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得不說,平板電腦正在深刻改變著今天的教育理念與形態。從幾年前各地學校紛紛打造“智慧課堂”開始,平板電腦就開始大規模走進校園。進入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在線教育需求更是不斷增加,平板電腦也正式開啟了與教育的第二次大規模融合。對于很
不得不說,平板電腦正在深刻改變著今天的教育理念與形態。
從幾年前各地學校紛紛打造“智慧課堂”開始,平板電腦就開始大規模走進校園。進入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在線教育需求更是不斷增加,平板電腦也正式開啟了與教育的第二次大規模融合。對于很多課業壓力日益加重的中小學生而言,其日常學習似乎已經越來越依賴于平板電腦。
然而,隨著學習平板、教育平板需求不斷增長,各種亂象也開始層出不窮。根據央視新聞報道,不少地區學校開始以“智慧課堂”“教育信息化”等名義,向家長推薦價格不菲的學習平板電腦,并以“上課要用”“布置作業”等理由變相誘導家長購買這些產品,而這些產品大部分都存在著質量差、運行卡頓的問題。
近日,全國治理教育亂收費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報多起學校違規收費典型問題查處情況。其中,四川射洪某中學向每名學生收取高達5998元的費用,要求566名學生參加“平板教學”,這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規定。目前,該校違規收取的費用已全部清退,相關負責人受到了應有的處分。
教育平板的興起是互聯網教學浪潮來臨的趨勢之一,但其背后所隱藏的利益糾紛與市場亂象絕對不容忽視。熟悉這個行業的讀者應該都清楚,這次登上熱搜的5998元學習平板電腦雖然看似令人震驚,但也僅僅是整個平板電腦教育亂象里面的冰山一角罷了。
從“書本”到“電腦”,套路從未改變
對于“強迫購買”這件事情,其實你我都不會感到陌生。在“學習平板”這個概念沒有興起的那個年代,我們用來學習的主要資源就是各種出版社出版的教輔資料,諸如《N年中考,N年模擬》《教材精解》等資料,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用過。
對于當時的學生來說,教輔資料確實能夠更有效地總結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減輕學習上的負擔,輕松掌握老師上課的內容。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很多學校在當時就已經存在著“強迫購買”的情況,這種教育亂象說是“源遠流長”也不為過。
然而,就在那個家用電腦可能尚未普及,平板電腦更是空中樓閣的時代,不少學校里面居然已經開始合作推銷起一種名為“學習電腦”的產品。直到今天,小雷依然還記得初一那天下午,班主任帶著兩個西裝革履的推銷人員走入教室,占用了整整十分鐘課間時間來推銷的那款產品。
在我當時看來,這款售價“僅”1999元的“網絡學生電腦”就是一款不可思議的神器。不僅可以聊天上網,還可以聽音樂、看視頻、查詢英語翻譯,給我當時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回到家里面甚至還主動跟父母講這事希望他們買下這款產品。個人認為,這應該也是現在不少學生在看到學校推廣的平板電腦時的想法吧。
(圖源:知乎用戶@osnine)
進入平板電腦時代后,強制學生購買平板或某些所謂的教學APP的事情開始變得更加頻繁起來。早在2016年,山東黃山中學就曾因為推廣“平板教學”,要求家長付費購買學習平板而引發爭議。事發后學校表示,從未強制要求學生購買,家長不滿意隨時可以退費。
然而,真相是這樣嗎?根據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報道,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上,有不少學生家長反映,當地部分學校以“推廣信息化教學”為由推薦家長購買指定的學習平板產品。
表面上,學校的說法是“自愿購買”;但實際上,只有購買了學校推薦的學習平板產品的孩子,才有資格進入“平板實驗示范班”。不僅如此,學校指定的這款學習平板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居然都找不到,家長只能通過學校這個渠道購買。學生家長哭訴:“這哪里是不強制,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強制?!?/p>
不得不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身邊的學習工具變得越來越多,教育也從“書本時代”到“電子時代”,然而很多學校方面的“戲碼”卻始終沒啥變化,區別只在于推銷產品的費用又漲了一大截。小雷母校推銷的產品價格是1999元,山東黃山中學推銷的產品價格是2800元,商丘第二高級中學推銷的產品價格是3980元,而四川射洪某中學推銷的產品價格則來到了5998元。
在電子產品價格越來越便宜的背景下,教育平板的價格卻不斷逆勢上揚。更何況這些學校推薦購買的電子產品,有很多都是無法通過正常購買渠道進行購買的產品。許多網友質疑這中間或許存在不為人知的“生意經”,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暴利的“教育平板”市場
很多事情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利”字當頭。
現如今,無論是中小學教育甚至是學齡前兒童的輔導學習班,教育已經成為了平板電腦一個重要的使用場景。根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學生平板市場的出貨量約410萬臺,2020年的出貨量接近440萬臺,2021年將會達到470萬臺,學生平板市場呈現連續增長態勢,2017-2021年期間的年復合增速為6.16%。
