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唐玄宗即唐明皇,他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傳唱。同時他也是極為了不起的政治家。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洛陽,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壽
唐玄宗 李隆基
李隆基
唐玄宗即唐明皇,他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傳唱。同時他也是極為了不起的政治家。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洛陽,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壽77歲,是唐朝在位最久與最長壽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圣祖趙玄朗諱,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年輕時性格英明果斷,勇敢有為,善于謀略,多才多藝,知人善任,頗有曾祖父唐太宗之風范。知曉音律,至今留下許多樂曲,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之變,誅殺韋皇后及其黨羽,并擁立父親睿宗李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李旦成為太上皇,李隆基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姑姑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但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寵信楊貴妃和重用安祿山,導致了后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唐朝就此由盛轉衰,由此玄宗對于唐朝中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元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5月3日病逝,享年77歲,死后葬于泰陵,僅13天后兒子肅宗李亨也逝世了。
武后垂拱元年秋八月五日戊寅(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后以其日為千秋節、天長節。出生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垂拱三年(687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永昌元年(689年),祖母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孝敬帝李弘為子,繼其香火。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氏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天授三年(692年)十月戊戌,李隆基出閣,開府置官屬。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極有膽識的性格。當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時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侄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里。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干你甚么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祖母武則天知道此事后,不僅未加罪于他,反而更加寵愛他。雖然李隆基獲得了祖母的寵愛,但在長壽二年(693年)正月,其母竇氏與嫡母皇嗣妃劉氏被武則天秘密殺害,尸骨無蹤。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年幼喪母的李隆基。同年臘月丁卯,李隆基由楚王改封臨淄郡王。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就在長壽二年,李隆基娶王氏為郡王妃。
圣歷元年(698年),李隆基再度出閣,賜第于東都洛陽的積善坊。大足元年(701年),隨祖母回到西京長安,賜宅于興慶坊。長安中,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神龍政變后,伯父唐中宗復位。景龍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兼潞州別駕。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游獵,于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韋后想效法武則天自稱皇帝,但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密謀,以中宗遺制,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少子)為皇太子,韋后知政事,父親相王李旦參政。韋黨宗楚客、韋溫、紀處訥等人,極力反對相王參謀政事。相王不想卷入宮廷斗爭,對事件采取回避的態度,于是李隆基就主動地策劃了消滅韋黨的宮廷政變。
當時韋后想稱帝登基,對太平公主立李重茂為帝不滿;李隆基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原來親近韋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變態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勸其立即發動攻勢。于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鐘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于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于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鐘紹京住處。這時,鐘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勢難免罪。”鐘紹京明白,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后,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后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后宣布:“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從命。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門。韋后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于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一作夫婦皆在內堂力戰而死)。凡是諸韋及韋后親信均被逮捕斬首(但并未殺絕韋家人),史稱唐隆之變。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于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為睿宗。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制度,兄長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在秋七月己巳,冊立平王李隆基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景云。九月庚戌,李隆基長子李嗣直封為許昌郡王,次子李嗣謙為真定郡王。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同時,太平公主在后宮中,包括李隆基的身邊大量安插耳目。李隆基當然不愿任人擺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征求太子的意見。后來,愈來愈傾向太子。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處分。九月,李隆基的一位妾室——楊良媛生下他的第三子李嗣升,即日后的唐肅宗。楊良媛懷孕時,東宮中依附于太平公主的耳目,“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于上”,李隆基心不自安,甚至因太平公主之故試圖為楊良媛墮胎。在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禪讓于太子。太平公主雖力勸睿宗不要放棄處理大政的權力,但已無濟于事了。
