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策劃:聶坤黔眼:貴州【黨史】系列報道總執(zhí)行:李柱江聶祥順苗族遷徙東南亞石朝江大量的資料記載和研究表明,今天分布在東南亞半島各國的苗族,是明末至清朝時期從中國遷徙出去的,他們的根在中國。苗族最先遷入的國家是越南,然后是老撾、緬甸和泰國。柬埔寨
策劃:聶坤
黔眼:貴州【黨史】系列報道
總執(zhí)行:李柱江 聶祥順
苗族遷徙東南亞
石朝江
大量的資料記載和研究表明,今天分布在東南亞半島各國的苗族,是明末至清朝時期從中國遷徙出去的,他們的根在中國。苗族最先遷入的國家是越南,然后是老撾、緬甸和泰國。柬埔寨苗族則是20世紀60年代美越戰(zhàn)爭期間,從越南和老撾逃亡過去的。
1、遷入越南
越南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云南接壤,越中邊界線長1347公里。據(jù)《貴州省志·民族志》記載:“早在元代,元朝統(tǒng)治者多次征調(diào)思州、播州土兵遠征東南亞,有一次從黃平征調(diào)萬余人,其中苗族不少。”
法國殖民官員和民族學家埃邁爾記載說,早在1750—1800年間,法屬東京以北地區(qū),就有一個由中國遷入的“蒙人”建立起來的村寨,其頭人名叫蒙通,是一個有影響有號召力的人物。[1]
據(jù)一位叫博尼法西的法國神甫記載,18世紀中葉,有人見到數(shù)千名黑苗“士兵”從云南進入了越南北部地區(qū)。一些安南人還記得并告訴博尼法西神甫說,黑苗“士兵”在1850年左右還同居住在清河上游的較早的移居者發(fā)生過暴力沖突。[2]
法國學者阿巴迪認為,東京地區(qū)的苗族是在19世紀初到1860年間從安南山脈的北部和東北部邊境進入當?shù)氐摹C缱遄畛踹M入時,還與當?shù)氐奶┤撕汀靶U人”發(fā)生了沖突,并用武力驅(qū)逐了早已居住在那里的泰人和“蠻人”,并說當?shù)靥┤诉€一直清楚地記得這些事件。進入安南地區(qū)的苗族還一度打敗過安南的軍隊,后來安南人動用了戰(zhàn)象,從未見到過大象的苗人驚恐萬狀,最后才被打敗,逃到了他們今天仍然居住的深山之中。[3]
法國人類學家雅克·勒穆瓦納從越南民族學家那里收集到的關(guān)于苗族最初到達越南的歷史的文獻中記載說,在越南河江省北部的同文縣,一些苗民自己說,他們最初到達這個地方的時候有80家人,他們在這個地方居住已經(jīng)有了15代人了,即早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就遷到了這里。勒穆瓦納還寫到:“最大規(guī)模的移民浪潮發(fā)生在1868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有10000多苗民從貴州經(jīng)云南和廣西進入了越南。這些人在越南的河江、老撾、萊州、山蘿、義路等省定居下來。不久以后,一些人又向南遷到了安南北部的和寧、清化和義安等地區(qū)。”[4]
越南學者琳心,對苗族遷入越南的情況作過專門研究。他在《苗族的遷徙及其族稱》中把苗族從中國遷入越南分為三個時期:
最早的一次遷徙,是發(fā)生在17世紀到18世紀初,貴州苗族在反對“改土歸流”失敗后,有80多戶苗族陸續(xù)輾轉(zhuǎn)遷到了越南,他們主要定居在越南河江省的同文縣境內(nèi),以陸、江等姓氏的居多。
第二次遷徙發(fā)生在1796年至1820年間苗族乾嘉苗民起義失敗后。這次遷徙延續(xù)了9至10代人。苗族這次是分兩路遷入越南的。一路包括黃、驪、王等姓氏的大約100戶人家先到達河江省的同文縣,然后一部分人又分散到河江省的黃樹皮;另外一路包括黃、陸、周、崇、武、江等姓氏的80多戶人家遷到了老街省。后來,這一翼中的武、崇、江等姓氏的30戶人家又遷移到了越南西北地區(qū)。這些苗族大都來自貴州、湖南,一部分則來自云南和廣西。
