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無限極說品牌:春節將至,正是糖果消費旺季。徐福記作為新年糖果最有名的品牌之一,被許多人的喜歡,但許多人不曉得徐福記的生長之路,無限極小編為您解讀。如今提到糖果、糕餅,人人都說得出徐福記這個品牌,從廣東東莞起家的徐福記,與在天津發跡的康師傅,
無限極說品牌:春節將至,正是糖果消費旺季。徐福記作為新年糖果最有名的品牌之一,被許多人的喜歡,但許多人不曉得徐福記的生長之路,無限極小編為您解讀。
如今提到糖果、糕餅,人人都說得出徐福記這個品牌,從廣東東莞起家的徐福記,與在天津發跡的康師傅,一南一北成為臺商在大陸運營食品業成功范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家公司在2011年,就被雀巢以17億美圓收購60%股權,但還好徐氏兄弟仍掌控徐福記40%股份。
四兄弟的“糖果王國”
徐福記前身是臺灣的徐記食品,由徐家四兄弟:徐鐠、徐乘、徐沆與徐梗共同創建。來大陸前,徐福記在島內做了14年的糖果,被業內譽為“金字招牌”。
2014年,徐福記的銷售額曾經打破60億元,在十幾年時間里,徐福記的銷售網絡掩蓋全國,在每日產能超越1500噸。已經到了如此規模的徐福記,卻非常的低調,不由令人對這家賺著13億人錢的糖果企業愈加好奇,賣零食出身的徐福記憑什么這么賺錢?
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地域的經濟遇到瓶頸,島內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使糖果的盈利越來越小。四兄弟磋商著到人工成本低的地方去開廠。最后,將“糖果王國”的大本營設在中國大陸。制糖原料、香料、棕櫚油等從東南亞進口。
福建、廣東占有50%的大陸消費市場,是零食業者必爭之地。1992年,四兄弟在東莞租了一塊地,搭起幾間廠房,負責糖果代工,公司一切代工糖果全部用于出口。
當時,大陸的糖果市場還沒有成形,只要過年,大家才會買糖吃。隨著經濟發展,大陸消費者收入增加后,對糖果糕餅的購置才能也會隨之加強,他隱約感到時機來了。以外銷市場為主的徐家兄弟,決議搶占大陸市場。徐福記的品牌正式降生。
如何設計具有品牌特征的風味,成了徐福記的難題。徐乘看準了中國人愛過喜慶節日的傳統,專為設計了新年糖,結果一炮而紅,成為中國新年糖的代名詞。
“三張王牌”搶占市場
王牌一:軟糖
當時的國內糖果市場的主流是奶糖,軟糖一登陸賣場,卻全場驚動。接著又陸續上架冰糖、什錦糖……對軟糖來說小孩子喜歡吃,市場容量大,又沒有幾企業參與競爭這個成了徐福記的第一張王牌。
王牌二:銷售
徐福記打品牌戰初期,碰到多起仿冒產品事情。很多仿冒商拿一個徐福記的箱子,里面擺上其他公司的糖果賣。于是徐福記決定,用“品牌專柜”的方式,在各大銷售點用桶子裝滿散裝糖果,配上精巧的海報,能夠快速讓人記住這個品牌
王牌三:價格
疾速翻開市場之后,徐福記沒有停下來。推行產品“統一價錢”戰略,是徐福記獲得市場份額的第三張“王牌”。當時國內買散糖,同一品牌的糖果,假如類別不一樣,價錢也不一樣。分類稱重結賬,很費事。
而消費者只需記住徐福記的糖果都是一個價錢。再加上徐福記的產品多種多樣,消費者的需求一下子得到滿足。
產品太好賣,代理商變相提價,終端市場被攪渾了水。2000年,徐乘重新考慮徐福記的戰略定位,決議不再單純地依托代理商,轉向與賣場樹立直接的供銷關系,直接掌控消費終端。
從2000年起,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連鎖超市紛繁進駐中國。徐乘看準機遇,將徐福記專柜開進這些大賣場,慢慢翻開了財路。短短幾年,徐福記將觸角伸向了天山南北以至青藏高原。除了大賣場跟進之外,徐福記還構成了單體店、便利店、代理商、小商店等渠道。
從1998年到現在,徐福記一直保持著國內糖果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企業。
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