“五色斑塊迷彩”,也有人稱“豹斑迷彩”、“五色碎石花迷彩”或“碎石迷彩”。
圖228::專門為南方熱帶部隊配發的81式陸軍夏季制式襯衫,草綠色,小開領,兩個胸貼袋,褐色四眼膠木扣,面料棉布,革制武裝帶。
圖229::81式海軍戰士短袖制式襯衫,小開領,兩個胸貼袋,白色膠木扣,面料的確良,革制武裝帶。
*在陸軍南方熱帶部隊和海軍南海駐島部隊中,還配發木質涼盔。
圖230:在這一時期,空軍飛行員開始佩戴飛行頭盔,從此告別了落后的防風皮帽。
本期就到這里,回憶了幾代人的芳華,下一期,我準備畫85式軍服-87式軍服的介紹,敬請期待。
圖片為作者所畫,恐有瑕疵,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也歡迎朋友們一起討論,共同學習,感謝!
劉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