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公元6世紀末,隨著突厥汗國崩潰和隋唐帝國建立,中原統治者的目光再次投向東北亞。高句麗,這個發源于鴨綠江流域的王國,在公元598年-668年遭到9次大規模進攻,最終徹底滅亡。這一時期的高句麗軍隊,并沒有明顯技術的進步,基本是停留在南北朝時期。
公元6世紀末,隨著突厥汗國崩潰和隋唐帝國建立,中原統治者的目光再次投向東北亞。高句麗,這個發源于鴨綠江流域的王國,在公元598年-668年遭到9次大規模進攻,最終徹底滅亡。
這一時期的高句麗軍隊,并沒有明顯技術的進步,基本是停留在南北朝時期。雖然憑借著短小精悍的軍隊,贏得了對隋戰爭的三次勝利。但卻在后來和唐朝的戰爭中落入下風,不得不依靠城堡群進行被動防御。
鐵甲精騎
鼎盛時期的高句麗王國,地跨遼河、鴨綠江、大同江三大流域,人口約在300萬左右。高句麗人只占了人口總數的很小一部分,其他屬民包括有漢人、契丹、鮮卑、百濟、新羅、夫余和靺鞨等。這些被統治族群和高句麗人一起,共同構成了王國軍隊。
高句麗軍隊的來源有三類。首先是封建采邑騎兵。高句麗人在5世紀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封建國家,國王把大量土地和城邑分封給血親和有軍功者。這些領主是封地內的最高長官,需要承擔軍役并繳納少量貢賦。其次是自耕農和城市居民提供的民兵,他們也是軍隊的主體。最后是松花江流域的蠻族雇傭兵。他們和高句麗人在血緣和文化上相對親近,加之生產資料有限,所以樂意獲取劫掠戰利品的機會。
另外,高句麗王還維持著一支常備軍“王幢兵”。王幢兵的人數不會超過萬人,早期士兵都來自高句麗王出身的桂婁部,后期逐漸吸納了一些各族群的貴族子弟。王幢兵訓練有素,平時負責守衛王宮和首都,戰時隨王出征。
人馬俱裝的突擊騎兵是高句麗軍隊主力。這種騎兵人馬披掛,并有高高的鐵護領保護脖子和臉頰,通過沖鋒和白刃戰的方式作戰。得益于高句麗境內豐富的金屬礦藏資源,使重騎兵保有量能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比如在安市城外的圍戰,唐軍就繳獲了數萬匹戰馬和5000多領鎧甲,令天可汗尤為自豪。
重步兵也是高句麗軍隊的重要力量。較常見的形象是身著兜鍪、半甲,手持長槍和方盾作戰。其次是頭戴冠冕,身披半甲肩挑重劍和盾牌的士兵。他們通常出現在領主或將領周圍,應該是個人武技出色的護衛。還有一種只穿袍服肩扛巨斧的士兵,從他們寒酸的穿著上看,這些人無疑是受征召的自由民或是農奴。
高句麗軍中還有數量眾多的輕步兵和輕騎兵。東北亞南部氣候寒苦且地形崎嶇,迫使居民普遍需要從事農業以外的漁獵活動作為經濟補充。他們馴養了一種稱之為“果下馬”的坐騎。這種坐騎體型不大,卻善于跋山涉水。
蠻族雇傭兵是高句麗軍的重要補充力量,比如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靺鞨人。公元7世紀初,松花江流域的文明程度遠低于鴨綠江和遼河流域,當地的靺鞨人過著漁獵游牧生活。他們裝備固然很差,但勝在足夠勇敢,讓唐軍吃盡苦頭。唐軍曾在安市城外圍俘虜了數千靺鞨戰士,結果全部予以坑殺。
軍事裝備
高句麗的軍事裝備不管是生產技術,抑或是外觀形制,都有濃厚的中原影響。目前出土的高句麗軍事裝備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型:長兵器、短兵器、拋射兵器、防護用具。
長兵器主要有鐵矛、長刀和陌刀等。鐵矛是高句麗人使用得最多的一種長兵器,出土的種類多達10余種,較為常見的是柳葉矛和菱形矛兩種。長刀是從普通的鐵刀或環首刀發展出來的,刀身沉重耗費高昂,屬于精銳戰士的武器。高句麗的陌刀也是三尖兩刃式,和唐制陌刀區別不大。至于出土的高句麗多齒器則較為罕見。
短兵器主要有鐵刀、三棱形鐵刺、三鉤器和雙刃斧等。高句麗鐵刀刃長不會超過80公分,柄長約是刃長的1/6。刀背略微向上傾斜刃部呈弧形,包裹皮革的柄部略窄于刃部。環首刀亦是高句麗鐵刀的一種,得名于柄部環首狀物。三鉤器和三棱形鐵刺較短,是高句麗人裝備的普通防身武器。
高句麗人的遠射武器是常見的弓、弩和標槍。由于高句麗國內盛產優質制弓木材,并且國民有騎射傳統,所以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常見而重要的。高句麗使用的箭鏃種類有數十多種,錐形和鏟形是較常見的箭鏃。此外,高句麗還有一些貴重的依仗式箭鏃,如集安某糧庫一次就出土了20枚鎏金銅鏃。需要指出的是,高句麗擅于使用弓不代表他們不使用弩。東北皮門溝采石場出土了一批適合用弩發射短重箭鏃,證明了高句麗人同樣有大量使用弩來作為守城武器。
