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山花雙輝映乾坤氣獨清——著名畫家李承志先生的大寫藝術人生漁汛68×68cm出海68×68cm生生不息135×40cm泰山雄姿120×240cm泰山孔子登臨處68×68cm黃河入海流68×68cm多年來李承志先生在傳統書畫創作領域做出了卓有成
山花雙輝映 乾坤氣獨清
——著名畫家李承志先生的大寫藝術人生
漁汛68×68cm
出海68×68cm
生生不息135×40cm
泰山雄姿120×240cm
泰山孔子登臨處68×68cm
黃河入海流68×68cm
多年來李承志先生在傳統書畫創作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貢獻,因此而取得輝煌的藝術成就和極高的社會美譽度,并于2008年由山東省文史館接納為館員。回顧李承志先生七十余載的藝術人生,已是無數個閃光的文藝成就節點,凝固結晶共同編織成的丹青經典。李承志先生1945年生,上世紀60年代師從黑伯龍先生為入室弟子,學習繪畫,臨四王、追巨然,后學石溪、石濤、吳昌碩、任伯年等先賢大家。潛心研究,孜孜于筆耕墨田半個多世紀。擅長中國山水畫、花鳥畫,尤工山水,于書法也窺得門徑登堂入室;“胸有丘壑,腕底生風”。先生多次參加國內外高層次國家級、國際性美術畫展并獲獎,簡介收錄中國美術家、當代國畫家等幾十部詞典中。現為濟南畫院名譽院長、山東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國畫研究院副院長、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倘若簡單概括式對其山水、花鳥畫作品進行分析,不妨引用評論家的評點來起首吧:
承志風骨,將山水畫作的寫作傳移摹寫、造型色墨共融等多種面貌融為一體,熔鑄獨特的李家山水新峰巒;
畫以言志,將花鳥繪事寫出清雅品位極致,線性書寫性造型新奇美相輔相成,形成高風峻節的花鳥新語境。
山水畫確系幀幀凝聚著李承志先生數十年功力,洋溢著澎湃激昂的鴻篇巨制般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幾乎每幅作品,都是以風骨儼然的山水面貌的大精品、大創作,于無聲處聞驚雷——
此處的大,即是作為畫家的氣度、氣韻、氣場的大氣、大度、大美所在。畫之大小絕非尺幅所限,也非世俗觀念所分,而是須從畫中精神高度去感悟、去體會。李承志先生繪制山水畫注重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寫生足跡遍及神州南北西東,畫以載道、畫以寄情,為壯麗河山立傳:泰山孔府,黃山黃河;泉城佛山,明湖趵泉;海岱棧橋,島嶼漁村;漓江山水,云貴風情;大漠胡楊,大美邊疆……彩墨山水畫面,即是為大千世界寫生,即是歌頌祖國山河!立足傳統,同時也在尋求新的面貌和方向;近年來李承志先生的山水畫,以大筆觸的彩墨潑放,精熟的渲染,蒼潤獨特的用線,貫穿于“絕似和不似之間”、象外之象的漸變中。畫中氣韻橫溢,給人以博大、質樸、凝重而新鮮之感,充分體現道法自然、融入自然的風范。畫貴自立,為抒發自身的理想與追求。
李承志先生畫山水,一定是用筆墨充分表現祖國的名山大川。作品無論是風雪彌漫的大山、還是萬山紅遍的叢林;無論是漫山遍野的綠蔭,還是彎彎曲曲的流水,皆畫得概括而精微,簡樸而意足,從而使觀者如入幽雅靜美之勝地,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了自然情韻。
相比于山水畫創作的“沉郁雄奇”壯美造境,在花鳥畫創作領域,他追求溫婉婉約的靜氣唯美——畫卷里乾坤中清氣浮蕩,無論明湖荷韻氤氳流芳,還是春夏秋冬四時花卉,亦或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圖卷,花鳥情思都和追求高潔的情懷密不可分。丹青難寫是精神,李承志先生筆下眾多靜美花鳥所反映的“唯美”不是唯形式之美,而是弘揚文人、歌頌傳統文化精神的功課,正所謂“不要人夸好顏色,只
留清氣滿乾坤”!