李隆基于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當時,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黨,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當前要務。而太平公主的黨羽看到玄宗銳意親政,就想廢黜玄宗。
先天元年(713年)七月,玄宗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決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閑廄取出御馬并調家兵三百余人,親自率領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暫時走脫,最后自縊而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山寺,后被賜死于家,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后,一切軍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張了。
先天元年十月,玄宗到新豐(今陜西臨潼)閱兵于驪山下,調動二十萬人馬,旌旗連亙五十余里,聲勢浩大。但由于軍容不整,欲斬兵部尚書郭元振,因宰相劉幽求、中書令張說求情,將其流于新州(今廣東新興)。接著,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本來,玄宗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樹立自己的威信,并無意殺唐紹,但由于金吾將軍李邈倉促宣敕,無可挽回,故而玄宗罷了李邈的官。由于兩位大臣得罪,諸軍震動很大,秩序不穩,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穩定,玄宗贊嘆不已。
先天元年十二月,改元為開元。開元時期的三十年是唐朝的極盛時期。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采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后,群臣于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玄宗弟薛王李業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彈奏。薛王李業為其求情,玄宗命中書、門下復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正確,不可縱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從此,所有貴族都不敢放肆。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欶:“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馀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于死者,有損于生者。于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歷史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于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開元三年(715年)正月,玄宗次子李瑛被立為皇太子。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在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設置黑水府,置黑水軍,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并勘探了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于東都集仙殿。他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能治理國家,朕與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仙”、“賢”雖一字之差,卻反映了玄宗重視人才的態度。
隨著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減少過問政事。陳建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于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里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
玄宗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并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為太子;武惠妃不久也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后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以為逝世多年的母親竇氏祈福的名義,敕書兒媳、第十四子壽王妃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氏為貴妃。
楊貴妃不僅個人受寵,其三個姐姐也均賜府邸于京師,寵貴赫然;其遠堂兄楊國忠也因而飛黃騰達。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轡授鞭,貴妃院有織繡工七百人。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他們獻給楊貴妃的貢品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官吏競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民間竟然流行歌謠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門楣。”可見,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社會影響相當深遠。