第三次遷徙發(fā)生在咸同苗族大起義失敗以后。當時,一些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的苗民在遭到鎮(zhèn)壓后開始南遷。這次遷徙延續(xù)了6至7代人,遷徙人口達10000人之多。遷入的苗族最主要來自貴州,也有的來自云南和廣西。[5]
越南現(xiàn)有苗族約107萬人,大部分自稱“蒙”,只有一小部分自稱“那苗”。主要聚居在河江、萊州、老街、山蘿、安沛、高平等6省,在宜安、宣光、清化、北太、和平、諒山、清化、河北、廣寧等省也有苗族定居。
2、遷入老撾
老撾苗族被稱為老松族或老松人,他們最早遷入老撾的時間應為15世紀初。從遷徙路線來看,老撾苗族與越南苗族有所不同,越南的苗族全是從中國遷入的,老撾的苗族有一半是直接從中國遷入,另一半則是輾轉(zhuǎn)從越南遷入,即先從中國遷入越南,又從越南輾轉(zhuǎn)遷入老撾。
劉君衛(wèi)教授在《苗族跨國遷徙與“民族立體分布論”論辯》一文中指出:“老撾歷史上著名的‘白象事件’發(fā)生于1479年。這次事件導至越南對老撾人民的大屠殺,死者多為苗民,至今還深深刻印在苗民后裔的民族情緒之中。”由此可知,苗族最早遷入老撾的時間應在14世紀末或15世紀初。
最早研究苗族的西方人之一法國傳教士薩維那神甫在19世紀初寫到:“東京(指河內(nèi))所有的蒙/苗居民均是從云南遷來的,而居住在老撾的那些苗族則是從東京遷去的。后者還在向南方遷徙,現(xiàn)在最遠的已經(jīng)遷到了安南山脈的20度線一帶。”[6]
法國學者楊沫丁認為苗族進入老撾的時間是1810—1820年間。1850年,他們己經(jīng)在瑯勃拉邦扎住了根。[7]
法國殖民官員保羅·勒·博蘭吉爾根據(jù)他居住在朗勃拉邦附近的老撾人那里搜集的記載說,在1847—1850年間,有大批苗族遷到這個地區(qū),他們被叫做白旗軍。他還說,這些苗族是從四川和云南遷來的。[8]
老撾著名的苗族首領(lǐng)李豐比的父親據(jù)說是1875年來到老撾的,來到老撾時先依靠他叔叔家資助,而他叔叔已經(jīng)在老撾生活好些年了。1891年,老撾北部(包括朗勃拉邦、華潘、鎮(zhèn)寧等地區(qū))的苗族人口已占當?shù)厝丝诘?0%,而老撾族人口也才占當?shù)乜側(cè)丝诘?0%。[9]
居住在朗勃拉邦、豐沙里、沙耶武里、會曬等地的苗族,主要是從中國的貴州、四川、云南遷徙過去的;居住在老撾桑怒、川壙兩省的苗族,大部分是從越南的相鄰地區(qū)遷去的。從中國遷去的苗族,還有許多人還會講漢話,說明他們遷入老撾的時間比較晚。老撾北部的許多至今還保存各自的漢文家譜。從有些家譜排列的輩序上看,他們遷去老撾的時間,最早約在19世紀中葉,有些還要晚一些。在老撾,有些苗族老人,還能講出他們始遷老撾的祖先的名字。[10]
苗族遷入老撾與遷入越南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苗族向老撾的遷徙是多批次的,而不是相對集約的;是零星的,而不是大規(guī)模的;是單線路的,而不是全方位的;是先在云南的文山、麻栗坡、西雙版納、勐臘等地居住若干年后再南遷至老撾,而不是由貴州、四川和云南其他地方持續(xù)不停地直接遷入老撾。由中國遷入老撾的苗族,一般都在云南文山和西雙版納地區(qū)居住若干年甚至上百年后,再從這些地方陸續(xù)地遷入老撾北部地區(qū)。[11]
至于從越南遷入老撾的苗族,有的也先在越南落居若干年后再西遷老撾,有的則只是越南短暫停留之后繼續(xù)西遷至老撾,有的僅僅經(jīng)由越南直接遷入老撾的。
老撾苗族約有40萬人,他們自稱為“蒙”。有李、王、楊、熊、陶、何、鞏、毛、吳、陳、魏等姓氏,其中以楊、李、王、熊四姓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川壙、豐沙里、會賽、瑯勃拉邦、沙耶武里、桑怒等省和萬象省北部。按老撾上、中、下三寮來講,苗族分布在上、中寮,在上寮的比較多,其中以川壙省的農(nóng)黑、樸克山最為集中。
3、遷入泰國