從這個角度分析,李承志先生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創作,恰如他所居住并深深眷戀的泉城的兩位大詩人“濟南二安”之風:山水畫,如辛幼安辛棄疾的豪邁大氣爽朗詞風;花鳥畫,如李易安李清照的婉約醇靜醉美動人境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右濟南名士多,李承志先生也日漸被這博大深邃文脈藝脈所濡染滋養,并一起以激情洋溢的畫筆去表現心中世界,由一山一水、明湖趵突千佛升發開去,山泉相映、色墨交融,筆底如有神助,瀟灑營造理想家園。
自幼酷愛紙墨,雖遭變故卻畫不能停
談及李承志先生的藝術人生履痕,那便如同翻閱一部鴻篇巨制的大書,可圈可點之處頗眾。他的出生地——山東濟南章丘龍山村,即是震爍中外考古歷史文化界的黑陶龍山文化發祥地; 可謂物華天寶,地靈人杰之所在,也是他藝術萌芽的處女地。耳濡目染,少年時他就酷愛紙馨墨香。在省府前街上小學期間,每周一期的班級黑板報美術欄目,必有他參與涂涂抹抹的各種“大作”;五年級時,還獲得歷下區教育局組織的小學生畫展一等獎。五顏六色的彩筆畫,畫在黑板報上,常常會引得他的小伙伴們流露出無比羨慕的表情……
初中時,他的祖父從青島瑞蚨祥店告老返濟,帶回收藏多年的明清瓷陶古玩文物,尤其是大宗的名家書畫;李承志先生回憶其中有王原祁山水四條屏、惲南田花卉屏、康有為書法等。他說實物的臨摹、手追,那種接觸藝術苦練“童子功”的快感,至今難忘,也受益匪淺。并在那時有緣認識了書法界前輩張立朝先生;后經張先生引薦,結識了山水畫家楊墨青先生,開始系統學習。直到有一天,堪稱收藏家的祖父看了他的一些臨作,捻著胡須,開心地說:“小子你行,將來你能吃這碗飯!”從此,他堅定了要當一名畫家的志趣。
然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962年剛上高中,祖父去世,李承志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從此基本斷了經濟來源,生活沒了保障,學業也可能要輟學、畫可能要停歇……性情倔強堅強的他,從小自立自強,也不愿去求人麻煩親友。一天他在畫畫,忽然靈機一動:既然擅長筆墨丹青,何不自力更生,以畫養畫,賣畫呀!于是一狠心,他向親戚借了五元“巨款”(那個時代的五元能很好地生活一個月,一個月的糧食錢不過三元),買了100多張書畫紙,臨摹手頭的芥子園或是岳祥書先生畫冊,精心畫出五十余張中堂畫,再編寫對聯。從春夏秋都在課外擠時間畫,攢到冬天臘月開始,在濟南郊區趕集,在大集上賣,邢村集、唐王集、孫村集、段店集……現在很多畫友,也是那時候做為趕集“同行”認識的。兩年下來,五元本錢,一番含辛茹苦經營,背著破舊畫筒、懷揣地瓜窩頭,單衣凍得伸不出手,硬是咬牙堅持一塊一塊積攢,最終賺到了197元的“天文數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藝術天地!