生活的奢靡,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腐敗。天寶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重用為相。李林甫為了掌握大權,反對諫官有益的建議。他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琎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令。自此以后,沒有人敢再有諫諍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認為凡在德才方面超過自己者,他都設法將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他就把盧絢調任華州(治所在今陜西華縣)刺史,并欺騙玄宗說盧絢因病不能理事而棄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刺史嚴挺之,李林甫又欺騙玄宗說嚴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職,便于他養病。于是,嚴挺之又被送到東京(今河南洛陽)養病去了。李林甫雖然專權亂政,但其在位期間,政局尚穩。天寶十載,唐節度使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在西域中亞的怛羅斯發生怛羅斯戰役。
李林甫欺上壓下并未引起玄宗注意,他反而仍然認為天下無事,把主要政事交由李林甫處理。高力士多次勸他不可使大權旁落以免失去君威,他還甚為不悅,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責。天寶十一載(752年)李林甫死后,玄宗一方面重用擅權弄法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宰相,一方面信任居心叵測的邊將安祿山,以圖左右平衡。
楊國忠的專權亂政比李林甫更甚,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大饑,因京兆尹李峴不甚順從,遂以災氣歸罪于李峴,貶李峴為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后來霖雨成災,玄宗過問災情,楊國忠取最好的禾苗給玄宗看,掩蓋災情真相。扶風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區的災情,楊國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責任。因此,天寶十三載(754年)雖然關中災情嚴重,但無人敢如實上報。連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也說,楊國忠大權在握,賞罰不公,連他也不敢說話了。
范陽(今北京附近)節度使安祿山為了和楊國忠在玄宗面前爭寵,二人互相詆毀。玄宗對此搖擺不定,認為主要政事交付宰相,邊防事務交付諸將,無可憂慮。這樣一來,蓄謀已久的安祿山終于發動了反唐的大叛亂。
唐玄宗雖然沒有發動過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時那樣的大規模的開邊軍事行動,但是他在位期間中原周邊地區與鄰近少數族吐蕃、契丹、南詔等的戰事連綿不斷。在邊疆軍事勝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長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寵愛有戰功的邊將。邊將也因此不停對外族開戰,以邀功賞。特別是李林甫為遏制政敵而拉邊將牛仙客入相后,更開放了蕃將以邊功為手段,窺伺中央政權的機會。
唐玄宗晚年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游樂。他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玄宗本不太相信鬼神之說,后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不老,以是朝野爭言符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貴妃之從兄楊國忠擔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時尚可穩住朝政,楊國忠不僅沒有李林甫的才干,反而縱容貪污腐敗,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楊國忠與手握兵權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生沖突,安祿山決心先發制人,發動叛變。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于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史稱安史之亂。玄宗決定逃往四川,途中至馬嵬驛,士兵嘩變,士兵砍殺楊國忠,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玄宗權衡輕重下后,為了保命及維持君威,不得已下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勒死。
對玄宗早有不滿的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后被尊為太上皇,玄宗長達44年的統治告終。
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隨著安祿山被殺,郭子儀收復長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乾元三年(760年)七月,宦官李輔國奉承肅宗,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系,迫使玄宗被軟禁于太極宮(西內)甘露殿。高力士、陳玄禮等人被貶謫,玄宗浸不自懌、憂郁寡歡。寶應元年農歷四月初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崩逝于長安城太極宮甘露殿內,享壽七十六歲,在位四十四年。僅僅半月后,同年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久病未愈的唐肅宗李亨亦駕崩于長生殿,享年五十一歲,在位僅短短的六年。廣德元年(763年)三月,唐代宗將唐玄宗李隆基安葬于唐泰陵(今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處)。廟號玄宗,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革除弊害,鼓勵生產,經濟發展,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十四年(726年)杜甫《憶昔》有詩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雖然玄宗后期怠政,但直到他在位四十三年的天寶十三載(754年),仍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于此”。
唐代宗 李豫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是唐肅宗李亨的庶長子。初名俶,小名冬郎,原封廣平郡王,后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計武則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據《舊唐書》,代宗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東都洛陽上陽宮。據《冊府元龜》,代宗以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生于東都上陽宮,且多年之中的十月份都有慶祝活動(上壽)。似以十月生日更可信。唐代宗十月十三日天興節,見令狐绹文集。
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生于東都洛陽上陽宮,初名李俶。當時,父親唐肅宗李亨為藩王,母親吳氏是他的妾室。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父親李亨被立為太子。數年后,十五歲的李俶封廣平郡王。天寶元年(742年),長子李適出生。天寶五載(746年),娶崔氏為妃。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祖父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于是李俶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
