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0日晚#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成本40%#這一話題沖上熱搜電視劇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40%2月10日,國家廣電總局印發了《“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十四五”時期將規范包括,演員片酬在內的收入分配秩序、推廣使用標準
10日晚
#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成本40%#
這一話題沖上熱搜
電視劇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40%
2月10日,國家廣電總局印發了《“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十四五”時期將規范包括,演員片酬在內的收入分配秩序、推廣使用標準化、制度化、制式統一的片酬等勞務合同。
規劃中提到,要加強片酬管理,堅決反對“天價片酬”,每部電視劇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40%。
消息出來后
引發眾多網友熱議
規劃還指出,將持續優化市場環境,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機制,嚴肅處理有偷逃稅、“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演員和相關機構,禁止違法失德藝人通過電視劇發聲出鏡。規范電視劇行業經紀人、經紀公司等市場主體管理。
此外,規劃提出,發揮電視劇行業組織作用,對從業行為進行行業規范,對違法違規從業人員實施行業懲戒。健全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經紀人等電視劇領域從業人員常態化培訓機制,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明確紅線底線,推動從業人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引領良好社會風尚。
鄭爽片酬1.6億,日薪208萬,驚呆網友!
此前,鄭爽被爆出拿1.6億天價片酬,驚呆一眾網友!
1.6億是什么概念?
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動車組“復興號”,對外售價是1.7億;一個月薪6000的普通職工,需要連續工作2222年(大概從秦朝開始),并且日常要分文不花,才能掙到1.6億。
而1.6億是鄭爽主演一部電視劇《倩女幽魂》的片酬。
2021年,張恒在微博上放出“重錘”,直指鄭爽片酬漫天要價、爽媽指導“陰陽合同”和偷稅漏稅、鄭爽舍不得2000塊醫藥費要拋棄寵物狗、超市喝飲料不結賬等等,看得吃瓜群眾的三觀再次碎了一地。鄭爽演一部《倩女幽魂》居然能收到1.6億片酬,拍攝時間77天,折合日薪208萬!
早就聽聞明星片酬虛高,沒想到能虛高到這么離譜的地步。
根據張恒放出的聊天記錄顯示,鄭爽提到,劇方一開始開出的片酬是1.5億,她自己“獅子大開口”想漲價到1.8億,并讓張恒去談。
鄭爽爸爸覺得1.8億過分了,風險太大。
鄭爽媽媽也覺得該“見好就收”,但張恒幫鄭爽多爭取了1000萬,片酬升至1.6億,后續還指望在游戲IP收益里繼續薅錢。
而對于鄭爽來說,進組拍戲77天就可以輕松拿到1.6億,她自己還輕描淡寫來一句“不過算算每天200萬可以拿就算了”,這語氣是還嫌不夠?
鄭爽和《倩女幽魂》劇方,可真是一個敢要一個敢給。
演員片酬超過九位數,成行業常態?
明星收入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此前一份流傳甚廣的《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能登上榜單的名人入選門檻是2500萬元,其中收入過億的名人就有14位。
范冰冰以2億4400萬元拔得頭籌,鹿晗收入1億8160萬元排名第二,而此次引起證監會注意的李易峰則以1億7070萬元排名第四,遠遠超過成龍等國際巨星。
榜單統計的時間范圍是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入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劇片酬、導演監制費用、數字專輯收入、演唱會門票收入、比賽獎金、代言費用和活動費用等。
此前,網上流傳一張照片,上面顯示了一些明星的片酬費用,最高的為鹿晗,其次為楊洋。
但隨后,鹿晗工作室和片方都通過微博發文稱該事件是造謠。對于楊洋的片酬,其經紀人和公司也曾多次進行了澄清。不管情況是否屬實,卻也間接證明了明星片酬過高的事實。
動輒過億的片酬,似乎成了常態。
2016年,anglebaby(楊穎)在《孤芳不自賞》中,雖然劇中大量“摳圖”引發觀眾非議,但據媒體報道,楊穎因此劇片酬收入8000萬元。
對此,楊穎甚至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值這個價格!
而且,自從楊穎《孤芳不自賞》摳圖出圈后,觀眾對她的相關節目及活動都保留了高度質疑。因此,發現她不僅電視劇有摳圖行為,出席時尚活動及錄制綜藝等都要摳圖。
拍攝廣告,baby也被曝光耍大牌,百分之80的廣告內容是由替身拍攝完成。
在2016年的熱播綜藝《奔跑吧兄弟》中,楊穎被傳出單集片酬高達1000萬元。
網上一度流傳,由她主演的電視劇《創業時代》的片酬高達2.2億!