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居住在泰國境內(nèi)的苗族至今大約有近200年的歷史;他們是在戰(zhàn)亂中為尋求安身的處所而離開中國進入越南,然后游入老撾,最后進入泰國的,主要分布在泰國北部的各府,其中以碧差汶府、清邁府、清萊府和達府最多;這4個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國苗族總?cè)藬?shù)的75%以上,另外,在南邦、難府、彭世洛、帕府、夜豐頌、黎府以及泰國西部的三塔關(guān)、猜納一帶也有苗族分布。在泰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qū),至少有13個府有苗族居住。除克倫族外,苗族是泰國分布地域最廣的山地民族。
據(jù)法國人記載,1871—1872年間,一批被與法國一道鎮(zhèn)壓太平軍的“黃旗軍”打敗后從黑水河流域逃走的“紅旗軍”進入了老撾北部的清坎和川壙地區(qū)。法國人報道說,整個川壙地區(qū)都被洗劫了,大多數(shù)村寨被燒毀,村民被強征當兵,待遇很差。有人認為,“紅旗軍”殘部對川壙的這次入侵可能是導致川壙地區(qū)的苗族西遷到湄公河右岸今泰國的薩耶武里、難府、清邁等地的原因。并認為,這次事件還使得一些苗族向西南方向遷到黎府和彭士洛府。[12]
1880年,一位名叫約翰·邁卡錫的莫國地理學家記載了泰國難府的移民情況時說:“有數(shù)千移民是從西雙版納遷來的,克木人是從朗勃拉邦遷來的,遷到難府的苗族(蒙人)和瑤族的人口日益增多,他們的政府(指難府)也很公正。”[13]
另一位叫羅賓斯的西方人于1928年在彭士洛和龍薩地區(qū)考察時提到他在山區(qū)見到兩個苗族村寨。1929年,在曼谷西北部距曼谷300公里的達府也出現(xiàn)了苗族的村寨。[14]
1992年,英國霍爾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的學者米肖德在泰國北部清邁府的堆鑾、清島地區(qū)的蒙人(苗族)村寨調(diào)查時,當?shù)氐拿缱宕迕窀嬖V他說,他們的父輩乃至祖輩就已經(jīng)來到當?shù)亓耍麄円凭赢數(shù)氐臍v史已有85年了。米肖德認為,按此類推,苗族移入當?shù)氐臍v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15]
我國學者研究認為,泰國的苗族主要是中國的苗族遷入老撾落居相當長一段時間后,于19世紀中、后期才遷入的。還有一些是19世紀中葉從中國遷到越南的苗族,他們先在越南居住數(shù)十年后再移居老撾,然后也于19世紀中后期再由老撾西遷進入泰國。還有少數(shù)苗族支系則是在19世紀中、后期從云南流徙到緬甸撣邦的東枝地區(qū)落居后,再從那里向東遷徙進入泰國西北部山區(qū)中。其中,還有少部分緬甸苗族,原居老撾會曬地區(qū),以后則沿著泰老邊界南遷,漸次移入泰國的帕府、開諾山區(qū)。[16]
據(jù)《泰國年鑒》說:“苗族約在1890年開始進入泰國。他們在此以前的移動和由來并不清楚。……在許多有關(guān)苗族起源的神話里反映出他們與漢族的密切關(guān)系,苗族與漢族被視為兄弟民族。苗族逐漸向南移動。”
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在其所著《山地的移民》中說:“苗族在近代的遷移活動,特別是他們穿越云南,直到印度支那一系列山地,給人們深刻的印象。”他又說:“普遍的看法是,他們在19世紀末葉到達泰國。麥卡錫曾在北部地區(qū)廣泛游歷過,1894年,在其所寫的經(jīng)歷中說:他們是在最近8年內(nèi)才渡過湄公河的……我們可以相當有把握得出結(jié)論,苗族來到泰國,是最近100年以內(nèi)的事。”
