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多個年頭,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人櫛風沐雨,對內解放思想,持續改革,對外走出國門,擴大開放,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發生
從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多個年頭,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人櫛風沐雨,對內解放思想,持續改革,對外走出國門,擴大開放,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沐浴著陽光,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果,但回首過去,改革開放的春風并不是一下就吹遍了祖國大地,改革開放之路困難重重。
以往我們似乎總是只能看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優勢和益處,即便是在1978年12月份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宣布未來黨要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時候,就面臨著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現實。
從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1980年的物價上漲、1985年的物價上漲和1988-1989年連續兩年的嚴重通貨膨脹,中國勇敢邁出了向市場經濟體系探索的第一步,然而遭受了重創。
而在溫鐵軍看來,上世紀80年代中國市場體系幾近崩潰的原因,根本上竟是因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太過于透明了,具體如何呢?
一、何為通貨膨脹?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發展速度取得的成就都令世人矚目,然而,通貨膨脹是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進程中已經遇到過并且未來也無法避免的重大難題。
誠然,現今中國經濟發展十分平穩,但也無法完全杜絕通貨膨脹,尤其是在全球化深度發展的現實之下,世界經濟發展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態勢。
然而對于通貨膨脹的根本成因和本質至今都未能得到解決。許多專家對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頻繁爆發的兩次通貨膨脹進行了分析,試圖根據以往的發展經驗和教訓為未來提供一些建議,結果發現或許通貨膨脹的成因并沒有那么簡單,其背后的成因極為復雜。
在世界范圍內對于通貨膨脹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在西方社會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在理論上對于通貨膨脹的總結十分豐富,但不同觀點之間存在許多差別,這也側面表征了每一次通貨膨脹,每一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爆發的通貨膨脹都有不同的成因和表現。
一般來說,對于通貨膨脹的定義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派別,其中“物價派”代表認為通貨膨脹鮮明的表現為普遍的物價水平或者是總價格水平的上漲,主要表現為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在持續、劇烈的上漲。
而在“貨幣派”看來,通貨膨脹主要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并且從而帶來的物價的上漲,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就是貨幣的過度發行。
對于通貨膨脹的研究持續到現在,仍舊存在許多種不同的定義和觀點,但是通貨膨脹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其背后勢必存在許多復雜的成因,但考慮到中國初步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特殊背景之下,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當時的經濟體制太透明了。
二、第一次通貨膨脹:1979-1985年的經濟危機
1.經濟體制帶來的全方位的價格波動
粉碎敵對分子之后,全國對于經濟建設步入正軌的呼聲異常高漲,尤其是鄧小平開始重新回歸到中共中央核心領導班子之后,再一次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藍圖中。
為了促進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把全國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加快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的優越性。
除此之外,也提出如今中國經濟管理體制中存在許多弊端,包括過多地依靠行政辦法來管理經濟,計劃太死,管制太多,導致企業權力太小以至于無法很好的發揮出價值規律的作用。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國家對于經濟體制的改革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要將單一的計劃調節改為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以此對價格進行重新調整和界定。
二是將企業從國家行政機構的附屬物改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在保證國家統一領導的基礎上擴大企業的自主經營管理權,三是政府在進行宏觀管制的同時,必須要正確處理好市場和計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意見下發之后,成效顯著,主要表現為在某一段時間里各個領域的經濟發展和價格的波動,表現為:農村經濟發展與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為了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進行了所有農產品價格的調整,縮小了工農產品交換的差價,改善不合理的比價結構;
工農小商品市場的貿易發展和小商品的價格波動,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產品的價格波動。在經濟體制改革之下,全國經濟發生了一定的好轉和進步,但是舊的、不合理的工業品價格體系固定不變,并且許多生產資料特別是初級工業領域的生產要素價格偏低,成為了引起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
由于工業品價格在整個物價指數中占據的比重較大,而價格的提高有需要強大的財政實力作為支撐,在當時連年財政赤字的大背景之下,國家亟需采取措施來應對和緩解價格不合理變動帶來的問題。
2:國家宏觀調控:有效得到了遏制
根據當時的相關數據表示,這一次價格波動從1978年開始持續到1984年,在七年的時間里,物價指數分別為0.7%、2%、6%、2.4%、1.9%、1.5%和2.8%,可以看出在1980年的通貨膨脹率最高,1983年的通脹率最低。