網絡上頻頻爆出流量明星的片酬動不動就達到九位數,其中鄭爽、楊穎等都在榜單上。
鏡像娛樂通過挖掘多家影視公司財報、招股書數據,統計發現,華策克頓、歡瑞世紀、慈文傳媒、領驥影視、華視娛樂等公司都有片酬交易超5000萬的項目。
老戲骨“無戲可拍”:這個行業特別不健康
臺詞說不清、演技一塌糊涂的流量明星收著天價片酬,而真正被公認演技好的戲骨們,還在為了爭取一個表演機會而苦苦掙扎。
良心劇《人民的名義》的導演李路某活動中表示,該劇投資只有9700萬,全劇80位演員的片酬占50%。間接承認全劇演員片酬總和不及一個小鮮肉。
有微博網友想起在《隱秘的角落》中演技炸裂的張頌文,拿過多個高含金量獎項,卻坦言自己因為缺錢而非常自卑,“我就屬于那種40歲都沒有一套房子的人”。有時候拍一部戲拍四個月,只能拿到幾千塊錢。
鄭爽焦慮的是“錢不夠”,張頌文焦慮的是“沒戲拍”“沒有好戲拍”,為了溫飽,持續五六年都在接自己不喜歡的角色;為了機會,要接受片酬報價內卷,別人報10000元,他只好報9000元。
提及明星們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片酬,張頌文也很無奈,“只有0.5%的演員衣食無憂……好像沒有人關注我們這99.5%的人,就拼命逮住了那0.5%的人。”
他沉痛地說,這個行業特別不健康。
部分明星片酬虛高,市場監管推進艱難
電視劇明星片酬過高,也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一位資深經紀人曾透露,目前圈內演員片酬懸殊巨大,粉絲基礎好、名氣旺的一線演員片酬甚至達近億元,而一般新人三個月的打包價僅15萬。“目前制片方往往把演員片酬的預算提高到了三分之二”。
不僅如此,部分演員還會相互攀比片酬,簽約時提前找人從片方那里打聽搭檔的酬勞,然后坐地起價。
曾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明星就能拿走2億元片酬,制作成本少得可憐。
《戰狼2》的導演吳京也曾公開表示,自己接洽過不少男演員,有演員開出高到離譜、高到不可想象的天價片酬。
央視新聞也對明星“天價片酬”事件做過多次報道,還點名批評了國內片酬過高的明星。
批評和監管的聲音一直沒有斷過,但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限薪令效果顯著?部分演員片酬從1.5億降至5000萬
針對電視劇演員天價片酬等亂象,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
《意見》指出,影視制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范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能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
網友們心心念念的限薪令,似乎開始奏效了?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目前演員片酬降到了一部劇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下,現在播出的劇都是符合限定價格的,之前的一線演員片酬最高高達1.5億以上。
近年的限薪令可追溯至2017年。2017年9月,中廣聯電視制片委、中廣聯演員委員會、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網絡視聽節目協會等行業組織聯合發表“限酬”意見,提出演員總片酬不超過劇目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
在限薪令提上日程之前,行業內的天價片酬之風已經盛行許久。我們可以從一些財報數據中一窺端倪。
根據《一路繁花相送》出品方領驥影視的2016年年報顯示,第一供應商為上海花花影視文化工作室(鐘漢良的工作室),交易額為5000萬。
根據新麗2017年6月30日發布的招股書顯示,新麗傳媒與天津欣喜相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就電視劇《如懿傳》簽訂5350萬元的劇組勞務合同,約定欣喜相逢介紹邀請周迅出演《如懿傳》并保證周迅參演;與東陽橫店連俊杰影視文化工作室(霍建華在內地的運營實體)就電視劇《如懿傳》簽訂5071.7萬元的劇組勞務合同。
類似案例還有許多,在天價片酬時代,頭部演員出演一部電視劇動輒幾千萬的收入,在行業內根本不算罕見。當然,這并不代表演員高薪就是錯誤的,本質上還是市場競爭和觀眾選擇的結果。
那么經歷了這次史無前例的限薪嚴管后,行業真的被新規重塑了嗎?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普通民眾消費降級尚且肉痛,這些曾經手握千萬片酬的明星演員之中,總會出現一些陽奉陰違的“小例外”。
2019年4月,電視劇《異鄉人》主控方紅圈影業發表微博稱主演楊爍拒絕履行限薪令,8750萬元天價片酬導致《異鄉人》劇組停工。按照備案,該劇共計44集,以8750萬總片酬計算單集片酬高達220萬,均超過了政策紅線。
無獨有偶,2019年6月,網絡上有人曝光一組聊天記錄,聲稱演員王千源在劇集《七日生》完成全部拍攝,結清片酬乃至全部播出后,不顧限薪令要求,索要6180萬天價片酬。
除了這些難辨真假的爭議事件外,行業內更常見的是一些變相增加收入的操作方式。
當然,對于觀眾而言,目前的限薪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一家主流媒體報道片酬降至5000萬以下的評論區,我們看到了這樣幾條精選評論。這幾位網友的聲音基本上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觀點——哪怕只是5000萬,在民眾眼中,仍然是嚴重溢價的結果。
歸根結底,天價片酬的出現,并非誰的過錯,既是市場自然競爭的結果,也是觀眾審美的結果。只是,市場在轉變,觀眾的審美更是無時無刻不在進化,因此,到了這一時間點,天價片酬需要“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我們也要意識到,無論在任何行業,二八定律都會永恒存在。限薪之前如此,限薪之后亦然。
靠臉換關注始終難贏市場,高品質才能收獲人心
針對《意見》通知,業內的資深導演丁鳳濤表示,確實有些投資人和制片人更偏好請一些“天價”明星或是網紅來換取作品的曝光。這些行為其實也助長了虛高的片酬市場,過高的片酬甚至略顯病態。
但他也認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有當相關的政策或是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之后,片酬市場才能逐漸的趨于健康和良性發展。
限制片酬的規定意見雖然出了,但明星可以有多種方式繞過“片酬”,來拿回屬于“原有的”片酬。諸如,實物轉讓、避開銀行轉賬或是參與入股等方式。
其實造成天價片酬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這一行業存在著嚴重的供需不平衡,一般電視劇是“未拍先買”,因此在預購階段,強大的明星陣容更獲得關注,除了電視臺外,各大視頻網站也更樂意一擲千金購買有明星壓陣的電視劇版權,來進行燒錢大戰。這就造成了電視劇嚴重依賴大牌明星的現象發生。
限制天價片酬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施的效果真的好嗎?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好演員脫穎而出,人人都有機會和能力在公眾視野里亮相的時候,這種病態的結構才能得到一定的轉變。
(海峽都市整理綜合)
來源:南方日報、人民網、鏡像娛樂、新潮沉思錄、犀牛娛樂、知乎暴娛、貓財經等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劉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