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我國的基建發展日益壯大,對于運輸車輛的需求也激增了不少,我們在路上最為常見的就是后八輪或者前四后八拉土車(泥頭車、土方車)。之所以采用此類驅動形式的車輛,因為他們的后輪為雙驅動,在工地內的脫困能力會比單驅來的好,因此被人們廣泛的應用于土
隨著我國的基建發展日益壯大,對于運輸車輛的需求也激增了不少,我們在路上最為常見的就是后八輪或者前四后八拉土車(泥頭車、土方車)。
之所以采用此類驅動形式的車輛,因為他們的后輪為雙驅動,在工地內的脫困能力會比單驅來的好,因此被人們廣泛的應用于土石方運輸。
記得在90年代-2000年初期的時候,前四后四車型還未正式推出,后八輪與單橋車是道路運輸市場的主力軍,具有載重大又耐用的特點;而現如今由于車輛自重以及載重政策的限制,后八輪車輛用于長途物流運輸以及公路運輸已經是非常少見。
北奔NG80歷史
在早期國內的車輛制造工業相對落后,許多車企剛起步時還需依靠國外的技術支持,1988年中國兵器總公司與奔馳商談,最終達成了一致,在人民大會堂簽定了合作約定,這時引進的第一部重卡就是奔馳的NG80,并交給了內蒙古第一機械廠生產。
于是就有了北奔這個品牌;隨著北奔與奔馳的合約到期,雙方終止了合作,北方奔馳也開始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不僅更換了車標,北方奔馳也變成了北奔重卡。
當年的引進的奔馳NG80也一直活躍在市場上,只是名稱變成了北奔NG80,正是這一代經典車型為我國的交通運輸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無畏年限,勇往直前
這次在磚廠的角落里看到了一部北奔后八輪,由于這款車型已經是十年前生產的了。
隨著國內排放的升級以及車輛的使用年限到期,不少車子都報廢、退役了,加之筆者地處祖國版圖的南方,北奔重卡作為內蒙古包頭的車企,其車型能夠在南方的可見度相對較低。
筆者當地有使用北奔NG80牽引車來作為散裝水泥運輸,而且是LNG版本的車型,這款北奔NG80牽引車上的駕駛室正是以早期引進的奔馳NG80底盤基礎上進行了設計升級而來。
雖然是幾十年前的車型,但它的駕駛室內部空間設計十分的合理,能夠給用戶帶來不錯的駕乘感受。
這次所見的這部北奔NG80后八輪,雖然是國三排放的車型,車輛也使用了十年之久,但是整體的底盤框架與動力依然很穩定,可見北奔重卡在早期的造車工藝是值得肯定的,這其中包含了多少研究人員與裝配人員在背后的汗水與努力。
排放升級這個事情確實對很多卡友都有所沖擊,現在的造車工業正在不斷提升,國產車輛的使用年限也應該更長,如果不是由于排放的限制,無法年審與區域限行,相信國三排放的車輛依然可以平穩的行駛在路上。
那么悍將就應該止步于此,被排放的限制所打倒嗎,其實不然,如果應用于廠區內轉以及工地內轉的話,還是非常合適的。
前提就是需要車輛的功能都能正常使用,不能對行駛安全造成威脅的情況下,這臺北奔NG80正是最現實的一個例子,相信在各地還有很多像它一樣的“老家伙”,依然還在一線的崗位上奮斗,“內轉”也成為了國三車輛最合適的歸宿。
現在的北奔重卡
近幾十年里國內的工業發展迅速,各主機廠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對新產品的研發,最后能夠勝出的佼佼者正是那些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與能夠迎合上時代發展潮流的車企。
北奔重卡作為上個世紀即生產重卡的企業,并沒有好好的利用好自身的基礎優勢,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仍然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這也成為了它發展上最大的絆腳石。
如今北奔重卡在人們的視野里并不是很常見的車型,相對比一汽解放、二汽東風、福田歐曼等車型來說,北奔NG80作為上個世紀的產品,在現如今的競爭力必然不足。
面對其他朝著國際標準看齊的對手,北奔重卡能夠拿得出手的車型也就只有V3系列的車型,總結出一句話,還需繼續努力,不然有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車輛介紹
