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考出成績了,有的省份省考也出成績了,沒進面試的同學,就要思考下一場考試,進了面試的同學,就要思考面試培訓班。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一、培訓班那么貴,要不要報這兩年公考大軍越來越龐大,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在公考培訓中,筆試需要很多
國考出成績了,有的省份省考也出成績了,沒進面試的同學,就要思考下一場考試,進了面試的同學,就要思考面試培訓班。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一、培訓班那么貴,要不要報
這兩年公考大軍越來越龐大,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在公考培訓中,筆試需要很多干貨,筆試階段講師水平高低,很容易就判斷出來;但面試不然,面試本身的套路和邏輯非常有限,口頭表達又受諸多因素限制,講師的水平就不好判斷。
事實上,面試講師水平浮動更大。大機構這樣,小機構更是如此。
現實情況更殘酷,大機構漫天要價、小機構收費也不低。為了讓各位考生更愿意掏錢,他們發明了“不過全退”的模式。其實這是一種“對賭協議”,與考生實際上課效果無關,培訓機構就是靠概率來掙錢。如果報名100個考生,按5比1的錄取比例,應該會有20人左右考上,那么這20人的費用應該超出培訓這100人的支出,所以說,這就成了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但是,即便我們搞清楚了他們的生意經,我們還是無可奈何——這個市場已經成了這個樣子,在資本家面前,大家不過是被屠宰時心里更明白些。
對于進面試特別是初次進面試的同學來說,“要不要報面試培訓班”似乎不需要考慮,但“報哪個面試班”需要反復思考。究竟是報不過全退的協議班,還是報花錢少的非協議班,這個事本質上沒什么區別,自己琢磨就好。
二、各種面試班的優劣分析
我把培訓機構籠統地分為三類:一類是資本龐大的機構,如中公、華圖;一類是近幾年新興的機構,如粉筆,導氮;一類是地方小機構,地方的特色機構,五花八門,沒法列舉。當然,還有一類更小,是在職公務員一對一培訓,數量也不少。
我不是給哪家打廣告,從個人角度分析一下各自的優劣之處,然后各位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班。
中公、華圖:這種大型培訓機構已有多年,有自己專門的研發體系,有一套人馬專門編寫教材,然后有專門的培訓班子。這個培訓班子培訓出來一群授課教師,講師再來各班級給大家講。
好處在于,這套教材的質量相對有保證,畢竟這么多年還積累了一定的口碑。壞處在于,大家學到的知識是一樣的,包括答題思路、素材、金句,甚至開頭結尾等等,而且價格也確實相對貴一些。
粉筆勢頭挺猛,張小龍也說了,“管你報什么班,反正你又考不上”。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報了這個班就考上的。這幾年,粉筆一直專注于線上培訓,線下培訓班也在一些城市開始設立。
線上培訓還是有好處的,首先是粉筆自己的成本會更低一些,收費也相對便宜一點點。其次,講師數量相對較少,質量也就相對有保證。而且,如果是小班制上課,講師還是有足夠的時間來有針對性地訓練。但是,線上培訓本身效果不太好,環境本身制約了現場感。如果是初次報面試班,個人不推薦選擇純線上班。不過,我還聽說(也不知道真假),粉筆自己不培養純小白講師,都是從其他機構挖有經驗的講師,然后再進行培訓提升,可以推測的是,他們的講師隊伍可能平均值高一點。
導氮這個機構,我在考場門口見到一次,一群人拉著橫幅大喊大叫,總感覺有傳銷機構的味道。個人不喜歡這種風格,即便是在面試考場,也不是誰嗓門大誰就高分,考官耳朵不聾,沒必要喊那么大聲。
地方小機構,這個好處和壞處非常明顯,選擇之前最好找之前在這里培訓過的同學打聽一下。
有的機構確實有水平不錯的講師,也有一套獨特的答題思路和方法,而且他們更擅長“反套路”,即總能回答出新意來,讓人眼前一亮。同時,有些地方確實有某些在職人員利用業余時間授課,有足夠的經驗和實踐來發現考生的特點,教學質量相對有保證。
但是,鋪天蓋地的培訓機構中,究竟哪幾個才是這種呢?這就需要各位去判斷了。
還有的小機構,其實是以前某些大培訓機構出來的講師,自己干的時間久了,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有一定的學生基礎,靠學生口碑來繼續招學生。這些人其實也不錯,但他們離開了原有機構的教材體系支持,自己有多強的科研能力,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還有一些機構,聲稱認識考官、甚至在職公務員授課,而且是天天來上課的那種。這個事就很值得懷疑,真正優秀的官員,不應該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嗎?有些人在培訓班從早上課到晚,他真的是業務骨干嗎?
據我了解,面試考官來源多樣:用人單位中層骨干領導,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紀檢部門相關負責人、部分高校教師。
我們可以推測,能來擔任考官的人,在部門內部肯定是骨干成員之一,在部門吊兒郎當混日子的、被邊緣化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必然不是骨干。
既然是骨干,必然要負責很多業務,每天忙成狗也是正常。,省部級機關單位每天忙著調研分析寫材料,區縣級單位或者鄉鎮,周末值班、下鄉調研、脫貧攻堅,從早忙到晚。那些有時間在培訓班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的人,怎么可能是業務骨干呢?
