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農民朋友們迎來了很多好消息。每一個都可以為農民朋友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那么,到底是什么好消息呢?國家宣布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提高今年,國家繼續堅持在部分主產區,對小麥和稻谷進行最低收購價的保底,這更加有力地保障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在
近日,農民朋友們迎來了很多好消息。每一個都可以為農民朋友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那么,到底是什么好消息呢?
國家宣布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提高
今年,國家繼續堅持在部分主產區,對小麥和稻谷進行最低收購價的保底,這更加有力地保障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
在今年,小麥的最低收購價被定在每100公斤/230元的位置。比起去年,小麥每噸的價格上漲了40多元。
而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也定在了124元/每50公斤,價格提高了2元;中晚秈稻的價格為129元/每50公斤,價格提高了1元;粳稻的收購價則定為131元/每50公斤,價格上升1元。預計小麥的收購量將會達到1300億斤。
要知道,如今,在整個國際上糧食價格都在上漲,所以如果國內的糧價與國際價格相差太大,勢必會影響農業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所以國家此舉使得國內的糧價和國際糧價接軌,有效地保障了農民們的利益。
那么,為什么國家如此重視糧食的收購價格呢?甚至為此制定專門的扶植政策,也要維護糧價的穩定?其中有何道理呢?
其實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曾經,有新聞報道稱,有農民們將田地綠油油的麥茬割掉,當作飼料原料賣掉。這引起了人們對糧價問題的關注。
有的人認為,糧食耕作不僅是經濟上的事,更是關系到我國人民的飯碗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是民生上的紅線。而田里沒有成熟的麥苗被割掉,意味著我國的糧食產量受到了削減,減弱了國家在糧食方面自給自足的能力,浪費了緊張的耕地資源,
更多的人則很不理解,因為很顯然,如果要收益最大化,那么難道不是應該等到糧食成熟了再賣出么?青苗當作飼料,這是在賤賣,反而會有損失。
其實,如果我們細細地算一下這筆帳,就能夠發現,按照當時的價格,農民將一公頃的麥苗當作飼料原料賣掉,得到的收入是930元。而如果等待糧食成熟,那么獲得的收益預計在1500元。價格相差不到五分之二,卻要付出數個月的勞動,并且麥苗也會占用田地。
所以,糧價太低,對于農民們來說,耕作糧食作物就會成為吃力不討好的事,非常地打消農民朋友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們都不愿種糧食了,那么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會受到挑戰,耕地資源也會被浪費。
所以,國家才要為農民們的糧食收購價格兜底,這既是為了維護農民們的利益,也是為了保護國家的糧食安全。
國家將會發放新一輪的農資補貼
今年的農資市場變化很大,比如化肥的價格就在一路上漲,這很大地提升了農民們的經濟壓力,個別地區出現了成本高,還貸難的問題。為了幫助農民們適應如今農資市場的新形勢,國家決定進行第三次農資補貼。
官方人員巡視云南的農村,了解到了當前農資價格的情況,宣布“要再扶農民一把”。可見,國家對農民朋友們的困難是體察入微的。
而且國家也開始在市場上投放以前儲備的化肥,來為化肥飛漲的價格進行降溫。對于農民們來說,這是一件很有益處的好事,能夠降低生產的成本。
生產者補貼將會提前
五月份,全國的很多地區的農民朋友們都已經受到了國家下發的糧食補貼。對比去年的時間來看,今年的糧食補貼下發可能會更早。
在去年,糧食補貼的下發大多是在6月30日之前到位的,而今年很多地方在五月中旬就已經完成了糧補的方法。黑龍江等地的政府部門也明確宣布會在9月30日完成糧食補貼的發放。
糧食補貼提前發放,將會有力地緩解農民朋友們資金周轉的壓力,更平穩地度過糧食售出前的這段空窗期。
另外,一些地區的糧食補貼還出現了上漲。例如內蒙古赤峰推出的今年的大豆補貼標準,就達到了260元/畝,比起去年每畝增加了60元。
六億農民在我國的人口中占比很大,所以保障好農民民生,能夠維護社會穩定;而農民們能夠安心種糧了,國家的糧食產出才會上升,耕地利用率才會上漲,才能夠更有效地保護國家的糧食安全。
相信未來,國家還會出臺更多政策,保障農民的生產生活。
陳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