寶應元年(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于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
次年,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部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吐蕃甚至在廣德元年(763年)占領首都長安十五日,立李承宏為帝,河西走廊亦被吐蕃占領。代宗篤信佛教,“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寇去則厚加賞賜”,宰相元載、王縉、杜鴻漸三人都信佛,以王縉尤甚。寺院多占有田地,“造金閣寺于五臺山,鑄銅涂金為瓦,所費巨億”,但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宮中傳出代宗生病的消息,結果一病不起,不到十天就無法上朝。五月辛酉(6月10日),下達了令皇太子監國的制書,當晚即在紫宸殿駕崩,享年五十三歲。死后葬于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太子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
唐代宗平定了安史之亂,由于唐玄宗、唐肅宗一再錯失良機和唐代宗處事果決,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唐代宗不失為明君。
唐順宗 李誦
唐順宗
唐順宗李誦(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唐德宗長子,唐朝第13代皇帝(除武則天以外),805年在位。
上元二年(761年)陰歷正月十二日(陽歷761年2月21日),李誦生于長安之東內。當時他的高祖父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太上皇仍在人世,被清人趙翼稱之為“一堂五天子”(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大歷十四年(779年)其祖父唐代宗駕崩,唐德宗繼位,六月,李誦進封宣王,十二月乙卯,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即位,改元永貞。任用東宮舊人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在宰相韋執誼、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并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順宗即位時已患中風,喑啞不能言,詔令皆出牛昭容手。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傳位于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順宗朝僅歷七月,舊制逾年改元,內禪暨革新失敗之后,方以太上皇詔,改元永貞)。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二王八司馬”。次年元和元年陰歷正月十九日(806年2月11日),崩于興慶宮之咸寧殿。官方說法為病死。野史認為順宗是被宦官謀殺而死,其事透過唐人傳奇《辛公平上仙》的影射以流傳后世。唐順宗也是唐朝唯一一位以先帝嫡長子身份成為皇太子并最終繼位的皇帝,死后謚號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憲宗 李純
唐憲宗
唐憲宗李純(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原名李淳,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透過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協助,迫使父親唐順宗讓位予自己,即“永貞內禪”。即位后,曾一度討平不服朝廷的藩鎮,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中國,史稱“元和中興”,也因此成為安史之亂以后即位,評價最高的唐朝皇帝。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年)陰歷二月十四日,李淳(唐憲宗)在長安之東內(大明宮)內出生。當時的皇帝是他的曾祖父唐代宗,祖父唐德宗時為皇太子。父唐順宗為郡王,母莊憲皇后王氏是父親的妾室。后來,祖父唐德宗削藩失敗,長安發生涇原兵變,祖父唐德宗和6歲的李淳出逃。及后唐德宗抱著李淳揶揄地問道:“小孩,你是誰家的孩子?”自幼聰慧的李淳回答:“我是唐朝第三個天子!”(唐德宗為天子、父親是未來的天子、自己將是第三個天子。)唐德宗被他嚇了一跳,并十分佩服他的智慧。不出所料,長大后的李淳愛讀貞觀政要,以太宗和年輕時玄宗作榜樣,立志削藩,恢復大唐威名。
貞元四年(788年),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丁卯,納妃郭氏。同年,長子李寧出生。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父親唐順宗繼位,唐順宗重用王叔文、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等官員,王叔文集團試圖進行永貞改革,抑制宦官勢力。但當時唐順宗有中風、癱瘓的情況。不滿改革的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劍南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外藩,迫使唐順宗立李淳為太子,改名李純,七月,太子監國。八月,俱文珍又迫唐順宗退位為上皇,傳位予長子唐憲宗,史稱永貞內禪。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馬皆被貶謫。元和元年正月,上皇駕崩,官方說法為病死。野史影射順宗是被宦官謀殺而死,可見于唐人傳奇《辛公平上仙》。
唐憲宗繼位后,決心“以法度裁制藩鎮”,開始對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戰爭,他在繼位的次年就開始對西川節度副使劉辟開戰獲勝,同年夏綏軍留后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憲宗也征討他,惠琳敗死。元和二年(807年),討伐鎮海軍節度使李锜。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興歸服唐朝,同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沒有能夠獲勝,從元和十年(815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唐鄧節度使李愬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史稱雪夜征淮西,當時唐隨軍主簿即參謀長即韓愈,韓且寫凱旋勝碑文留于淮西。元和十三年(818年),發五道兵討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吳元濟被平定后,全國所有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唐朝出現短暫統一,“至是盡遵朝廷約束。”史稱“元和中興”。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遣使往鳳翔迎釋迦牟尼佛遺骨入宮供奉,刑部侍郎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諫,言語不敬,皇帝大怒,差點處死了韓愈,不過最后只將韓貶為潮州刺史。這次迎佛骨陣容浩大,《資治通鑒》載“中使迎佛骨至京師,上留禁中三日,乃歷送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不及。有謁戶充施者,有燃香燒頂供養者。”
