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一則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一些留學英國的中國未成年留學生無法繼續寄宿在校,而回國的機票一票難求,我國在英的小留學生們面臨著十分窘迫的境地。為此,166家庭聯名申請,請求政府包機將這部
近日,一則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一些留學英國的中國未成年留學生無法繼續寄宿在校,而回國的機票一票難求,我國在英的小留學生們面臨著十分窘迫的境地。
為此,166家庭聯名申請,請求政府包機將這部分小留學生接送回國,引發了網友的激烈爭論。
有網友直言:
"現在你們讓政府包機去接孩子,對疫區武漢的孩子是否不公平?你們見過兩歲的孩子在病床上抱著父母的遺像,她都不知道什么是死亡!這能乖乖的躺在病床上…你們做父母的心情我們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你們能體會嗎?"
錯的不是孩子,是優越感
小留學生媽媽在網上哭訴:"我的孩子13歲懇請包機回國!孩子是中國人,讓孩子回國有什么錯嗎?"
馬上有網友尖銳地指出:在英國長期居留達十年以上的,就可以申請英國的綠卡。大學生留學還可以勉強說是為了學習先進知識,中小學生留學本就是沖著居住權和國籍去的。
的確,中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去更大的平臺,而"出國"是貴族的首選方式。
中國給留學生的優待很多:可以享有留學生優惠落戶政策;買車可免除所購買汽車零部件中的進口關稅和車輛購置稅;最高可達100萬的創業扶持…
這只是政策上的優惠,僑胞在海外"鍍金"后回國,無論是就業、生活都會被高看一眼。
而如果這次"包機"計劃實施,這份"高看"將再次被落實。
而網友們憤怒的不是有錢人,也不是無辜的孩子們,而是對僑胞們無休止的優待。
接回海外小留學生們的成本很高。
中國在英國的小留學生最多,約有1.5萬。按飛機票價來看,波音787公務機從倫敦經停日內瓦飛上海,18萬元人民幣一個座位瞬間售罄。如果按一架搭載500人,需要至少30架飛機,總價不下30億。
回國后至少隔離14天,按300元/人/天算,大約需要6千萬。還有數不清的醫護、器械、物資和物流的成本。
除了英國,還有20萬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在外漂泊。
回頭看看,在這次抗疫戰爭中,疫情重災區湖北各級財政共籌集的防控補助資金是多少呢?
截至2月17日,是105億。
而湖北總的常駐人口將近6000萬。
在小留學生大量返程北京上海的時候,還有無數湖北人曾被無辜"勸返"。
這場戰役打到3月18日,國內才完成首日新增確診病例0例,而這個數據是不包括境外輸入案例的。大量的人口流入,對剛剛好轉的中國無疑又是一次艱難考驗。
已在緊密籌備的復工、復產、開學、交通恢復,會不會因此受影響,都難有定論。
即使這樣,也有留學生沒有停止發難:
之前在上海浦東隔離點,一位從海外回來的女子堅持要喝礦泉水,工作人員提示她:"這里不是賓館,是隔離區,要喝水可以自己用開水壺燒。"
女子聲稱開水里都是雜質,沒辦法喝,怒稱隔離點"沒有人權",與工作人員爭執直至引來警察。
還有法國回來的留學生,因不滿等待檢測時間太長,對工作人員極度不滿,并威脅要發外網:"我們是留學生,從國外回來配合檢查已經夠負責任了,你們的服務還這么不到位!"
難怪有網友大呼:"若是心疼這1.5萬"貴族"小留學生,誰來心疼國內這么多普通家庭的學生?"
就像《圍城》里說的: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
一張留學的文憑,何嘗不是如此。
同為一國同胞,無論誰有難,我們都該伸出援助之手,可是,災難前不顧一切的索取行為,未免太失了分寸。
社會沒有平等,但該努力讓它更公平
去英國讀書的花費很高,一年最低也要30萬人民幣,10年就是300萬,這絕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一般家庭都負擔不起。
有網友說:"用中國普通老百姓納的稅去補貼這類富人,未免不公。"
留學生父母憤然還擊:"你們就是仇富!出國留學有錯嗎?你們自己沒錢,天天在網絡上罵來罵去,你們就是看不慣有錢人。我們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有錯嗎?"
當富人受委屈時,可以用無數手段來抱怨世界的不公,而窮人受委屈時呢?
山西榆林一位女大學生小娜,因疫情被困家中,老家地處偏遠,收不到網絡信號,為了上網課,每天都要裹著厚厚的軍大衣,爬到山頂學習。
為了更好的接收信號,她只能把手機上綁上帶子掛在樹上,然后拿著紙筆做筆記。
山頂經常刮風,很冷,但她每天都堅持學習6個小時以上。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口罩十分緊缺,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漲。
一個在藥店打工的朋友,曾接待過一個環衛工人,因為沒帶口罩,藥店門都進不去。
隔著一層布簾,環衛工人問有沒有口罩,朋友說沒有,需要預定。
環衛工問多少錢,朋友說3塊錢一個。
隔著布簾,他看到環衛工悄悄的捏了捏口袋,沒要,走了。
這不是唯一一個來問價沒買的環衛工。
而他們的工作并不能停止。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全國180萬環衛工人在崗率超過90%,其中湖北每天作業的環衛工人超過8萬人。
這些人并不是不努力,也并不是好吃懶做,只是因為沒有投一個好胎,做什么都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這個社會也不是永遠平等,但我們都應該努力的讓它更公平,不是嗎?
在武漢封城的時候,近千萬人被困疫區,僅青山一處隔離點就有未成年人30名,從沒有家長請求過"專機"把孩子送出疫區。
他們哪一個不艱辛,他們不需要幫助嗎?但他們都情愿讓國家把精力留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有時候,所謂"仇富"不過是因為弱者遭受了太多的不公,連求助都戰戰兢兢。
看到孩子們流落海外,他們還那么小,誰都忍不住淚目。
家長把孩子送出國,都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就像《小別離》作者魯引弓說的:"真的沒有哪個民族,會像我們中國人這樣為了孩子以后過得好,而忍受當下的骨肉分離"
只是有時候,過分的追求環境,讓父母都忘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什么。
如果真的愛他,不要在孩子呼痛的時候就譴責社會不公,
更不要告訴孩子:有錢就可以高人一等。
陶行知說過:"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長的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讓孩子學會平等的愛,才能在風雨飄搖中,茁壯成長。
馬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