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端午時節,家家門外掛上三兩株艾草,節日氛圍中帶著縷縷清香。在鋼城區東北的棋山國家森林公園,艾草不僅是簡單的端午象征符號,更是山中村民的生計。2019年,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帶領轄區村莊引進艾草種植,原本種糧食的山坡地換成了成片的艾草田。第
端午時節,家家門外掛上三兩株艾草,節日氛圍中帶著縷縷清香。在鋼城區東北的棋山國家森林公園,艾草不僅是簡單的端午象征符號,更是山中村民的生計。2019年,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帶領轄區村莊引進艾草種植,原本種糧食的山坡地換成了成片的艾草田。第一年的收成讓村民看到了艾草的“價值”,如今3000畝的艾草生態種植將在兩三年內跨進萬畝級別。
端午前后艾草豐收
鋼城區棋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峪村,村委會的院子派上了新用場。方正的院子里擺著晾曬的艾草,清涼的香氣飄在空氣中,幾名農婦坐在干綠的艾草堆中整理著。院子的一角正在搭建艾草的臨時“住所”,它們如今還缺少一個可以擋風遮雨的地方。前兩天的雨水天氣,它們只能暫時用一層塑料布作為雨衣“湊合”一下。受到“高標準”對待的艾草是東峪村的新作物,遇雨打濕容易腐爛,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艾草的“新家”將在近期完工。
東峪村村委會院子里晾曬的艾草是今年收成的第一茬。大概一個月前,收割、晾曬工作就已經開始。等到艾草干透后,村民會統一賣給加工廠,今年一斤艾草收購價1.5元,有些村民已經出售嘗到了“甜頭”。
東峪村的山坡梯田上,村支書趙懷山看著長勢喜人的第二茬艾草,臉上難掩笑意。幾名農婦拿著鐮刀收割著高度半米左右的“達標”艾草。豐收的喜悅同樣掛在她們的臉上。“這些艾草去年才種上,今年長得多好。我們村集體種了60畝,村民個人總共種了40多畝,一共有100多畝艾草了。”趙懷山說著,摘自一片艾葉揉搓兩下,手邊瞬間散出艾草的清香。“咱們種植的這種跟普通野生的不一樣,它的葉子更大,顏色也深一些,清香味更濃郁,而且艾葉的絨也多。”
東峪村百畝的種植規模在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轄區內只算中等規模,它而與周邊20多個村莊一起形成了種植規模3000畝的艾草種植產業園。
種“草”之前心里“打鼓”
時間回到2019年3月,趙懷山聽說在山坡田地種植艾草時,心里有些“打鼓”。“咱們田間地頭就有些野生的艾草,原來也沒聽說過這東西可以大面積種植賣錢。管委會組織村支書到河南南陽參觀考察,我也只是抱著‘去看看’的想法去的。”趙懷山回憶,到達南陽后,一馬平川的艾草種植園讓他頗受震撼。隨后到工廠里參觀,他才發現,經過加工艾草的莖、葉經過加工成為艾絨、艾柱都可以賣錢,對于艾草種植他漸漸有了信心。
趙懷山的最后一道顧慮是“銷路”,這同樣是大部分村民的顧慮。“參觀之后看著種植生產都很好,但是就怕賣不出去啊,農民種地辛苦一年不容易,種出來砸到手里就麻煩了。”為此,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與南陽的艾草制品生產企業簽約了收購保護價,從而打消了村民種植艾草的最后顧慮。
回到村中的趙懷山將所見所想與村民分享,但是大部分村民仍然不愿嘗試艾草種植。眼見大家無動于衷,趙懷山與村委成員先各自在自家田地上“認領”了一畝艾草。“主要是起一個帶頭作用吧,我說的再好他們可能不會信,但是我們自己帶頭在自家地里種上艾草,大家也就放心多了。”當年5月,東峪村的百畝艾草田便逐漸在村中的山坡上安下了家。
艾草田的經濟賬
去年10月,東峪村第一年種植的艾草迎來收獲。當時一畝地收成1200余斤艾草并按照每斤1.5元的價格售出。“第一年種艾草也沒啥經驗,剛種的新苗長得也慢一些,最后只收了一茬,不過高度其實超過了標準的半米左右,都長到了一米二三。這樣算下來一畝地收入1800元也不比種莊稼差。”趙懷山說。
隨后,東峪村的村委委員趙文喜算了一筆種艾草的經濟賬。今年第一茬艾草已經全部收割,第二茬也會在大約一周后進行收割,預計隨后還可以收割兩茬。“今年我們都是按照艾草長到半米左右高的時候進行收割的,一畝地一茬收了800斤,四茬差不多3000多斤,按照每斤1.5元的價格,一畝地就可以收入將近5000元。而同樣的山地梯田,種糧食產量并不高,一年下來一畝地也就能收入1000多元。”
相對于種植玉米小麥,艾草的投入反而少很多。艾草種植后可以多年收割,免去了年復一年栽種育苗的成本。而且艾草的適應性強、成活率高,不需要投入很多的管理時間。“以我們村集體來說,最大的一塊成本就是租用村民土地的錢,根據土地好壞每畝600元到1000元不等,復合肥的話一畝也就200多元,收割、晾曬的人工成本大約一畝200多元。這樣算下來一畝地成本最多1500元,為村集體增加的純收入就有3000多元。”此外,對于村民個人種植的艾草,每畝地還會有300元的種植補貼。此外,艾草的種植也有效地利用了村中的閑置勞動力,不少居家的農村婦女都找到了“兼職”工作。
“新手”總結種“草”經
種植艾草一年多來,趙懷山等人也在總結自己的種“草”經。在種植艾草之初,艾草種植專家就曾向各位村民傳授經驗。“比如當時專家建議種植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不過因為有些田地已經為了準備種糧耕好了地,我們做了一些調整,按照行距70厘米,株距10厘米進行的種植,現在來看,這樣的調整還是挺成功的。”趙懷山看著郁郁蔥蔥的艾草田說。
種田半生的村民們曾經精耕細種,如今遇到生長相對“粗放”的艾草顯得極易“上手”。“不管種啥,水和肥都是最根本的。艾草生命力比較旺盛,平時澆水不需要像種田那么頻繁,一般不下雨的話一個月澆一次就夠了。或者也不用算日子,看到艾葉有點打蔫兒就知道艾草渴了,該澆水了。”趙懷山總結說,“施肥的話,我們就是按照專家的建議,每割完一茬就撒一遍復合肥就行。”
看到今年的收成,更多的村民已經打算報名種植艾草,東峪村村委會也打算利用數十畝荒山坡擴大生產并計劃成立艾草種植合作社。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也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將當地的艾草種植規模提升到萬畝規模,相應的艾草加工廠也建起了廠房以便今后對艾草產業的深耕發展。
新時報記者:盧震 陳元昊
編輯:盧婷
李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