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啤酒的萌芽1889年郝升堂和朋友在俄國創辦雙合盛1900年俄國商人建了一座酒廠取名哈爾濱啤酒1903年德國人在青島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分公司啤酒廠,生產啤酒賣給在青島的外國人。一戰爆發后遠在俄國的郝升堂實業救國買下北平廣安門外南觀音
中國啤酒的萌芽
1889年郝升堂和朋友在俄國創辦雙合盛
1900年俄國商人建了一座酒廠取名哈爾濱啤酒
1903年德國人在青島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分公司啤酒廠,生產啤酒賣給在青島的外國人。
一戰爆發后遠在俄國的郝升堂實業救國買下北平廣安門外南觀音寺11號的瑞士啤酒汽水廠,取名雙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廠。
改革開放前的快速發展
建國后,隨著社會穩定,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也會在餐桌上擺上用暖壺或是湯鍋打來的散裝啤酒。由于需求量大,啤酒不得不憑票供應。有需求就要解決,從此全國各地紛紛興建啤酒廠,最鼎盛時期恨不得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啤酒廠,其中就包括順義的燕京啤酒。
改革開放后的大并購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啤酒廠商也開始了并購,中國啤酒行業整合開始。
1993年青島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募集到資金,先后買下多家地方啤酒廠擴大市場份額。隨后華潤收購沈陽啤酒廠創辦了雪花啤酒。1997年燕京啤酒成功上市,通過收購,產量躍居第一。青島啤酒隨后又收購了30多家啤酒廠商,其中就包括雙合盛五星啤酒,在2001年青島啤酒再次成為全國第一。
中外對戰互有勝負
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國外啤酒巨頭紛紛登錄中國,不止想在中國市場撈點油水,他們更想統治中國市場。但經驗豐富的國外巨頭,第一槍就啞火了,因為追求的口味不同。我們追求的是清爽,而他們追求的是濃郁,很多固執的品牌就從中國市場上消失了。第一戰國產品牌不戰而勝。好景不長的國外巨頭很快就摸清了中國人的喜好,不過國內廠商在瘋狂的兼并后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資金上的問題,于是中外啤酒的第二戰打響了。在第二戰中,百威啤酒全資收購了哈爾濱啤酒,還收購了珠江啤酒等廠商。
嘉士伯入股重慶啤酒,并買下了大理啤酒等廠商。
華潤和青島也接受了外商注資。但看似大敗的國產啤酒內藏玄機。第三戰股權大戰,在外商注資方面,雪花和青島都有限制條款,得以在后面的贖回各自股權得以全身而退,既用了外商的錢還保住了自己的股權。經過這三戰國內基本上形成了青島、燕京、雪花的本體系,百威,嘉士伯為首的外資體系。中國啤酒市場進入了穩定期。
暗潮涌動危機四伏
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穩定之后,各大啤酒廠商就開始在銷售終端打起了新的戰爭。先是給經銷商提供專門的冷凍冰箱、造謠某品牌啤酒有利尿劑。給終端服務員提供酒蓋換錢、再到直接在酒蓋上印中獎金額或再來一瓶、再來一箱。在競爭中各家酒廠逐步豐富了自家產品以應對新的競爭。
逐步走向精品
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口味越來越挑剔了,普通的工業淡啤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啤酒的需求了,精釀啤酒市場開始萌發。市場上出現了許多精釀啤酒品牌,隨著精釀小廠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大廠的改革。中國啤酒又進入了新的階段。
張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