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家長跟我說,他叫小朋友外出買東西,小朋友可能會忘記要買什么,買了另一樣東西回來。另外,有一個小朋友平日很愛讀書,但突然對讀書沒什興趣。另外又發現他們本來記性很好,突然現時又不是太好了。這些完全與開課無關,是開課前復診觀察到。”據大公報報
“有家長跟我說,他叫小朋友外出買東西,小朋友可能會忘記要買什么,買了另一樣東西回來。另外,有一個小朋友平日很愛讀書,但突然對讀書沒什興趣。另外又發現他們本來記性很好,突然現時又不是太好了。這些完全與開課無關,是開課前復診觀察到。”據大公報報道,香港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昨日(14日)在一個電臺節目表示,至今為136名兒童復診,大約有10%的人出現新冠后遺癥,即“長新冠”癥狀,包括失去味覺、嗅覺,以及記憶、認知、集中能力變差等。
關日華還表示,亦有兒童康復者出現頭痛、氣促、咳嗽、易疲倦等。醫管局與港大合作,將會篩選部分兒童康復者進行磁力共振,了解新冠病毒對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
30童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癥
此外,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共發現30名染疫兒童康復后,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癥,超過一半個案要入住深切治療部,大部分未接種疫苗。
關日華指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癥由細胞因子風暴引起,會影響兒童的心臟、肝臟及腦部,本港兒科專家正計劃成立部門,為兒童長期復診,檢視會否嚴重影響兒童的記憶及認知等。
他呼吁染疫兒童的家長,如果發現子女康復后,出現發燒、皮膚出疹及眼紅等征狀,要立即求醫。
他表示,兒童腦部受損后便難以醫治好,強調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病毒方法。
中醫或可舒緩后遺癥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在社交網站貼文,說他關注到新冠康復兒童有10%人出現懷疑“長新冠”癥狀,呼吁學校和家長不能因疫情漸見緩和而掉以輕心。為免兒童受感染及后遺癥的影響,再次呼吁學校及家長盡早為學生安排接種疫苗。
香港商報圖片
浸大協理副校長卞兆祥昨日在新聞博覽館網上講座表示,“長新冠”將是未來20年醫學界的重點問題,現時尚未知道“長新冠”成因和有效治療方法,不過指出中醫會使用食療紓緩后遺癥。他呼吁市民善用政府18間三方協作中醫診所的免費中醫診癥服務。
他又表示,浸大中醫藥學院在第五波疫情,對4萬多名中醫治療新冠患者研究初步數據顯示,六成人在服用中藥后有改善,平均七至八日病毒由陽性轉陰,他引述哈佛大學研究指,服用西藥后平均需要9.8天轉陰性。
學校有可能爆發第六波疫情
此外,關日華指現時兒童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只有約七成是不理想,擔心學校全面恢復面授后,有機會在校內爆發第六波疫情。
關日華認為,3至11歲兒童第一針接種率去到九成才較理想,要在社區爆發全部停止及建立免疫屏障后,才能放寬學童每日進行快速測試的要求。
他強調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重癥以及后遺癥,也有助感染后的“長新冠”癥狀康復,呼吁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同樣表示,接種疫苗可減少重癥及后遺癥,她指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癥的新冠兒童個案中,大部分沒有接種疫苗,因此當局鼓勵及建議家長,盡快帶小朋友接種。
對于元朗及上環先后有餐廳爆發感染群組,以及香港確診個案仍然維持在每日約300宗的情況,關日華認為這種情況屬預期之內,并指上周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后,市民母親節外出用膳,社交接觸增加,不排除會引發香港的小型爆發,不過他也說,現在判斷疫情回升屬言之尚早。
(編輯:沈雨青)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系。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