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說自己的故事吧,中醫七年制畢業,就是本碩連讀。畢業后到當地最大的醫院中醫科上班,因為我從小喜歡鉆研,所以大學沒畢業看病就有兩下子了,工作半年多技術提高更快,病人爆滿,半夜兩點排我的門診,蓋過了所有醫生的風頭,住院部一半病人是我的,門診量一半是我的,我們科七個醫生,我一個人頂6個。收獲了巨大的社會名聲,但是在科里處處受排擠,最后累垮了身體。工作到第5年,我感覺自己快垮掉了,主任在科務會指桑罵槐,我終于選擇了辭職,院長挽留再三,給我成立新的中醫科讓我當主任,說實話我一點沒有留戀,只想快點離開這個地方。辭職并不順利拖了四個月。今年我開了自己的診所,月入20萬,病人預約到1個月以后。雖然沒有在大醫院風光,但是日子安穩,不用值夜班,收入高,以前在醫院一個月只有8000多的收入,因為我堅持純中醫治病,任何西藥和中成藥都不用,所以沒有回扣。
目前社會上沒有絕對哪行好與不好的,都是相對而言的??偟膩碚f哪個行當都不好干,苦難吃,錢難掙。不過有一方法你可嘗試一下,就是托關系把戶籍遷到、大寨村那些地方去,那里的村民是全社會公認幸福指數較高的。正常人家生活各方面都沒壓力,村民每天下班后還能遛達到南街大廣場上免費聽聽《東方紅》、《社會主義好》等這些老紅歌,進一步改造你的金錢“三觀”。
先去當兵吧
未來10年,在海南做什么好呢?建議你還是當官吧,這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只會賺,不會虧。海南雖然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和自由貿易港,但海南其實就是一個奇葩,擁有一大堆優惠政策去討飯吃,為啥會這樣呢?很簡單,海南不懂使用政策,沒有寬松的營商環境,什么都限制,結果把自己限死了,歸根結底,海南發展不起來,主要在于人。其實,海南有很多行業可以發展的,但海南的相關各部門并沒有齊心協力的發展那些行業,而是今天提一個口號,明天提一個建議,最后是啥都干不好。如果海南人認真的規劃出幾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來,然后更相關部門都齊心協力去努力工作,絕對能發展起來。我現在提議幾個行業:第一、康復養老。海南的氣候、空氣和環境,對于一些慢性病是有療效的,特別是冬天,對于北方人來說,是最好的過冬、度假、養老的地方,海南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建一些上規模的康復養老中心,配齊醫護人員、服務人員,盡量把這個行業做成全世界知名的康復養老勝地,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天天喊口號,不動于衷。第二、規劃出一片海域來,養殖海菜。目前,我國的海菜養殖很落戶,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第三、多方培訓和扶持高端的服裝設計人才,在海南建成幾個品牌服裝廠。海南人每年起碼花了上百億去買各種各樣的名牌服裝,如果海南能打造出幾個名牌服裝,一年可以為海南節省上百億。第四、海南既然要打造電影藝術節了,海南本土就應該創建和扶持幾個電影公司,將其打造成一個行業,一個青年人實現夢想的地方,不要搞了電影藝術節,本土卻沒有企業參加,那是笑死人的。。。。。。。。。。。。。。。。。。。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希望海南能從自身想問題,找缺點,再想找出自己的優點來認真的發展。
毫無疑問,未來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內,林產品和林副產品依舊是整個林業行業主要收益點,至于其他的,如生態補償、森林碳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只能是林業行業的補充收益點。巨大的市場需求驅動林產品及林副產品的發展1)林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嚴格意義上講,林產品主要指木材和苗木。先談木材。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木材消耗國,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我國森林資源總量較大,但森林質量較差,每年生產可供利用的木材極其有限,年均進口木材超億立方米,進口份額占55%,隨著國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的加強,短期這種格局難以改變。加之限塑令的實行,對紙漿的需求會進一步提升,木材是近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國內的緊俏物資。再來談談苗木,由于過去十年的過度發展,近幾年苗木市場一度出現飽和和過剩,但隨著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地森林城市、森林村莊、美好鄉村建設的推進,庫存苗木得到極大的利用,部分規格產品出現缺口,苗木市場還會再次活躍,今后十年仍然存在較大的需求。2)林副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林副產品可謂琳瑯滿目,品種不僅多,而且跨度大。工業原料:常見的松脂、橡膠、活性炭等等;水果、干果:水果、干果已經融入民眾基本生活,更是不用多述;中藥材:中醫是我國的瑰寶,很多中藥材都是生長在樹上或者林下,是中醫醫療的必需品;調味品:常見的調味品基本都是來自山林,如五香、八角、桂皮、花椒等等;食材、飲品:食材的范圍非常寬泛,尤其是產自森林的食材,以綠色健康,深受民眾青睞。常見的竹筍、茶葉、葛根、食用菌、食用油、野菜等等。林副產品是林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今后是,將來更是。生態補償、森林碳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只能是林業發展的補充和完善相對于林產品和林副產品的必須性,林業的其他收益點只能是林業經濟的補充和完善。1)生態補償我國從2002年就啟動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劃定的公益林、天然林嚴禁采伐,給予一定的補償,但這一部分收益遠遠不能解決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憑心而論,農民朋友在這一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盡管近年補償標準有所提高,但與經營林產品、林副產品的收益無可比性,未來十年也不會有根本性改變。2)森林碳匯碳匯經濟沸沸揚揚“傳說”了多年,但一直未見落地,曾經也有頭條的朋友私信我寫一點碳匯的文章,但是,基層林業對碳匯經濟不報幻想。說白了,碳匯經濟是搭建一個平臺,把森林資源的凈化固碳功能評估掛牌競拍,由產生污染的企業拿錢,競購碳匯單位,獲得生產權限,再由平臺將競價款支付給森林經營者,繞一大圈,農民能獲得多少補償?而且推動起來并非易事,十年內,還是別想了。3)森林旅游森林旅游倒是基層林業非常喜歡的產業,但是,森林旅游也是“燒錢”的坑,不可能遍地開花搞起來的,需要有優質的森林資源,奇特的景觀才可以,而且動輒幾十億的資金,或許還“火”不起來,投個幾百萬下去,不會冒泡,想想還是算了吧。4)森林康養相當于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或許投資略小,但真的想運作起來,吸引都市人消費,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沒有大公司、大集團運作,再好的青山秀水,如花想仙境,也只能捧著金飯碗去要飯。綜上,生態補償、森林碳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只能順勢而為,伺機發展,是林業經濟的補充和完善。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