高中畢業,盡管報考美院成績優異,但因家庭成分問題,他落榜了。1965年,他參加工作,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幸運地就職于濟南美術廠,從事商業廣告、宣傳畫及偉人像繪畫工作,工作過程中如魚得水,畫畫不斷。
1966年由著名裱畫師田立申先生引薦拜黑伯龍先生為入室弟子,書法授業于張立朝先生。拜入黑老門下,得到先生的畫藝悉心指點和不倦言傳身教,受益良多,他從此正式走上專業山水畫創作生涯,逐步成為專業畫家直至后來的著名畫家。至今,他的畫室主墻壁上,還懸掛著黑老當年收徒儀式所贈作品和其他教學課徒饋贈佳作;每每佇立畫前,不覺神往心動。多年來,他和老師的大弟子楊碩楊宗賢師兄往來頻繁、交情頗深,對于老師的繪畫藝術也多有心得交流。
遠矚68×135cm
仁者壽40×68cm
蓮塘清韻135×40cm
滿樹留鳴135×40cm
春蘭100×28cm
夏竹100×28cm
上世紀七十年代苦學傳統筆墨,在畫壇嶄露頭角
1971年美術工廠成立國畫組,以出口傳統國畫為主,他參加國畫組,一畫就是十余年,筆耕不輟。這是游于藝暢游在歷史繪畫長河的十年,也是奠定他繪畫深厚基本功最重要的十年!他如饑似渴地臨摹能見到和能借到的歷代名家名作名畫,如《歷代名畫大觀》《宋元明清畫大觀》《故宮周刊》等等。這在當時是連美術界藝術團體甚至藝術大家、老前輩都沒機會得到的繪事資料。大師兄楊碩那時也常來借閱這些珍罕無比的美術畫冊。這期間,又多有全國著名畫家,如吳冠中、黃永玉、黃胄等前來作畫指導。讓李承志先生記憶深刻的是,他與著名工筆畫家王鳳年先生同室作畫長達五年之久,近距離感受大家襟懷。他回憶道:“由于我們工資每月30多元,王老是專家70多元,出差江南等外地或者外出開會學習,大家都習慣性“吃大戶”,往往跟著王老蹭飯、讓王老請客,至今思之依然溫馨如昨。”
搜盡奇峰打草稿,七十年代初期,他如饑似渴地埋頭繪畫,完全進入美術的天地不能自抑,曾多次赴青島嶗山、泰山、黃山、桂林、陽朔、黃縣下丁家及大漁島、成山頭等地寫生,繪制了大量寫生稿;1973年赴湖南毛主席故居及四川沿三峽一路考察寫生;南北不同地域的迥異風貌,壯懷揚思,盡入筆端,為今后的創作打下基礎。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也是他創作激情與精力特別充沛的開始,佳作連連,筆耕不輟。正所謂:天道酬勤,幾分耕耘幾分收獲——這一年,他參與了在濟南歷下文化館舉辦的中國畫三人聯展(許小峰、尹延新、李承志),成為文革之后濟南畫壇上的“第一枝”,開先河首展,當時省委書記高啟云、畫壇大家黑伯龍、于希寧、弭菊田等先生分別題寫了熱情洋溢的賀辭,藝術的美麗展示形式如同春風拂面,畫展轟動當時整個美術圈。1979年,李承志先生的《過雨秀松色,隨已到水源》一作成為山東省從50幅精選3幅送交文化部中的一幅,成為和黑老和王小古先生并列同行的一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超越自我,不斷創新
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恰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思潮活躍的時期,他也在多次實踐寫生中,不斷尋找新的創作熱點和亮點。1982年,他與畫友康莊、張寶珠在山東美術館舉辦三人中國畫作品聯展,展出的七天時間里黑伯龍、陳維信、劉寶純等前輩老先生都去了多次,黑老去了六次之多,并不斷鼓勵和褒揚李承志先生。他認為這是一次試金石、里程碑式的畫展,檢驗了他們的創作實力和水平。于是在1983年,他正式調入濟南畫院,成為專業專職畫家; 這一年是他一生重大轉折,是吹響他步入美術殿堂的雄壯號角!超越自我,為畫院爭輝、彰顯個人實力的信念,促使他不斷積蓄新的力量——接下來的幾年里,他登泰岱、黃山、廬山、九華山;望九寨溝、沖長江三峽之浪,踏大漠戈壁、領略敦煌佛國風采;爬雪山、過草地,去當年紅軍長征的兩萬五千里重走長征之路……搜來奇峰絕境,得寫生數千幅。同年,為迎接全國第六屆美展,受山東省美協選派,他和呂學勤、丁寧原、王玉萍四人,專程赴膠東寫生創作,時間長達一個月;碩果累累,佳作頻出。不久,捷報傳來:1984年,李承志先生膠東寫生得來的作品《漁島春汛》入選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可謂藝術的豐收。
