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的某一天,一個面龐黝黑的中年男子正熟練地在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的一處懸崖峭壁上來回橫跳。他手上拽著一根長長的繩子,借力站在峭壁上,身下則是萬丈深淵,一旦失誤就會粉身碎骨。男子臉上帶著堅定的神色,他打量了一下周圍的環境,雙手不停地在調
2021年的某一天,一個面龐黝黑的中年男子正熟練地在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的一處懸崖峭壁上來回橫跳。
他手上拽著一根長長的繩子,借力站在峭壁上,身下則是萬丈深淵,一旦失誤就會粉身碎骨。
男子臉上帶著堅定的神色,他打量了一下周圍的環境,雙手不停地在調整繩子的長度。
終于,他好像下定了決心,深吸了一口氣,跳躍到半山腰的一個洞穴里面。
落地的一瞬間,男子露出了喜悅的神色,因為在洞穴里,有他用來養家糊口的珍貴燕窩。
男子名叫余成明,已經從事燕窩采集事業好幾十年了,同時,他也是這里最后一個“采燕人”。
與生俱來的“采燕”天賦
余成明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冕寧縣背靠大山,是不折不扣的貧瘠之地。
在這片并不繁華的土地上,老天爺為這里的居民另外開辟了一扇窗。
余成明從記事起便知道,冕寧縣盛產燕窩,村里的老人經常成群結隊到山里去“采燕”。
燕窩被采集回來之后,他們又會拿到集市上換取銀錢,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在余成明小時候,燕窩的價值還沒有如今這么高,那時候燕窩撐死也只能賣到兩塊錢一兩。
但那時人們生活更加貧困,兩塊錢對于一個生活在大山里的普通家庭來說,已經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了。
因此不斷有人鋌而走險,用自己的性命去把懸在峭壁上的靈氣結晶帶到市場上。
余成明印象最深的兩位采燕人是村里的兩位姓彭的老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兩位老人是領余成明“進門”的師父。
那時候他才十幾歲,就已經有采集燕窩貼補家里的想法了。
為了學會“采燕”,余成明悄悄跟著這兩位老人進了山,在懸崖底下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
第一次從下往上看懸崖的時候,余成明感覺到有些頭暈目眩。
懸崖上雜草叢生,大大小小的植被盤根錯節,一個不慎就有可能丟掉性命。
村里老人靈巧地在懸崖上跳來跳去,全靠腰間的一根繩索保持平衡,每跳一步都是生死的挑戰。
余成明默默地記下老人跳躍的路線,在腦海中演示著自己站上去之后的動作。
觀察了一段時間后,余成明自認為已經完全掌握了“采燕”的技巧,他只差一個實戰的機會。
但當他第一次跟家里提出要跟著其他人去“采燕”的時候,遭到了意料之中的阻撓。
父親和母親擔心他在“采燕”的過程中出意外,說什么也不讓他去。
余成明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勸說父母,再三保證自己一定會平安回來,這才拿到了通行證。
在村里老人的帶領下,余成明終于以一個“采燕人”的身份站到了懸崖上。
余成明深吸一口氣,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采燕”,他頭腦靈活,體力充沛,很快就到達了蘊藏燕窩的洞穴之中。
第一次拿到燕窩的時候,余成明喜極而泣,從此以后,他就踏上了“采燕”之路。
幾十年如一日的“采燕”路
對于余成明來說,每一次“采燕”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大自然是有脾氣的,懸崖上的路雖然幾十年來大差不差,但每一次都會有細微的變化。
刮風、下雨、干旱、潮濕都會對懸崖的表層環境造成不一樣的變化。
下過大雨后,懸崖表面的青苔總是會肆意生長,使得懸崖上的石頭格外滑腳。
這個時候,余成明就必須要注意落腳的力度,踩實之后才能邁開另一只腳。
刮風的時候,余成明每一次放下繩索的時候都要另外調解一下繩索被放下的長度。