格迪斯接著說:在最近100年內(nèi)的“這段時期內(nèi),他們(苗族)絡繹不斷地進入泰國,一直到1965年這樣近的時候,邊境執(zhí)行得比較嚴,從老撾進入清邁府的一群人才被擋了回去。在前些年中,有過幾次認真的嘗試來控制這些部落地區(qū)的遷移。整個時期中,苗族遷移的速度及起伏情況沒有人知曉。現(xiàn)在最南的一支苗人已達到距曼谷僅有300公里的地區(qū)。他們?nèi)绻浑x開山地,在泰國就不能再向南移動了。”這些絡繹不絕進入泰國的苗族,可能都是經(jīng)過老撾,也可能有的由云南西雙版納進入緬甸,而且有的在老撾或緬甸呆的時間并不長就南進泰國。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的注釋中說:1964年,他本人在泰國清邁府福縣的甘山村中,見到一位苗族老人已超過100歲了,他的家人說這老人出生在中國。
根據(jù)《泰國年鑒》說:“幾乎整個泰國北部的各府都有苗族居住,但是居住難府和清邁府的人數(shù)最多。達府是苗族最近遷居的主要地方。在碧差汶府、彭世洛府以及南邦府、帕府、夜豐頌府、黎府也發(fā)現(xiàn)有苗族居住。”
苗族遷入泰國的時間相對要晚得多。法國人莫當通過調(diào)查后說:“苗族顯眼地出現(xiàn)在泰國還是很近代的事情……他們大概是在1840年至1870年之間來到的。”這個結(jié)論同清邁府部落研究中心的觀點基本一致,他們認為“苗族于1850年開始進入泰國。”
泰國苗族約有20萬人。《泰國年鑒》說:“幾乎整個泰國北部的各府都有苗族居住,但是居住清邁府和難府的人數(shù)最多。達府是苗族最近遷居的主要地方。在碧差汶府、彭世洛府以及南邦府、帕府、夜豐頌府、黎府也發(fā)現(xiàn)有苗族居住。”
4、遷入緬甸
緬甸位于中南半島的西部,其北面和東北面與中國云南山水相連,有一段較長的邊界線。
1900年英國人斯科特在其《上緬甸與撣邦地名和辭典》一書中就談到在緬甸南撣土司地之孟信、景棟等處有苗族;苗族的遷移止于怒江東岸。
1919年,英國的東方學家羅維斯在《緬甸各部族》一書中也談到緬甸的“苗”,他認為緬甸的苗族是由中國遷入的。當時,緬甸苗族不多,僅寥寥數(shù)村,多為白苗。
法國人埃梅在其所著的《第五軍事領(lǐng)地專題文集》一書中說,苗族從中國南遷,阻于東京平原,乃折向西行,經(jīng)老撾再西入緬甸。
由李孝驥翻譯的《緬甸的達努族與苗族》一文,提到根據(jù)20世紀50年代的調(diào)查,當時緬甸苗族大約有7000人左右。他們分布在果敢區(qū)的大水塘、家峁、野牛壩、八威、曼洛、八馬寨、宋干、麻栗壩、蛇甸壩、嘎門、莫奈和登尼等地。該文認為果敢的苗族是從中國臨滄地區(qū)鎮(zhèn)康一帶遷入的,他們自稱是從貴州遷來的,遷入緬甸一帶已有5、6代人以上,即遷的時間大約在19世紀50年代。緬甸果敢的苗族傳說是在清朝中下葉,有300戶苗族在4位頭人的率領(lǐng)下,從中國貴州遷來;云南鎮(zhèn)康苗族傳說大約在清朝咸同年間,由3位頭人帶領(lǐng)大批苗族從貴州遷徙至中緬邊境,少部分直接移居緬甸,大部分定居在鎮(zhèn)康一帶的山區(qū)。緬甸果敢苗族與云南鎮(zhèn)康苗族的遷徙傳說不但一致,而且跨居兩國的果敢地區(qū)的苗族與中國鎮(zhèn)康地區(qū)的苗族,現(xiàn)在仍有通婚和親戚的關(guān)系,往來關(guān)系還比較密切。果敢苗族傳說他們遷徙來緬甸,還與中國近代云南回族的反清戰(zhàn)爭有關(guān)系。帶領(lǐng)他們遷徙過來的那些首領(lǐng)的名字,比如尤樹斡、尤婁延等,尤是男子漢、英雄的意思,不是姓氏。
緬甸約有苗族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果敢、東枝、景棟、八莫等地區(qū)。他們中至今流傳著一個甚為一致的說法,最早的祖先居住在貴州,以后遷到云南。由于云南回族同清朝統(tǒng)治者的斗爭十分激烈、可怕,所以便有300家苗族大戶,集約成隊,遷來緬甸。苗族遷入緬甸的路線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條是從中國云南西南部(臨滄地區(qū)鎮(zhèn)康縣)直接遷入緬甸與云南接壤的果敢山區(qū);一條是經(jīng)過泰國西部進入緬甸東枝東南部和南部地區(qū);再一條是經(jīng)過老撾的南塔和波高兩省及泰國的清邁省進入景棟地區(qū),形成現(xiàn)在的分布狀況。
