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收藏了半個故宮的明代大神級收藏家項元汴,本來收了一件特別好的東西,卻非要退貨。圖-明代書法劇照它就是當時被認定贗品,如今在遼寧省博物館奉為珍品的王羲之書法唐摹《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是女皇帝武則天的年號。這件摹本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收藏了半個故宮的明代大神級收藏家項元汴,本來收了一件特別好的東西,卻非要退貨。
圖-明代書法劇照
它就是當時被認定贗品,如今在遼寧省博物館奉為珍品的王羲之書法唐摹《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是女皇帝武則天的年號。這件摹本的誕生是否與武則天有關?女皇在其中又發揮了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贗品到國寶,它是如何流傳至今,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歷?
女皇出版
《萬歲通天帖》得益于一代女皇的提議。
公元697年,武則天向王羲之的后人、鳳閣侍郎王方慶征求書圣墨跡。
王方慶回奏說:原先自家有祖傳的王羲之書帖40多件,后來太宗皇帝要,就都獻上去了,只留了一卷。您要是喜歡,我就把我們老王家從十一世祖王導開始,包括十世祖王羲之、九世祖王獻之在內的,九代二十八位先人的書法集,總共十卷,統統獻給您。
武則天聽了很感動,也很高興,特意在宮里辦大展,召集百官來看,又讓中書舍人崔融把這件盛事記錄下來,同時重賞王方慶,很是熱鬧了一番。
過后,女皇帝琢磨,畢竟是人家列祖列宗的傳家寶,在人家家里有特殊的意義,就這么歸了我了,不合適啊。
于是令人摹寫復制了一套,留在宮內欣賞,原件依舊還給王家,還不白還,拿頂級的材料重新裝裱,以示珍重。
這件事皆大歡喜,可惜后來王方慶的兒孫不爭氣,沒能把原件傳下來。宮里那套,經歷過一千多年的流轉,結果也已經殘缺不全了,原先十卷二十八個人的書帖,只剩下一卷七個人的。
七個人,十通書帖,分別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薈的《癤腫帖》《翁尊體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王慈的《柏酒帖》《汝比帖》;王志的《喉痛帖》。最后,落著“萬歲通天二年四月三日……瑯琊縣開國男、臣王方慶進呈原跡”的落款。
贗品與真品的“較量”
這七個人中,屬王羲之名氣最大,以至于贗品橫行。
從公元 5 世紀前期,南朝劉宋的時候,市面上就開始有人偽造他的書法騙錢,此時距離他去世才不過五六十年。
造假的手段都留下來了,“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
啥意思?就是用屋檐下滴答的臟水來改變紙張的顏色,并且可勁兒造,使它看上去有年代感。您還別說,這樣搞出的東西,旁人難辨真偽。
贗品增加的同時,真品卻在不斷減少。
比如王羲之的小舅子死了,就拿他姐夫的字帖殉葬。
比如東晉末年,把持朝政的桓玄兵敗被殺,臨死以前,把自己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父子墨跡投進了江里。
最要命的是梁元帝蕭繹。這個人文化程度高,癡迷藏書。但當西魏軍隊兵臨城下,眼瞅著城破、政權不保的時候,他崩潰了,嘆息道 :“朕一輩子讀萬卷書,沒想到也有今日。”下令把自己畢生收藏和繼承下來的皇室圖書,總數超過 14 萬卷,一把火全燒了。
到了唐朝,人們開始苦心孤詣地重新搜求、恢復前代圖書,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喜歡王羲之書法,舉全國之力,甚至像《蕭翼賺蘭亭圖》里反映的那樣,下三路手段都用上了,搞來搞去,所得也沒有梁武帝當年的一半多。
往后日子還長,誰能準保這批東西無災無難地一直傳下去?
成熟的“造假術”
唐人一想,不如由皇家立項,挑選里邊的精品,有計劃地進行復制。
當時沒有影印技術,全靠人力, 最好的一個辦法,叫“雙勾填墨”。找一間比較暗的屋子,把原作掛在透光的窗戶上,然后用很薄的紙覆蓋在上面。像咱們今天描紅一樣,先把原作上字跡的邊框勾下來,再在邊框里填墨。
這樣復制出來的作品,又被稱為“影書”或者“響拓”。
高手操作,能惟妙惟肖,“下真跡一等”;庸手操作,能做到形似,缺少一部分神韻。
不管怎么說吧,用這個法子,一件東西成了兩件,兩件就成了四件,影響力和保存下來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果不其然,唐太宗貞觀年間,內府搜集的王羲之書帖,按單張算,真真假假,總數還有大概 3000 件。到了北宋宣和年間,就只剩下 243 件了,經歷過“靖康之難”,等宋高宗在杭州建立起南宋,據他寫的《翰墨志》里講,這批東西一件都不剩了。
所以唐朝人當年用“雙勾填墨”法做的摹本,就顯得無比珍貴。
啟功先生有句話,傳世的王羲之書法就分兩類 :一類是木板或者石刻的碑帖,一類是唐人制作的“雙勾填墨”本。除此以外,王羲之親筆手寫的原作,北宋時也就只剩幾件,后來一件也沒有傳下來。
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的《平安帖》,一本書那么大,四行,41個字,賣了多少錢呢? 3.08億元人民幣,平均一個字將近800萬元。
那件《平安帖》也是摹本。
遭人嫌棄的“國寶”
《萬歲通天帖》也是這么一件精品中的精品,到了大收藏家項元汴手上,您猜怎么著?他嫌買貴了,后悔了。
受所謂“真跡情結”影響,項元汴心里就是轉不過這個彎兒來,就是覺得虧大發了。后來發展到什么程度?“憂形于色,罷飯不啖”,整個人都不好了,飯都吃不下去。
從這個事兒里,也暴露出這位大收藏家的短板,心胸還是不夠開闊,境界也終究差著那么一層。
這件事后來讓他哥哥知道了。項元汴的哥哥叫項篤壽,也玩收藏,不過遠沒有弟弟玩那么大,但在這個事兒里,卻表現出高于弟弟的格局和眼光。
他說你錢都花了還添堵,何必呢?干脆,東西讓給我了,多少錢,我一文不少補給你!
就這樣,《萬歲通天帖》成了項篤壽的收藏。
《萬歲通天帖》在成為國之重寶前,還曾躲過戰火,流落民間,所幸在鄭洞國將軍的幫助下,從此定居遼博。
唐人臨摹,為我們留存優雅而隱秘的晉人風度。今人感恩,這場唐人成就的文化盛舉終得以延續。真偽既定,賞分高下。不奪人所愛的武則天,比大收藏家只求真跡,狹隘模式下的所謂鑒定高多了!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