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四大悲劇一般指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四大悲劇表現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社會惡勢力之間的悲劇性及理想的破滅。
莎士比亞(1564一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有成就,藝術性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寫過37部戲劇,其中的悲劇創作,無論從思想的深刻性,藝術上的完美性來講,都達到了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高峰!莎士比亞悲劇的主要內容是寫人文主義者的美好理想與當時英國丑惡現象之間的矛盾。理想在年輕一代人身上的幻滅,給正直的人帶來的悲劇性命運,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精華。悲劇創作之精堪的戲劇藝術,使莎士比亞戲劇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廣泛的是《哈姆萊特》,也稱《王子復仇記》《哈姆萊特》講的是一個古老的丹麥故事,主要情節是這樣的:正當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上大學,突然接到父親暴死的消息。當他急忙返回后,發現叔叔已繼承王位,母親竟然改嫁了登上王位的叔父。這使他大惑不解?終于在一個晚上,王子見到了父王的鬼魂,在鬼魂的叫冤聲中,王子明白了事情的,原來是叔父毒死了王兄,篡奪了王位,逼嫂成親,叔父克勞狄斯是制造陰謀的罪魁禍首!哈姆萊特王子決心為父報仇。他裝成瘋顛的樣子,進行一系列的試探摸底,這引起了叔父的懷疑,派人跟蹤哈姆萊特王子,但都被王子一一識破,在一次演出中,哈姆萊特利用劇情揭穿了叔父克勞狄斯的罪行。老奸巨猾的克勞狄斯借機會把王子派往英國,想借用英王之手殺掉哈姆萊特王子。這一計謀被王子在路途中發現,王子及時返回了丹麥。但叔父又策劃,挑唆了不明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武,用真劍,毒劍和毒酒三重陷井,害死王子。在此武中,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雙方都中穿了毒劍,而王后喝下了毒酒。雷歐提斯在臨死前說出了克勞狄斯的奸計,哈姆萊特拼命以最后的力量用毒劍和毒酒處死了陰謀家克勞狄斯,自已也同歸于盡。悲劇由此收場!《哈姆萊特》這部戲劇寫的雖然是中世紀丹麥的事件,但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矛盾。這個不安的局面,陰謀篡位,荒淫無度,王后,借刀,洶酒無度的克勞狄斯統治下的黑暗王國里,一個個利欲薰心,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這正是沒落時期封建王朝的特征!哈姆萊特在很多臺詞中,對當時的現實有過清醒的認識,他對時局總的看法是:“這是一個萬惡的世界,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對善良的人們來說,“丹麥是一所牢獄",還進一步說“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丹麥就是其中最壞的一間囚室“。這種認識和揭露,對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偷天換日,勾心斗角,玩弄刀筆,顛倒黑白,欺詐貧民等不義勾當的控訴,反映了劇作家的人文主義思想!哈姆萊特是一個具有先進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但他的精神狀態始終帶有郁悶,傍徨,動搖的一面,但主要原因不在于他的天性如此。關健在于環境的一黑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當美好的理想在無情的現實之下被打破時,哈姆萊特的信念發生了動搖,特別在母親改嫁新王這件事上,他發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這是絕望情緒的感嘆。但他在心情憂郁時,并沒有完全失去理智,而是敢于正視現實,深入思考社會問題,探索出路,尋找答案。這就是哈姆萊特性格矛盾,在思索與探索中反復出現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在哈姆萊特身上,既有積極進取的先進性,又有它本身幼稚的弱點。表現為處事之中,背著舊思想的包袱,猶豫不決,搖擺不定。這是時代與社會環境的局限,也是他所代表的新興力量還處在幼年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革現實,消滅罪惡,實現人生的理想目標!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