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在對武漢等10多個地區都在進行病毒IgG抗體檢測,對國外歸國人員及一些復工復產單位的員工也進行檢測,如果陽性一般提示感染過病毒,但是確實會有假陽性,就是沒感染過病毒,但結果提示感染過。
坦率地講,這種假陽性很難完全避免,需要對結果進行科學的解讀與認識,一般也需要結合IgM抗體進行動態檢測。
造成特異IgG免疫測定假陽性,通常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陽性判斷值附近的弱陽性,可能是假陽性檢測判斷陽性與陰性,會設定一個分界值,高于這個值判斷為陽性,一些剛剛高于陽性判斷值附近的弱陽性,很多并不一定就是陽性,有可能就是假陽性;
膠體金試紙條檢測是通過肉眼觀察顏色有否來判斷陽性和陰性,不存在陽性判斷值的問題,但也會存在不同檢測者判斷的差異。
化學發光免疫試驗(CLI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需要設定陽性判斷值,一般是通過測定大量的陰性人群(數千份)和一定數量(數百份)的已知陽性人群標本,得到一個分布,用統計學方法確定陽性判斷值,通常為假陽性和假陰性均較低且達到平衡狀態時的測定信號,如OD值或發光值。
因此,不可避免地處于其周邊陽性一側的結果,會有一部分弱陽性,而實際為假陽性。
依據陰性和陽性人群檢測值的分布確定陽性判斷值
2.血樣中存在導致假陽性的干擾物質1)內源性干擾物
一般包括類風濕因子、嗜異性抗體、補體、因使用鼠源抗體治療或診斷誘導的抗鼠Ig 抗體等。在日常的臨床血清(漿)標本中,有相當比例的標本不同程度的含有上述各種干擾物質,從而可能導致測定結果的假陽性。
(1)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
在類風濕患者、其他疾病包括部分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較高或不同濃度的類風濕因子,其通常為IgM型,亦有IgG和IgA型,RF具有與變性IgG產生非特異結合的特點,因此在免疫測定中,其可與固相上包被的特異抗體IgG以及隨后加入的標記的特異抗體IgG結合,從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2)嗜異性抗體(Heterophilicantibodies)
人類血清中可能會含有抗嚙齒類動物(如鼠、馬、羊等)的抗體,即天然嗜異性抗體。有研究表明,天然的嗜異性抗體(IgG)可分為兩類,一類(85%的假陽性由其引起)可結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馬和牛IgG的Fab區域,但不與兔IgG的Fab區結合。另一類(15%的假陽性由其引起)可結合于小鼠、馬、牛和兔IgG的FC區表位,但不與山羊和大鼠IgG的FC區表位結合。嗜異性抗體可通過交聯固相和標記的單抗或多抗而出現假陽性反應。
(3)補體
在固相免疫測定中,來自哺乳動物的固相特異抗體和標記二抗均可以激活人補體系統。因為其在固相吸附及結合過程中,抗體分子發生變構, Fc段的補體C1q結合位點被暴露出來,這樣C1q就成為一個中介物將二者交聯起來,從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4)因使用鼠抗體治療或診斷誘導的抗鼠Ig抗體
在臨床上,有使用鼠源性單克隆抗體進行癌癥等的靶向治療,或者使用放射性核素標記鼠源性單克隆抗體進行影像診斷等,均有可能使相應患者體內產生抗鼠抗體。這種抗鼠抗體對使用鼠源性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測定,可產生假陽性結果。
(5)溶菌酶
溶菌酶可與等電點較低的蛋白有強的結合能力。免疫球蛋白等電點約為5,因此,在免疫測定中,溶菌酶可在包被的IgG和標記的IgG間形成橋接,從而導至假陽性。
2)外源性干擾物
包括標本溶血、標本被細菌污染、標本貯存時間過長和標本凝固不全等。
(1)標本溶血
如果樣本中的紅細胞破了,溶血導致血紅蛋白釋放,由于血紅素基團有類似過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為標記酶的ELISA和CLIA中,如血清標本中血紅蛋白濃度較高,則其在溫育過程中會吸附于固相,從而與后面加入的HRP底物反應顯色或發光,導至假陽性。
(2)標本貯存時間過長
標本在2~8℃下保存時間過長,IgG可聚合成多聚體,在間接法免疫測定中會導致本底過深、甚至造成假陽性。
答:
mbl是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BL),結構與C1q 相似,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是急性期蛋白的一種。mbl是可直接識別多種病原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進而可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一系列酶促反應。其構成的途徑稱為MBL激活途徑。補體激活途徑的一種,亦稱凝集素途徑。
mbl沒有越南產的。補體經典途徑的主要激活物是免疫復合物。
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由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C1q最先與抗原抗體復合物結合繼而依次激活C4、C2、C3形成C5轉化酶,啟動補體活化的級聯酶促反應。
這兩個是不同的指標,肌酐反映的是腎功能水平;C1q是一個免疫炎癥指標,提示某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這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可能是腎功能不全的原因,也就是肌酐升高的原因。但兩者沒有必然聯系。
補體系統各成分通常多以非活性狀態存在于血漿之中,當其被激活物質活化之后,才表現出各種生物學活性。補體系統的激活可以從C1開始;也可以越過C1、C2、C4,從C3開始。前一種激活途徑稱為經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或替代途徑。
“經典”,“傳統”只是意味著,人們早年從抗原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的過程來研究補體激活的機制時,發現補體系統是從C1開始激活的連鎖反應。從種系發生角度而言,旁路途徑是更為古老的、原始的激活途徑。從同一個體而言,在尚未形成獲得性免疫,即未產生抗體之前,經旁路途徑激活補體,即可直接作用于入侵的微生物等異物,作為非特異性免疫而發揮效應。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