市場的火熱,自然引來了大批企業入局。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教育平板產品除了傳統的步步高、優學派、讀書郎、小霸王和科大訊飛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以外,諸如華為、聯想等主流大廠也開始通過和第三方教育機構合作,推出內置教育應用的平板電腦產品。
從價格上看的話,目前市場上在售的傳統教育平板,價格普遍都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屬于中高檔段位。
而這,正是家長反對的第一點。就拿這次出事的四川射洪某中學作為例子,這次遭到曝光的“教育平板”價格為5998元,根據官方數據,2020年射洪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2元。換言之,這就是一個家庭將近三分之一的可支配收入。不知道如此昂貴的收費,到底有多少家庭可以承受。
另一方面,和這些“教育平板”昂貴的售價不同,他們的硬件素質卻普遍比較老舊。除了自己研發整合的各種教育軟件,大多數傳統教育平板搭載的都是老款的處理器和低端硬件裝置,實際運行的仍然是安卓系統,放在同等標準的手機市場,這種配置就連百元機可能都算不上。
前年發布的中端處理器驍龍730G,居然被放在了售價將近6000元的某知名品牌家教機上面;只有720P的屏幕,廠商愣是能夠給它添上一個“防藍光、更護眼”的名頭;復古的Micro USB接口,10W頂天的高速快充,全身塑料的“精致”機身,配合上到位的文案營銷,就成為了比華為平板、蘋果iPad還要貴的教育終端設備。
不僅如此,很多學校提供的教育平板甚至不是什么通過正規途徑生產出來的產品。按照《焦點訪談》節目里面家長的說法,“那個平板電腦網上查不到任何信息,品牌、參數、價格都查不到。就算跑去問老師,老師也說不出來?!?/p>
就以小雷在前面講過的那款產品為例,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款名為“網絡學生電腦X5”的無名產品,可以說就是一塊不折不扣的電子垃圾,即便放在那個時代也是一樣。800*480分辨率的低清小屏、運行Flash文件都會卡的三星Arm9低頻處理器、只有32M內存,1GB 存儲空間。
可以說,除了廠商自己定制的“學習應用”以外,這款售價上千(在當時也算巨款了)的學習電腦基本什么應用都無法流暢運行。
(圖源:知乎用戶@osnine)
而本次事件里面的這款教育平板,同樣也是這種情況。根據四川當地媒體調查發現,這次家長被要求高價購買的平板電腦,在網購平臺上的售價僅為1599元,而且廠家早已停產多年。
不允許學生自行購買市場上開放銷售的平板電腦,而是與相關供應商簽訂協議獨家供應,面向學生推廣高價低配的教育平板產品的同時,還要搭配上學校推薦的各種“智慧課堂”教學服務。這些學校本質上就是在利用家長的教育焦慮,為自己賺取豐厚的利潤,背后的利益關系可想而知。
莫讓科技成為教育的“枷鎖”
問題來了,難道“電子教育”是一件壞事嗎?
個人并不這么認為,如今這種情況的出現,本質上是因為有的學校錯誤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再加上資本的介入,導致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道路走歪了。正確使用電子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加生動形象地學習教學內容,也可以提高教師的管理效率,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并能夠實時掌握學生們的課程進度。
在華為、聯想等大廠進軍教育平板市場后,市面上出現了不少性價比出眾的“教育平板”產品。例如聯想的小新Pad,驍龍662處理器+2K屏幕+四揚聲器+聯想學習助手,6+128GB版本只要998元;華為的MatePad 10.4,麒麟820處理器+2K屏幕+四揚聲器+專屬教育中心,6+128GB版本只要1999元。
這兩款產品,都是非常典型的“平板電腦”+“定制教育應用”的模板,合理的定價、高性價比的配置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讓這種產品的使用體驗比起學校推薦的高價“教育平板”好了不止一點。對比傳統教育企業,正規科技企業在定價、配置、功能方面似乎做得更加到位。
與此同時,在科技巨頭新玩家的步步緊逼之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教育硬件玩家開始了智能化轉型,在不斷強化自家產品的AI助教能力的同時,不少廠商的硬件水平也開始慢慢朝著正規科技企業推出的產品靠攏。如下圖所示,目前已經有傳統教育硬件玩家推出配備2K屏幕的千元教育平板,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除了教育平板以外,更多的互聯網廠商決定去發掘更加小眾的“教育智能硬件”市場。比如網易有道、科大訊飛推出的“智能辭典筆”、作業幫和猿輔導推出的“錯題打印機”、大力教育、騰訊QQfamily都在推出的“智能學習燈”。這些多種多樣的產品,掀起了教育硬件市場的另一波小高潮。
根據天貓消費電子的小二盧方介紹,自2020年來,除了PC、平板電腦、學習機等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大增加外,主打輔助學習的詞典筆、作業燈、打印機等“小而美”的產品也受到消費者更多關注,很多品類的教育智能硬件在天貓上都呈現了超過10倍的增長。
一位BAT系相關業務線人士分析,“整體來看,教育智能硬件賽道正在迅速成長。在“雙減”政策實施的今天,可以預測未來所謂的智能硬件也逐漸會出現新的載體,更好地利用AI技術來推動教育普惠,智能硬件真正助力教育離我們已經不遠了?!?/p>
然而,我們不要把使用現代技術、人工智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本身就是學校應該承擔的責任,老師應該承擔引導學生思考和創造的義務,而不是讓機器解答、機器出題、機器批改,如果使得老師和家長之間關于教育責任與義務的邊界發生了改變,變相增加了家長的負擔,那就本末倒置了。
高夕遠