因為風向和風力都會影響到他在懸崖上飄蕩時落下的位置,繩索長度不合適的話,他就沒法準確去到自己想去的落腳點。
對于“采燕人”來說,技巧其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出勤”那天自己的運氣是否夠好。
余成明在懸崖上采了幾十年的“燕”,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到目前為止他的運氣還算好。
余成明說,即使他已經把所有的路線和技巧背得滾瓜爛熟,可每次去“采燕”,他還是免不了出一身冷汗。
有一次,他剛把繩子放好,正準備借助繩子蕩起來的力量順勢落到洞穴中去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余成明突然感覺自己的手使不上勁,等他回過神來時,已經沖著峭壁撞過去了。
這次失誤讓余成明吃了大虧,他胸前的兩根肋骨被撞斷。
傷筋動骨一百天,受了重傷的余成明足足在家休養了好幾個月才恢復元氣。
這段時間,沒能去“采燕”的余成明斷了收入,家里的日子也有些不好過。
為了繼續賺錢,余成明的傷勢剛好,就翻出多日沒使用過的繩索,又進山“采燕”去了。
說起這件事,余成明頗有些悲涼的情緒:“窮人的命不值錢,下去一次就是一次死里逃生。”
可他別無選擇,雅礱江岸邊棲息的金絲雀,多少年來一直是附近居民的收入來源。
燕窩營養價值高,有美容養顏的功效,自古以來就是有錢人專屬的補品。
《本草從新》中提到:“燕窩,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勞之圣藥。”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好了起來,燕窩的需求量也就上去了。
燕窩的價格逐年飆升,從余成明小時候的2元一兩一路漲到如今的兩萬六一斤。
余成明每次進山能收獲的燕窩重量不等,但最常見的就是一兩左右。
也就是說,余成明在懸崖上“采燕”一次,就能掙到兩千多元錢,這個收益不可謂不巨大。
所以,即使余成明知道“采燕”危險重重,他也不得不繼續這項事業。
最后一個“采燕人”
在“采燕”之路上耕耘了幾十年,幾乎把這件事當作終身事業的余成明,近期也遇到了煩惱。
以前,“采燕”在冕寧縣是一件“流行”的事情,“采燕人”的隊伍也很龐大。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村民經濟條件的改善,“采燕人”漸漸消失,成了一個稀缺職業。
余成明笑稱,自己見證了這條路的興起,又見證了這條路的落寞。
他說,在他小時候,提起采燕這件事,周圍的村民都是興高采烈的,成群結隊往山里趕。
后來,“采燕人”越來越少,前幾年還有五個,現在只剩下他這一個“獨苗苗”了。
為何燕窩需求越來越大,負責供應燕窩的“采燕人”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呢?
其實,這跟現代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關系,現在市面上的很多燕窩都是“屋燕”。
“屋燕”顧名思義就是金絲燕在屋檐下筑巢結成的燕窩。
這種燕窩跟人工養殖的概念很像,人們修建適合金絲燕的屋檐,以此來吸引金絲燕。
金絲燕在人工屋檐下筑巢后,依舊會吐出口水加固巢穴,形成燕窩。
而余成明等“采燕人”多年以來采集的燕窩叫作“洞燕”,也就是金絲燕在山間洞穴中吐出的燕窩。
屋燕和洞燕從營養價值來看并沒有區別,因此屋燕一直在擠壓著洞燕的市場。
不過從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角度來說,屋燕實際上更符合現代人的生存價值觀。
余成明自己也說,“采燕人”的消失不僅僅是因為屋燕,還因為大家都富起來了,沒必要用性命去拼這些錢了。
說這句話的時候,余成明的臉上帶著不易察覺的落寞神色。
幾天之前,他才因為“采燕”手藝的傳承而和自己的兩個兒子置氣。
余成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作余正,小兒子叫作余正華,他曾經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兩個兒子。