盡管比起其他國家,這一次通貨膨脹的峰值水平不高,但對于當時第一次進行經濟體制確立和改革,經歷第一次物價波動過程的中國來說,通貨膨脹率平均漲幅為1%的年均水平,已經非常高了。
有專家分析指出,這一段時間由于國家對于市場經濟還尚未完全放開,商品物價基本上仍舊處于計劃控制之下,經過及時的宏觀調控,使得通脹壓力基本在1981-1984年之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所以讓通貨膨脹現象并不十分明顯。更多的人將這一段時期價格不合理的變動稱作為結構性的物價上漲,而不是全面的通貨膨脹。
三、第二次通貨膨脹:1989-1990年的經濟危機
1.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入
經歷了上一個階段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帶來的問題之后,中國對于市場經濟有了初步的了解得與其應對,于是國家開始了進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并且根據中國中央政治局和七屆人大會議對1987年經濟形勢向好發展的判斷,使得原本一度因為經濟形勢不穩,國家財力承受力不足等許多因素阻撓之下,在價格改革上也終于開始把步子放開。
在第一次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不僅在程度上進一步深化,還將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域擴展到金融、銀行、財政、流通等更多更全面的行業。
然而進入1988年之后,社會經濟發展中同時暴露出來的幾個方面的尖銳矛盾將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提上日程,鄧小平表示,“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價改革是繞不開的。
物價總水平的急劇上升,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和社會環境的不穩定因素,為了促進改革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國家結合前幾年的物價改革經驗,加強了物價管理工作,也陸續發布了物價指導性規定,要求實行全國統一限價,所有行業必須遵循國家發布的價格。
由于宏觀調控不到位,1987年中國經濟繼續過熱,增長率達11.6%,1988年為11.3%,預算外投資膨脹無法控制,1988年7月份,物價上升幅度已達19.3%,創歷史最高記錄,各階層群眾產生通貨膨脹預期。
但此時,仍準備進行全面的價格改革,結果成為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搶購風潮的導火索。
2.國家透明的宏觀調控:使得中國市場體系幾近崩潰
對于這次強烈的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中國政府明確必須要對此進行宏觀調控,然而基于以往的經驗進行了有限的控制之后,不僅沒有有效降低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通貨膨脹率,反而還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經濟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實施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歷了第一次嚴重的通貨膨脹,從上述列出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導致這次物價上漲的原因在于供給不足,而消費太多,大家紛紛涌進市場搶購,但是國內還無法提供足夠多的產能來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
而中國在嘗試將上次“成功”管控經濟危機的經驗再次運用到這次通貨膨脹之后,卻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尚且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的中國,在市場經濟方面可以借鑒的經驗極為有限,恰逢當時正處于西方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大量投資的階段,在中國產業中呈現出西方產業的金融資本主導階段。
所謂的“金融資本”,按照溫鐵軍的話來說,金融是一種“很虛”的產業,它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動蕩,但并不會產生實在的經濟利益,因此中國更加不知道應該如何對此進行有效調控,只能照搬西方經驗。
社會零售物價在1986年經歷了短期回落之后,在次年又重新高漲,政府為了應對此次社會經濟危機,在1988年5月份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中補貼轉為明補,政府也一再公開表示要下定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阻礙,到7月份開始嘗試著將一部分商品完全向市場開放。
由于“價格闖關”消息的傳播,民眾們對于通貨膨脹的預期突然加強,引發了社會中一股強烈的搶購風與擠兌風,而這又使得社會中商品得稀缺程度進一步加深,于是在1988年社會零售物價總體水平同比增長已經到了18.5%的程度。
可是,當時中國政府實在是缺乏經驗,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通過報紙來發布消息與人民進行溝通,當時《人民日報》將中國要完全學習西方,將所有的商品都放進市場當中,此后糧票也將失效,于是為了手中的資金不會流失,一時之間民眾沖進市場哄搶,公司企業也囤積物品,導致整個市場體系一時之間面臨崩潰。
因此,在溫鐵軍看來,正是因為中國如此高度透明的價格機制,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對于價格的每一步變動都會提前通過報紙等媒介告知人民群眾和企業等,使得原本因為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價格波動演變成為了更加劇烈的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
人們在接收到國家官方發布的價格變動的信息之后,為了不讓自己的利益受損,勢必會造成投機活動,當時中國的經濟體制和調控措施就相當于在股市中提前發布了哪一個股票要跌,哪一個股票要降,如此反復,肯定會造成整個產業甚至于整個市場的徹底崩潰。
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使全國經濟改革和價格改革的步子能夠邁開來,中央政府不斷在放開權力,地方政府作為地方經濟主題的地位日益加強。
市場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政府也并非萬能的,在嚴重的社會危機背景之下,有時候地方沒有經過全國統一實施的干預也會助推通貨膨脹的發生和加劇。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面臨建立全球貨幣秩序的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唯有吸取經驗和教訓,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才是應對一切危機的根本。
李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