從外觀方面上來看的話,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洗禮,車漆依然保持在較為完好的狀態,并沒有出現過多的開裂與褪色情況,車頭前臉使用了整版的塑料前中網,北奔重卡的車標在常人的眼里來看,無非就是“胖”版的奔馳,在無形中增加了品牌的辨識度。
鐵質的保險杠能夠增強日常中的耐用度,這也是這么多年來依然能夠保持完好的主要原因,雖然表面的車漆已經掉了,漏出了鐵皮,但是其穩固性依然很強,不影響正常的使用。
車燈采用的是碩大的鹵素光源,原車燈光已經無法使用,用戶在后期加裝了LED燈組,保證在夜間的良好照明。
后視鏡采用的是實用的門鏡風格,這個設計風格也從上個世紀一直沿用至今,這很直接的證明了,這項設計是被人們所認可的,如果不好用的話,難免在中途的改款中會被其他款式所取代。
這款后八輪自卸車的駕駛室僅為單排,作為礦用或者短途轉駁的自卸車,臥鋪對它來說的實際意義不大,倒不如縮短駕駛室的長度來增加貨箱的裝載量。
因此它的駕駛室在側面看上去顯得有些單薄,兩側的車門上均采用了“假側窗”的設計,增強了視覺上的協調感。
轉向燈設置在輪拱的上方,這個寬大的輪拱與現如今在售的NG80車型保持一致,在日常的實用性較高,用戶通過雙層蹬車踏板能夠借助這個輪拱的角度來完成蹬車動作,并且還能夠有效的防止輪胎轉向時甩起的泥漬,保持駕駛室與貨箱外觀上的整潔度。
車輛底盤兩側的布局規整,與現在的新款車型相比仍舊不顯落后,兩側均配備了側面的防護欄,在工地內行駛時能夠有效的保護底盤兩側的零部件,油箱與儲氣筒等部件均采用鐵質造成,在耐久度與硬度上都有著不錯的表現。
這個強壯的貨箱在外觀上看的話,有些礦用自卸車的感覺,北奔NG80雖然是一部普通的后八輪,但他實際的裝載量堪比小型礦用自卸車,貨箱兩側邊板都采用了粗礦的槽鋼材質,在日常運輸中十分的穩固,貨箱前部的“飛機翼”也十分的顯眼。
由于它的行駛路程較短,所以無需使用剎車淋水,貨箱前部缺少了水箱的身影,總是有些空落落的感覺,貨箱兩側的擋泥板已處于缺失的狀態,漏出了它強壯的底盤結構。
貨箱尾門采用自開的方式,對于日常的卸貨也十分的便捷,但需要注意卡貨的情況,避免升斗后“坐飛機”的情況發生。
之所以這部老車能夠依然經久耐用,其中離不開它成熟穩定的動力總成,后期的北奔NG80國產版本提供了多種動力總成。
可選:濰柴、大柴、上海日野、華柴動力,其中在實際上使用最廣泛的當屬濰柴動力,這部車正是搭載著濰柴WP10.290NE31發動機,排量為9.726L,最大輸出功率213KW,扭矩為1160Nm,在1600RPM即可爆發最大扭矩轉速。
匹配法士特9擋手動變速箱,整車的彈簧片數為10/13,速比不詳,濰柴搭配法士特的組合在穩定性上更強,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很多新車型常見的搭配。
在實際使用中,毫不夸張的講,雖然這臺老車的年代已久,但是在動力的爆發上比江淮格爾發、陜汽德龍等新車來的強。
舒適性良好
如果你認為上個世紀的產品在舒適性上肯定很差的話,那么你就錯了,這款北奔NG80的駕駛室上,居然配置了氣囊座椅,雖然駕駛室整體的舒適性不如現如今的四點懸浮式減震,但是起碼有了氣囊座椅的加持能讓它的內飾不顯的那么不堪。
單排駕駛室的座椅已經緊緊的靠在了駕駛室的背板上,后方并沒有多余的空間來放置物品,乍一看這空間確實是有些緊湊。
整個中控臺呈“凸”字型,中控的功能區域能夠更好的兼顧主副駕兩側的駕乘人員,中間座椅的位置也成為了儲物槽,一句話簡述:內部可使用的儲物空間很充足。
車主后期加裝了車載空調,由于駕駛室的前通道并不是聯通的狀態,所以將空調加裝在了中央區域的位置,可以使出風口可以靈活的控制方向,對車內乘坐人員做到冷氣全覆蓋。
編外語
相比現在市面上眼花繚亂的新車型來說,筆者更加喜愛像北奔NG80這樣的老車,因為它們的靈魂是現在新車不能比擬的,雖然早期的車輛許多小零件都是依靠人工來制造的,不像現在全自動機器來的那么精細。
但是它們的質量確實是值得肯定的,希望這部經典的老車能夠在此多存留幾年,能夠讓后人多見見它的容顏,但逃不過消失離去的那一天,好好珍惜與它相見的每一面。(文/卡家號:Truck)
王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