5、遷入柬埔寨
除上述四國外,在柬埔寨也約有1萬左右苗族。他們是20世紀60年代美越戰(zhàn)爭期間,因為恐懼戰(zhàn)爭,從越南和老撾逃亡至柬埔寨的,主要居住在柬越、柬老邊界線一帶,他們還操苗語、著苗裝,他們說自己的祖輩也是從中國遷移出去的。
上個世紀90年代,貴州苗學會曾有人到柬埔寨實地考察,證實柬埔寨確有苗族。由于苗族遷入柬埔寨的時間比較晚,目前對柬埔寨苗族還沒有相對詳細的資料介紹。希望有志者通過實地調(diào)查,完善柬埔寨苗族的相關(guān)資料。
綜上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苗族遷徙至東南亞各國的時間大約已有700年左右,大規(guī)模的遷徙主要有三次,主要是戰(zhàn)爭引起的遷徙。此外零星小范圍的搬遷則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目前東南亞半島的苗族約有175萬人左右,完全講西部方言的話,雖然也有少量是由東部或中部方言遷徙出去的,但歷經(jīng)幾百年后,他們也完全講西部方言的話了。
[1]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2]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3]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4]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5]林心著,趙建國譯:《苗族的遷徙史及其族稱》。
[6]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7]郭凈《國外苗族人口及分布》載《貴州民族研究》1986年4期。
[8]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9]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10]何平:《苗族向東南亞遷徙簡述》,載《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1期。
[11]何平:《苗族向東南亞遷徙簡述》,載《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1期。
[12]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13]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14]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15]吉恩·米喬德編:《動蕩年代與堅忍民族》。
[16]秦欽峙、趙維揚:《中南半島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尚自然教育獨家代理文都醫(yī)考 、阿虎醫(yī)考、文都考研課程。需要醫(yī)考、考研、學歷提升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尚自然教育微信公眾號獲取資訊。
編輯:顏麗 周興蘭
來源: 網(wǎng)絡
出品:尚自然文化產(chǎn)業(yè)融媒體中心
支持:尚自然教育、文都網(wǎng)校考研貴陽分校、尚自然教育網(wǎng)校www.szrwh.vip 、尚自然教育微信公眾號、尚自然農(nóng)旅品牌扶持項目、夾巖.系列產(chǎn)品、尚自然文化產(chǎn)業(yè)辦公室、尚自然文化產(chǎn)業(yè)融媒體中心
李龍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