防護用具主要有扎甲、盾牌和金屬釘鞋等。高句麗人的扎甲用長約4公分、寬約2公分、邊緣有多組圓孔的小甲片編綴而成。常見的高句麗盾牌分別是小方形、長棱形、生殖器形三種。金屬釘鞋是為了適應東北亞多雨雪天氣制作的鞋具。通過寬大厚重的鞋面增加和地面的摩擦,并利用鞋底的金屬釘抓牢地面,使高句麗人在冬季行軍便利了不少。
戰術布置
面對來勢洶洶的隋唐軍隊,一直致力于消滅新羅、百濟的高句麗人也是分身乏術,無法集中兵力與之決戰。但即使沒有南方的后顧之憂,較于浩浩蕩蕩的西方大軍,高句麗軍在體量和質量上也不占優勢。
高句麗主要借鑒了游牧民慣用戰術。他們會戰略性地放棄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城鎮,甚至犧牲掉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隊,將敵人吸引到理想的決戰地點進行聚殲。這種用空間換取的時間的戰術在隋軍身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的薩水之役,宇文述率領的隋軍受“一日七捷”鼓舞,渡過鴨綠江兵鋒直抵平壤城。但他們在堅固的平壤城下損失慘重,只好黯然撤退。當疲憊不堪的隋軍沿路返回到薩水(清川江)時,隱匿多時的高句麗主力傾巢殺出,讓自己笑到了最后。
如果敵人吸取了前人的經驗,高句麗就難以實施誘敵深入的伎倆。這時,他們會利用邊防要塞群,頑強地阻滯敵人前進,迫使敵人的進攻在氣候和后勤的雙重制約下失敗。如645年的安市城之戰,在援軍被唐軍殲滅的情況下,繼續堅守。安市城領主憑借著堅固的城防和旺盛的士氣,獨立擊退了圍城唐軍的無數次進攻,令唐太宗鎩羽而歸。
高句麗軍的野戰隊列,和同時代的突厥人有很大區別。他們將輕裝弓騎兵布置軍隊的最前方,由他們來騷擾消耗敵人的體力。精銳的俱裝騎兵被布置兩翼,戰斗的勝負通常受兩翼的影響。中央戰線分別由長槍兵、弓弩手、劍盾兵三者依次組成。一般情況下,高句麗將領還會在后方,保留一支由精銳步兵和重騎兵組成預備隊。
遼東山城群
遼東半島是高句麗王國的基本盤,不僅是主要的財賦和兵源產地,更是對抗中原政權的國防重心。為此,高句麗人修筑了一系列山城,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城堡群防線。
近年來,在遼東半島發現的高句麗山城已逾30座,多數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交通節點。無論這些山城修筑在盤跨山脊的環形山凹,抑或是修筑在地勢拔高的山頂,都至少有一面面向緩坡山谷或川谷平原,并且多數山城正門面前都橫亙著一條河流。這種選址意味著高句麗山城不是純粹的防御工事,一樣具備了作為反擊基地和商業中心的功能。
高句麗山城的城垣,往往沿山脊或峭壁構筑。這樣既增加了城垣的高度和險度,又無需像平城一樣浪費人力挖掘護城壕。城門面前流經的河流不僅可以帶來財富和補給品,還便利城堡守軍出擊。
山城的墻體多為石筑或土石混筑。高句麗將石材切割方形或楔形,壘筑時大頭朝外、小頭朝內,并逐層內收傾斜。墻的內部用扁條石勾壓咬合,再用碎石填塞縫隙、堅固異常。在集安發現的丸都山城遺址,就是一座典型的高句麗山城。即用花崗巖石塊和石條壘砌而成,石材加工整齊,厚度約在10-27公分左右。
高句麗的山城也不是單個孤立的據點。在城圍超過3000米的大型山城之間,還林立著一些作為聯絡點的小型山城。如新城和木底城之間有撫順南章黨山城、撫順西山城等,這一類小型山城的城圍基本在1000米以內。
另外,在和唐朝戰爭爆發前,高句麗在其西北國境線上修筑了一道長城。這條長城規模宏大,從吉林德慧一直綿延到遼東營口,總共調動了10多萬民夫才完成。結果這條長城的效果比中原長城的效果還差,作用無限接近于零。
高句麗對比隋唐兩朝,在軍事技術上沒有優勢,甚至在綜合國力上遠遠比不上兩后者。那么為什么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皆以失敗告終?唐朝又為什么歷經數十年苦戰最終征服高句麗?關于上述兩個問題,筆者將會專門撰文解答,敬請留意.......
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