憲宗的帝位是由宦官擁立的,因此憲宗重用宦官,軍隊中許多將領與監軍由宦官擔任,有些宦官擁有很高的軍權,但憲宗對宦官亦不優待,其后期好長生不老之術,多服金丹,“日加躁渴”,性情暴躁易怒,動輒責罰左右黃門,宦官們不堪鞭笞。
元和十五年(820年)陰歷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卒,據說是被宦官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一說是宦官叫唆十余名宮女,集體悶死他,史上第二位被女人殺害的皇帝(第一位被女人殺害的皇帝是晉孝武帝,為張貴人所弒),享年42歲,在位15年,謚圣神章武孝皇帝。大中三年,加謚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王夫之在其《讀通鑒論》中推理認為憲宗之暴斃實則是郭氏(穆宗生母)與穆宗縱逆之所為。
唐武宗 李炎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瀍”,拼音:chán,注音:ㄔㄢˊ),臨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實上的第九子,母韋貴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在位時間是840年-846年,在位6年,享年31歲。
唐武宗本來是唐敬宗、唐文宗的弟弟,被封為潁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趁文宗病,矯詔立他為皇太弟,廢原來的太子敬宗子李成美為陳王,武宗由此得以登基,并賜死李成美、文宗楊賢妃和皇兄安王李溶。
唐武宗登基后,召李黨人物李德裕回朝,任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等政策。在李德裕執政下,國家漸漸恢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而仇士良的權勢亦被壓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臺。
唐武宗外攘回紇,內平澤潞,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唐武宗信奉道教,從845年開始他大規模下令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除少數在長安的寺院外,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僧尼被迫還俗,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這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于佛教勢力不滿的現象始終存在,武宗滅佛可能有多種原因。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稅收是一個重大損失。有傳說認為唐武宗繼位后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光王李忱(即后來的唐宣宗)來威脅他的地位,李忱則逃入佛門,因此唐武宗滅佛是為了讓李忱無處可藏。但這個說法可能只是傳說,因為歷史學家對于李忱是否真的做過和尚仍有爭議。唐武宗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后中毒而死。死后葬于端陵,謚號為至道昭肅孝皇帝。
唐武宗雖有五子皆封王,但生前未確立繼承人,宦官馬元贄等遂矯詔立光王李忱為皇太叔并最終繼位,即唐宣宗。武宗五子后事無載,一說皆被宣宗所害。
明朝王祎《大事記續編》卷六七會昌六年三月條云:[宣宗]即位以后,追前事,至于武宗諸子皆不保其終。宋敏求補《宣宗實錄》,謂自大中后宣宗子孫繼世,故唐人不敢道。
唐宣宗 李忱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859年9月10日),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則天),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于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又號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母親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锜侍妾,李锜謀反失敗后,鄭氏被送入宮后當郭貴妃的侍兒,后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封為光王,故唐宣宗為唐穆宗之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之叔父。唐宣宗為光王時,居于十六宅,故作愚鈍,曾被唐文宗及其他宗室作弄。
傳說唐宣宗登基之前,為了逃避侄唐武宗的迫害而出家為僧,傳說他在河南淅川香嚴寺避難,法名瓊俊,齊安見其舉止不凡。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光王李怡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擁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為他愚鈍容易控制,豈料他登基為帝后立即勵精圖治,并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眾宦官、朝臣及宗室才驚覺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鈍,實際是非常賢明。
唐宣宗時的唐朝國勢已暮氣沉沉,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況,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小有起色,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使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但只靠政府支支節節的改革,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宣宗是唐朝中期以后少數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加上張議潮的歸義軍起事反吐蕃;不僅出兵收復河湟,安定塞北,更一度大致重奪丟失多年的河西走廊(沙、瓜等河西十一州),國威稍振。
宣宗登基之初,為了打擊李黨,貶斥了能抑制神策軍的工部尚書薛元賞,導致宦官恢復對神策軍的掌控;后來為甘露之變遇害大臣平反的同時,又給在甘露之變中大殺大臣、死后被武宗削爵抄家的宦官仇士良平反。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開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長生術,“頗好神仙”。宦官權勢又呈復興之勢,甚至還從東南財賦之地攫取大量的經濟特權。大中十二年以來,南方軍亂不斷,容管、嶺南、湖南、江西、宣歙、武寧等藩鎮相繼爆發軍士逐帥事件。大中十三年,武寧(徐州)節度使康季榮因不恤士卒,被士卒所逐。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因丹藥中毒駕崩,時年49歲。被后世稱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更在浙東爆發,當時距唐懿宗繼位還不到半年。
《新唐書》認為:“唐亡,諸盜皆生于大中之朝。”唐宣宗繼位之時,唐朝處于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漸漸恢復元氣。唐宣宗一反會昌之政,一味橫征暴斂縱容地方大員豪強,造成嚴重后患,大中之治有溢美之嫌。
王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