1986年,他與康莊、張寶珠、尹延新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隆重舉辦中國畫作品四人聯展。這也是山東畫家首次晉京展出,規模空前。相關領導主持畫展并剪彩;書畫界前輩張仃、何海霞、許麟廬、王遐舉、秦嶺云、周懷民、沈鵬、歐陽中石蒞臨指導,其中,陳丕顯副委員長盛贊他們是畫界的“四大名旦”,力邀在中南海創作精品,畫作作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新華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等媒體都做了大幅報道。
1988年,李承志先生接受廣東省文化廳邀請,和畫友崔輝、尹延新、康莊、張寶珠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中國畫五人聯展。同一年,應邀在臺灣地區舉辦中國畫作品七人聯展。國畫作品《荷塘清趣》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1989年赴甘肅蘭州及敦煌參加濟南、鄭州、蘭州三市書畫聯展并沿途寫生。應邀參加由中央電視臺在江蘇無錫舉辦的全國知名書畫家書畫創作活動。作品《疊翠圖》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當代中國工筆山水畫展”。受上海文匯報和朵云軒編輯盛邀,李承志先生應邀赴上海“朵云軒”舉辦中國畫作品二人(尹延新、李承志)聯展;南北藝術交流,魯滬丹青對話。
上世紀九十年代堅持寫生,佳作頻出
九十年代對李承志先生而言,是藝術交流和畫展、出版頻度明顯飛躍大提升的時期,很多藝術成就亮點和殊榮,接踵而至:1990年,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李承志山水畫選》。這一年有很大的亮點——參加由中央電視臺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著名畫家中國畫研討會,而且專程赴央視的無錫影視城參加全國部分著名畫家筆會。1992年,他赴四川峨嵋、青城、九寨溝、草原雪山及第二次三峽寫生創作。濟南出版社出版《李承志畫集》。受廣東省文化廳邀請,他參與山東畫家十人赴廣東省參加由山東、廣東中國畫作品對展交流活動,與蔣維崧、劉魯生、張彥青、王企華、劉寶純、孫墨龍、呂學勤、崔輝、張寶珠等名家一起代表齊魯美術最高峰來到粵地。為出版《中國泰山畫集》,參加省政協組織的赴泰山寫生創作活動。1993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畫作品三人(尹延新、張寶珠、李承志)聯展。巨幅《荷塘清曉》被天安門珍藏并編入畫集。1994年,作品《故鄉高秋》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同年,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1995年,李承志先生赴北京參加由中央電視臺北京電影城舉辦的歐亞大陸橋書畫創作活動。1996年,為慶祝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他參加了沿紅軍長征路寫生、采風創作活動,繪制了十米山水精品長卷《金沙江畔》巨幅作品( 120cm×1000cm),被中央軍委收藏。第三次赴長江三峽寫生創作。《盛夏圖》等四幅作品被山東省政府會議廳陳列。也是在1996年,由省美協和畫院主辦的中國畫展上,李承志先生的花卉精品力作《迎春圖》喜獲一等獎;此作構圖飽滿豐富,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去烘托主題、彰顯畫面力度和美韻度,這在花鳥畫創作領域也是創新,獲得評委一致好評。1997年,他赴北京參加由中國國際聯絡會、中國橋雜志社舉辦的香港回歸祖國百名知名詩書畫家筆會,國內最著名詩書畫家濟濟一堂,氣氛熱烈而莊重。國畫作品《荷香》入選全國參評國畫大展。同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這也是美術界對他取得的藝術成就的肯定。1998年,為中南海西花廳總理會客廳創作巨幅《雄峙天東》(220cm×1200cm,合作)。1999年,他參加由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在北京舉辦的迎澳門回歸祖國百名知名畫家筆會,同樣是眾星閃耀,濟濟一堂。