余正和余正華都跟著余成明學習過幾天攀巖的技巧,兩人還被帶到懸崖實地勘測過。
但懸崖實在是太高了,大部分人站在上面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自然的畏懼之情。
即使余成明已經向兩個兒子傳授過用繩索攀巖的技巧,可兩個兒子始終不敢邁出第一步。
大兒子余正說,現在賺錢機會很多,根本沒必要賭上自己的性命去干“采燕”這件事。
小兒子余正華也覺得“采燕”實在是太危險了,自己完全做不到。
余成明聽到兩個兒子的話語,不住地嘆氣,他也知道“采燕”是一件永遠摸不清楚底細的事情。
就算這次賭對了,平安回家,可“采燕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次還有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余成明干了幾十年,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其中的秘密,他也不敢保證運氣會永遠眷顧自己和兒子。
為了這件事,他沒少和妻子爭吵,然而到了最后,余成明決定妥協。
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余成明雖然不再勉強兒子繼承自己的“采燕”手藝,但他并不打算停止自己的“采燕”之路。
在家里吃過晚飯之后,余成明交代妻子,自己等會兒又要進山去“采燕”。
妻子溫柔地為他收拾好行囊,細心叮囑他注意安全,便目送余成明出了家門。
余成明這次并不是單刀赴會,為了安全起見,他和兩個親戚結伴出門,去尋找財富。
余成明說,從家里到山上路途遙遠,一般來說都要凌晨開始出發,否則的話第二天就不能按時回家。
到達山腳下后,余成明備好行囊,和兩位親戚一前一后開始往山上走。
雅礱江沿岸的山屬于完全沒有開發過的狀態,透露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氣息。
這里和常見的景區不同,沒有大路,上山下山完全靠一條前人深一腳淺一腳走出來的小道。
很多時候,余成明走著走著前面就沒有“路”了,要想繼續前進就得扒著山上凸出來的石塊,借力爬上去。
對于“采燕人”來說,如此艱險的山路是家常便飯,余成明沒有一絲猶豫,不斷向上攀登。
爬山幾乎用光了余成明等人所有的力氣,他們有時候會停下來休息片刻。
但休息的時間不會太久,幾分鐘后,他們又會踏上前進的路程。
山上環境惡劣,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去“采燕”的時候,余成明經常兩天才吃一頓飯。
不過這些對他而言并不算挑戰,輾轉到達采集燕窩的地點后,考驗才剛剛開始。
燕洞不能通過攀爬直接進去,余成明會先從側面坡勢較為平緩的地方爬到燕洞上方。
之后他便會把腰間的繩子放下去,順著繩索接近洞口,蹬一腳甩出去,借助慣性蕩進洞口。
“到了洞里面看見燕窩的時候,餓也不餓了。”余成明喜氣洋洋地說道。
此行他正好采集到了一兩的燕窩,差不多賺到了兩千多塊錢。
回到家后,他招呼著家里的妻子兒子過來接燕窩,自己則走到一邊準備做飯。
余成明不同于一些只知道賺錢不懂得享受的人,他從來不吝嗇自己從山上拼命采集回來的燕窩。
這次他就準備殺一只雞,用燕窩作為輔料,做一道十分滋補的燕窩燉雞。
“燕窩是好東西,我不吃燕窩能有這么好的身體嗎?”余成明紅潤的臉上透著光。
作為傳統的“采燕人”,他對燕窩,對“采燕”,都有自己獨特的堅持。
余成明總是對大自然懷有敬畏,對于他來說,大自然是給予他們珍貴饋贈的衣食父母。
為了能長久吃這一碗飯,余成明從不干“殺雞取卵”的事情,一個燕洞,他每年只去一次。
雅礱江岸邊的金絲燕總在正月十幾的時候飛回來,開始筑巢生蛋。
大約四月份,它們就會生下第一窩蛋,燕子生蛋后,余成明也不會去碰它們的窩。
在余成明的心里,這就是對燕子最好的感恩了。
吃飯的時候,家里人勸說余成明不要再去“采燕”了,畢竟他的年紀也不小了。
聽到這句話,余成明憨厚一笑,表示自己還不能退休:“干到六十四、五歲就不干了。”
等余成明退休之后,“采燕”這門手藝,可能真的會從此失傳了。
-完-
編輯 | 不誤小星星
劉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