當然,有些部門本身也不太忙,但是再閑身為骨干也不能隨便溜號吧,萬一紀檢部門過來暗訪,政治前途不就哏屁了。
還有一些公務員,自己當年面試高分上岸(所謂高分,就是面試90分以上),工作之后,利用晚上或者周末帶幾個學生,掙點小錢補貼家用。面試90分以上,當然水平很高,他們都會有一些獨到的心得體會,很值得借鑒學習,畢竟這些都是得到了考官認可的。
但他們也不是沒有壞處。首先,會考高分跟會講,還不是一回事,如何把自己的思路講出來,也不容易。其次,有人喜歡抱著那幾條獨門秘笈,如果考生跟他們思維正好對路,那是皆大歡喜,但如果思維不對路,那就白瞎了。第三,他們的時間真的很有限,遠程交流也有局限,而且你也沒有足夠的同班同學一起練習,效果也不好說。
如果要找他們,請找同部門的人。比如說,你是會計專業要考國稅局,那就找個也是學會計專業考上國稅局的人。如果你找了個中文專業考上國稅局的人,那思路真的很難對路,大家都覺得別扭。
所以說,有些事自己要想明白,然后再去抉擇。
三、上培訓班,要有自己的方法
面試培訓班時間很短,長的有一個月,短的有一周。時間長短,其實差不多。大家都讀完了大學,讀完了研究生,一周或者半個月時間,能學多少知識,心里多少都有個譜。
其實,面試培訓班不過是教給了大家幾套方法,面對不同的題目,應該采取哪種思路來組織語言。而答題內容本身,并不是這短短幾天就能學會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如果沒有長期的積累,你考前背了那么多金句,面試現場估計想不起來幾句。
不信各位可以回想一下申論,那么多金句,寫大作文的時候真的想起來幾句?筆試申論還是一個相對寬松的氛圍,面試時可是一群考官看著你,緊張的氛圍下,為考試而死記硬背的東西,大都記不住。
所以說,參加面試培訓班,就是要從老師那里學會合適的方法,來把自己以往的積累、個人的優勢發揮出來,真正在考場上展現自己所學的知識。把自己幾年所學全部忘掉,想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學一套全新的思維,我覺得還是很難的。多說一句,如果有講師只告訴你一種方法,不結合你的實際情況,那么他肯定不是好講師。
有人說,我的專業非常偏,平時也不關注時政類的東西,都只能報三不限崗位,綜合分析題一點積累都沒有,這題怎么答?這不用擔心,你要知道,你的對手跟你差不多,努力積累就好了。
并不是所有的題目都與生活無關,比如說調研類題目,各位總是參加過社會實踐、寫過調研報告吧;再比如說,應急類題目,各位還會遇到過一些突發情況的吧,或者看過類似緊急救援的電影吧,回想一下怎么處理的,再結合答題思路,這就解決了。
四、參加培訓班,要在學習中發現優勢
公務員面試,不能有明顯的短板,但要想拿高分一定要有明顯的優勢。
我曾聽參加過高考閱卷的老師說,改語文作文改到六七千份之后,大家的評卷速度就會上來了,而且三評率就會明顯下降。為什么?大家發現考生們的作文都差不多,行文思路、舉例素材、開頭結尾、名言警句,來來回回都是有數的那些,看到開頭就能猜出來考生下邊寫什么,往后一看,跟預料沒有區別,然后就給分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考生有失誤,比如字體非常潦草,有明顯的錯別字、弄錯的例子,那就會被扣分;而一旦有考生比大家好一點,那很容易拿高分。畢竟評卷老師也是人,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試卷,誰不想多給幾分呢。
公務員面試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上午面試10個人或者20個人,面試到最后,其實也聽不太清楚考生在回答什么,但是每一位考生答題結束,都會給考官留下一個印象,即該考生的優勢和不足。
為什么這么說?很簡單,考答題內容的質量,早在申論已經考完了,何必面試再考一次呢?
我們看一下結構化試題,有綜合分析、人際關系、籌劃建立、應急處理、調研宣傳等等,題目很開放,答題大框架是固定的,但具體答題內容完全看個人積累,這幾道題從總體上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
如果說,用人單位是省市級單位,那么考官會著重關心綜合分析題的政治高度,籌劃建立題的邏輯性、調研宣傳題的全面性,原因很簡單,省市級單位不需要那么多的實際操作能力,不需要你在回答對策方案的時候談非常具體的內容。不信你可以看看中央各部委印發的那些《意見》《方案》,特點都是政治站位高、邏輯清晰、照顧的面非常廣。
如果說,用人單位是區縣單位或者鄉鎮,或者是具有一線執法權的崗位,考官會著重關心人際關系,特別是應急處理的能力,這些考題都會更想聽你關于如何做的答案。你可以想一下,如果駐村干部光看中央脫貧攻堅的文件,不去根據村子實際情況搞建設,那么他肯定是搞不好的。
我們常常講,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就是說,每個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在保證自己沒有明顯缺點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優勢和亮點。
自己的優勢在哪里?這就需要在學習中發現,性格干練、思想有深度、做事仔細認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考生調研能力強、服務周到貼心,這都是獨特的優勢。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