千禧之后再攀高峰,多幅巨作屢獲殊榮
2000年,歷史進入21世紀,跨世紀的熱情也同樣感染著他的繪畫創作。這一年,他應邀赴遼寧,參加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五人中國畫作品聯展,后又赴山東魯西南參加齊魯風情采風寫生活動。2001年,應邀赴遼寧省鞍山市美術館,舉辦中國畫作品二人聯展。2002年,應邀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辦中國畫作品個展。為喜迎黨的十六大召開,他應邀赴北京京西賓館創作巨幅國畫《泰山雄姿》。同年,李承志先生當選為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從2004年開始,他重點創作了多幅巨幅山水大畫,分別珍藏高懸于不同重要場館——在山東南郊賓館為省委常委會議室創作巨幅國畫《泰山——五岳獨尊》( 360cm×600cm)。《逢春圖》在北京參展鄧小平誕辰百年書畫展并載入“鄧小平您好”毛主席紀念堂珍藏書畫集。赴太行山寫生、創作。也是在這一年,李承志先生為山東南郊賓館七號樓創作了巨幅山水畫《泰萊風韻圖》(450cm×900cm,合作)。
2005年,出現了值得濃墨重彩描繪再現的時刻:鑒于李承志先生在神州書畫界的威望和成就與貢獻,人民美術出版社于當年8月,為他出版發行了大八開《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李承志》(書號 IS-BN7-102-03300-1),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大紅袍”畫集!這是國內美術界最高殊榮的畫家畫集,也是只有極少數頂尖藝術家才能有機會獲得的美術出版“諾貝爾獎”!這部煌煌巨制發表了他170余幅山水、花鳥畫精品,涵蓋了他不同面貌的國畫創作心得與佳作。著名評論家劉曦林先生在為他所寫的畫集序言里這樣寫道:“我深為他的藝術成績而高興,特以古人‘六要’之說析覽。他是我鄉繼關友聲、黑伯龍先生之后,又一代山水畫家的佼佼者。李可染先生喜書‘實者慧’三字,在我看來,承志君即屬‘實者’。他以他的藝術證實著他的實力,也預示著他在明天會進一步深化、升華,終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境。”
2008年,李承志先生被聘為山東文史研究館館員,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重要個人榮譽。每年他都參加由中央文史館組織、各省文史館具體承辦的藝術交流活動。同年,為濟南全運會奧體中心創作巨幅《大明湖勝攬圖》( 220cm×510cm)。2009-2010 年為高鐵濟南西客站創作巨幅《明湖之夏》( 360cm×540cm)。為濟南市委貴賓室作巨幅山水《南山晨曦圖》( 180cm×510cm)。為山東大廈新樂廳作巨幅《趵突泉勝境圖》( 400cm×540cm)。也是在同期,他參加了在銀川由中央文史館組織的“全國文史館暨臺灣藝術家首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
畫以載道,傳承有人,未來亦可期
傳承有序,后續有人。令他欣慰的是:女兒李靜,秉承父業,也已經成為濟南畫院知名專業人物畫家,作品將山水、人物有機結合,當代性和傳統有機融合,面貌獨特,卓有成就。外孫女張曦晨,亦是畫壇新星——現為中央美院國畫專業大三學生,并保送研究生。其國畫人物作品入選剛剛啟幕的第13屆全國美展; 本屆美展入選難度極大,在校生能獲此殊榮難能可貴!三代藝術之家,丹青薪火承傳,怎不令人欣喜開懷!
或許歷史,就是由一個個具體而微小的閃光點,連綴而成的。李承志先生的藝術人生,也是由無數個值得紀念的或是成就、或是印記、或是探索所聯結的:見證了新中國七十華誕的輝煌國運、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日新月異,見證了齊魯文史的傳承有序……李承志先生說:“藝海拾貝,梳理過往并非單純懷舊,而是在為今后繼續高揚、弘揚繪畫藝術而奮斗的理念而打基礎。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未來仍可期可待!”文/鄭鐵軍 王龍燕
李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